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地勘單位企業化經營改革的重要意義

地勘單位企業化經營改革的重要意義

地勘單位實施企業化管理的改革已經進行了十幾年,但是這次國辦發〔1999〕37號文提出的屬地化管理和企業化經營的改革,比原有的改革深刻得多、重要得多,可以說在地勘單位改革進程中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1.這次地勘單位的改革,是在政府機構改革的帶動下進行的。原地礦部撤銷之後,新成立的國土資源部沒有帶隊伍的職能,這就從根本上割斷了縱向上政企、政事不分的鏈條。而屬地化之後的政府管理,也完全是按照政企、政事分工的格局運作,各省級政府不具體管理各地勘局的業務和生產經營,因而是有新意的管理體制,既排除了上邊對下邊幹預,也排除了下邊對上邊的依賴。這就可能大大加速地勘單位企業化進程。

2.這次地勘單位的改革,是在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條件下的改革。兩類地質工作的區別是:①公益性是經費運作,用完核銷,事業管理;商業性是投資運作,用完進入礦產品成本企業管理。②公益性是政府財政出錢;商業性是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出資。③公益性地質成果,向社會公開,無償提供;商業性地質成果,企業獨占,有償轉讓。④公益性地質工作由政府用計劃配量;商業性地質工作由市場配置。這4個區別決定實施地勘單位企業化經營之後,地勘單位使用地勘費可以按市場規則,可以自主決定商業性的投入,沒有好的項目可以不做,另圖他業;對公益性地質工作,無須動用地勘費基數,如果承包地質大調查任務,則完全是壹種技術勞務活動,按合同規定進行,有則做,沒有則另圖他業。

3.這次地勘單位的改革,是上(級)下(級)壹起改,不是下改上不改。首先,國土資源部不再直接管理商業性地勘單位,這就是改革。其次,省地勘局也要實行企業化經營,同所屬地勘單位壹起,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濟實體。局機關的管理和利益,要同所屬地勘單位經營成果掛鉤,不再置身於地勘單位之外指揮企業化。

4.這次地勘單位的改革,其目標定位在企業上,而不是企業化管理。對此,國土資源部印發的《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宣傳提綱》明確指出:“企業化經營是指地勘隊伍要按照政企(事)分開的原則,逐步轉變事業機制,建立健全企業機制,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地勘單位作為企業,不受地域的限制,有權依法走向全國乃至境外去謀求經營和發展。”

5.這次地勘單位的改革,是在地勘費劃定基數不再改變(政策性增資,基數統壹上調,在各單位之間,也是相對不變的),同時也不再下達預算內地質勘查任務的改革。這本身就是壹種機制、壹種政策。從此以後,地勘單位幹好了,國家不再減撥地勘費;幹不好,國家也不再增撥地勘費。這就是說,今後地勘單位深化企業化改革,不再是為減輕國家負擔,而是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即企業化經營是地勘單位自身的需要。

6.這次地勘單位的改革,是在不同起點上的改革。十幾年前地勘單位“三化”的改革,其起點在各地勘單位之間基本壹致。而現在,雖然所給的優惠政策基本相同,但經過多年的企業化管理,各自的經濟實力、機制轉變程度大不壹樣。這就是各單位為什麽對這次改革所承受的感覺不同。但市場並不同情弱者,所以壹方面要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實施企業化經營;另壹方面對改革的目標、實現目標的時限又不能降低要求。從這壹點來說,改革是不遷就後進的,每個單位都要爭上遊。

7.這次地勘單位的改革,將會改善地勘單位的生產經營環境。因為地勘單位的主業和多種經營,本來就是地方經濟、區域經濟的組成部分,可是長期以來由於條條管理,束縛了它和區域經濟的聯系。而屬地化管理,則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大大有利於地勘單位融入區域經濟之中,是壹次極好的發展機遇。

這7個特點足以說明,對地勘單位屬地化管理、企業化經營改革的認識,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體制下放”,它的意義非常深遠。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認識到:

(1)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商業性地質工作的地勘單位由事業轉為企業,是歷史的必然,不是壹種比較選擇。因為從地勘單位所從事的主業看,市場經濟把地質工作分為公益性和商業性。商業性地質工作當然是由企業來進行,包括國有企業;公益性地質工作,如果是由業主(或政府)來發包,也可以由企業來進行。至於地勘單位從事的非地勘業,更就是企業的生產經營範圍,如工程勘查、基礎施工、礦業開發、機械加工與修理、測繪印刷、商業服務等。所以從事商業性活動的地勘單位是什麽性質,並不是可以任意選擇的,而是由它所承擔的社會職能所決定的。對此,即使允許地勘單位暫時保留其事業性質也很難長久,終究也要轉化為企業。當然,從我們主觀願望來說,事業性質堅持的時間越長越好,最好永遠不變。但這終究不是地勘單位自身所能決定的。對此,與其盲目樂觀,不如早有思想準備為好。否則,壹旦有變將難以生存和發展。

(2)大多數地勘單位由事業轉為企業,也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有些人,壹提事轉企,就感到很難接受,認為困難太多。其實困難當然是存在的,但更要看到有利條件。比如:大多數地勘單位已經有了人均幾萬元的物質技術條件和礦產資源、房地產資源條件,有了十幾年市場收入的基礎(多數占總收入2/3),有國務院37號文所給予的各項政策,有基礎設施建設大上馬和區域經濟相結合的發展機遇等。試問,在國內有哪個企業、行業,在不負擔離退休人員經費、又給資本金投入的條件下搞企業?如果有這樣的條件還不敢走向市場,還不敢與其他企業競爭,實在是小看了自己。如果有這樣的條件搞企業還怨天憂人,實在是對不起國家的關懷和廣大職工的期待。

(3)地勘單位事轉企的起始時間不能等待,要很長壹段時間才能達到。因此,有人雖然同意事轉企,但認為那是很長壹段時間以後的事。其實很長壹段時間,是指由事業單位向企業過渡的過程,在這個過渡過程中,只有用企業的機制推動,才能順利達到。因此作為企業機制的建立,必須放在過渡期之始,不能放在過渡期之末。很明顯,壹般意義上的企業,主要有三個基本條件:壹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二是有最低限度的資本金;三是有比較穩定的主導產品或勞務。而地勘單位由事業向企業轉化的過渡期,正是為了解決上述三個問題。第壹條,通過帶地勘費基數下放,加上事轉企,予以解決,第二條和第三條,在企業機制建立之後,通過很長壹段時間的自我積累和結構調整,才能解決。所以地勘單位的企業化經營不能等,必須從現在開始,盡快建立起企業的機制,同時保留“事業”外殼。

正是基於上述認識,國辦發〔1999〕37號下發後,全國各地勘單位就立即投入到企業化經營的實踐中去。如今,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已經取得了良好成績,並且獲得了壹些經驗。下面的三個模式,就是這些經驗的體現。

  • 上一篇:國考申論大作文怎麽寫
  • 下一篇:如何在家制作夏日甜品?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