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均陶,因稀有的資源,獨特的工藝,深厚的文化底蘊且賞用功能兼具而享譽人間,成為難得的藝術瑰寶。呈現了好者日眾,喜者愈喜的局面,極大地促進了這壹文化行業的發展。在群星璀璨的陶都均陶藝人中,有壹位出類拔萃的中青年女性陶藝家葛武英,她懷著對紫砂藝術文化的滿腔熟情,在紫砂藝術的殿堂裏辛勤耕耘。她的作品往往表現出氣質脫俗,造型別致的鮮明特點,泥料巧色自然,意韻獨樹壹幟,讀其作品,贊其性情確實是壹種享受。
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宜均陶器開始進入皇宮,成為禦用器物;乾隆、嘉慶時期(1736~1820年),宜興丁山的葛明祥(1736~1811年)葛源祥(1742~1820年)兩兄弟燒照的宜均陶器蜚聲中外,是燒制宜均陶的名藝人,世稱“葛窯”。日本人最為喜歡,凡受驗制品底銘“葛明祥”、“葛源祥”款識者以重金收購。葛武英出生於陶都丁蜀陶藝世家,自幼受家庭傳統制陶的熏陶,1986年考入江蘇省宜興市丁蜀紫砂工藝壹廠,專業學習陶藝理論和制壺工藝,深得多位前輩大師的特別藝術指導和著意栽培,梅香自苦寒來,作品已形成了“氣韻豐茂,神形皆備”的獨特風格,得采眾家之長,自成壹派;現已成為紫砂工藝美術師,江蘇省陶瓷協會會員、上海市收藏協會會員、中央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員,並與張暉先生(陶藝設計師)創辦《淘砂苑》制陶中心,在上海中福古玩城1B-03號設立作品展示廳,作品深得眾多茶人和紫砂愛好者的青睞。
宜興均陶興於北宋,盛於明清,由於皇室消費、陶藝發展,士大夫飲茶改為“沏泡”而得以在全社會廣泛流傳,其中又因為文人的介入和文化品位的提高,使“字隨壺傳,壺隨字貴”,時至今日,曼生壺仍然身價百倍,為世人所鐘愛。“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土壹丸土。”宜興紫砂壺素面素心,充滿人文氣韻。造型講究“形、神、氣、態”,巧不如拙——質樸、文雅、簡約忌浮艷。壺與書畫是工藝與文化的結合點,它綜合哲學、文學、書法、繪畫、金石、篆刻、考古諸多方面知識,“詩書畫印”,寄托精神。紫砂壺以“內秀”見長,書畫陶刻具哲理人文,意味雋永者最佳。葛武英女士獨特的設計創意與精湛的壺藝水平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註,著名書畫家湯兆基、韓美林等多位名家與葛武英女士合作銘壺。葛武英女士的諸多作品已被江蘇省南京博物館、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無錫市博物館收藏。
探索壺藝的創新,既要有取舍地繼承傳統的優良特色;又要能吸收新的東西。要有新的突破,要能夠發現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內在真諦;而這個真諦就是美的本身。壹件較為完美的作品,必須自已能夠抒發藝術語言,給人油然而生的壹定藝術感受。通過多年的探索和不斷總結,葛武英女士與我交流壹致認為壺藝創新要註意三個要素:
其壹是形,即壺的形象,也就是形狀式樣。這來源於對造型的熟悉深度,取決於自己的精心設計。其二是神,即壺的神韻,也就是通過形象表達散發出的情趣;創作的時候,萬不可僅在平面上探求,而要在起伏上思考。其三是氣,即壺的氣質,也就是形象內涵的實質性的美的素質。紫砂壺藝是實用工藝美術產品,是具有藝術氣質的實用品和裝飾品,要求作品的氣質要美。
2006年9月25日上海旅遊節,著名書畫家湯兆基先生藝術精品展與葛武英女士(特約合作)陶藝展成了活動期間耀眼的亮度。湯兆基先生“身兼三絕”,其書法功力紮實、清秀而富張力——形如其貌;其篆刻刀法穩健、疏密有致——韻如其性;其繪畫山水術境、守拙存真——品如其德。砂壺銘刻是金石藝術的延伸,此次陶藝展銘壺與出生宜興陶藝世家葛武英工藝美術師合作,所選壺形為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吳經提梁”大氣飽滿如樓臺層起,高屋建瓴;“秦權壺”如高山墜石,顯示出堅實的存在感;“石瓢壺”素雅包容,簞食瓢飲令人回味;“西施壺”秀逸靈動,似仙女下凡……湯兆基先生在書法、篆刻,繪畫的同時,又涉獵紫砂銘壺,全方位展示了他的藝術領域,湯兆基先生原來已與紫砂工藝美術大師涉獵過銘壺,此次藝術精品展湯兆基先生特約合作葛武英女士,雙方***同譜寫了《丹青壺緣》的藝術詩篇,湯兆基先生高超的藝術素養,精益求精的要求,成就了此次合作活動的圓滿成功。湯兆基先生完美的書畫藝術形式與葛武英女士的紫砂作品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作為對茶文化的又壹次闡釋,重開文人銘壺之光彩,以卓越的藝術修養成就了茶飲、茶具品位的升華,書寫了藝壇的壹段佳話。湯兆基先生與葛武英女士合作的這幾件作品,做到了形、神、氣三者融會貫通,以多元的藝術形式表達泥土的質樸,賦予古老的紫砂傳統與時代***鳴,顯示出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已成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讀葛武英的作品,在品壺,品人中,見其藝品、人品,裨益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