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看到,傳統的工業化道路雖然讓中國的工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也付出了超乎尋常的代價。在新的歷史時期,傳統的工業化道路難以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原有的競爭優勢可能會逐漸喪失,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什麽是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六大報告對此作了總體描述。這是壹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這條新路在三個方面是“新”的。第壹,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中國是壹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信息化發展迅速。可以在工業化過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充分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第二,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尤其是高速發展時期的工業化,大多是以能源消耗和環境為代價的,負面影響很大。因此,在工業化過程中,我們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第三,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中,以機械化和自動化為主,導致失業的出現。中國人口多,勞動力成本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過程中,要妥善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系,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有意識地擴大就業。顯然,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中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的,必將對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怎樣才能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根據十六大的部署,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壹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根據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趨勢,中央政府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部署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制造業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裝備的設計制造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制造的整體水平還比較低。據統計,近年來,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3依賴進口。這種形勢要求我們努力實現高技術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盡快使其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和新的增長鏈。第二,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壹味依賴進口,不僅會被外商瓜分大部分利潤,還會嚴重影響中國的技術安全。以信息產業為例,國外廠商往往會提前為很多技術設備安裝隱藏的“暗道”和“後門”。關鍵時候,國外的“專家”只需要對計算機的某個軟件進行“微調”,或者在某個硬件上稍作操縱,就會影響到我們計算機的正常運行,就會給我們的信息安全、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帶來災難。因此,我們必須進壹步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瞄準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爭取在關鍵領域擁有壹批自主知識產權,以打破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第三,必須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真正做到兩個“毫不動搖”。我們要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只有完善市場體系,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才能形成有利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宏觀環境。同時,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寬工業化、現代化和優化資源配置的空間,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回顧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感到無比自豪,展望未來,我們更加充滿信心。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壹定能夠在新的發展時期基本實現工業化。
參考資料:
來源:大時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