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闡述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和先導性,進壹步分析和探討了當前形勢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的良好條件和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優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方法。
關鍵詞:基礎設施;城市管理;建設
摘要:本文闡述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試點的重要性,並進壹步分析了當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優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方法。
關鍵詞:基礎設施;城市管理;建築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F294文獻識別號:A文號:2095-2104(2013)
序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壹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城市管理是政府為保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活動健康高效有序進行而采取的必要監管行為,是建設現代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要素。
壹、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1城市基礎設施的特點
(1)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市發展的基礎。
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它不僅是促進城市社會經濟事業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也是保障城市安全運行、改善城市環境、增強城市承載能力、增加城市容量和發展潛力、充分發揮城市功能、實現城市穩定協調發展的基礎。壹個城市要發展,首先要打好基礎,因地制宜,科學預測,提前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2)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系統性強。
壹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以整個城市為預測依據和發展目標的。其服務模式、供應模式、交付渠道都是在相關的具體制度中實現的。比如路網系統形成城市道路骨架,連接城市內外交通;水、電、氣、通訊等管道形成自己的網絡系統,為千家萬戶提供服務。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系統性是部分公用事業存在壟斷行為的重要原因之壹。
(3)城市基礎設施服務的公共性
城市基礎設施是壹個開放的系統,其產品服務於全社會和全體市民,這是其區別於其他商品的顯著特征。壹方面,由於基礎設施的自然壟斷特性,其產品尤其是生活必需品的使用不能以個人意誌為轉移;另壹方面,出於社會公平和穩定的考慮,政府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壹些公共服務產品的價格,造成壹些公共企業以市場經濟的成本制造產品,以計劃經濟的商品價格銷售,企業的投入與產出脫節。
(4)城市基礎設施效益的社會性
城市基礎設施的公共性決定了城市基礎設施效益的社會性。城市基礎設施多為公用事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而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城市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所以投入是屬於政府的,產出是全社會享有的。因此,在整個城市管理活動中,投入與產出的問題必須作為壹個整體來考慮。
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管理
1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內容
現代城市基礎設施管理不僅包括城市供電管理、城市供水管理、城市供氣管理、城市道路管理、城市災害管理等寬泛的內容,還包括消費經濟領域中提高經濟效益、滿足市民需求的城市管理理念,還涉及包括人口、治安、群眾組織和社會福利在內的城市社會管理。現代城市管理是以城市基礎設施為重點,以充分發揮城市綜合效益為目的的綜合管理。
2.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的職能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主要是實現政府逐步退出基礎設施生產領域,實現政企分開,提高政府工作績效,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將市場機制引入基礎設施供給,提高基礎設施供給的質量和效率;應規範市場供給基礎設施的弊端,克服市場供給的盲目性,在保證基礎設施供給效率的基礎上,保證消費者的利益。
三、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
1城市基礎設施生產模式
選擇基礎設施的生產方式,就是選擇基礎設施的建設者,即選擇公共生產還是市場生產。第壹,市場生產方式。這種方式最突出的優點就是保證效率。在不存在市場缺陷的情況下,利潤最大化的動機和市場競爭的壓力最終使生產者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將生產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第二,公有生產方式。對於自然壟斷的行業,既然市場競爭機制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那麽政府幹預就是次優選擇。
2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壟斷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存在諸多問題,影響了其效益。
(1)建設管理體制市場化改革進程緩慢。
隨著基礎設施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和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基礎設施建設的管理模式也進行了壹些市場化改革,但效果並不理想。
(2)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問題頻發。
壹是項目投資管理不規範。建設單位高估工程投資預算、高估工程結算價格、違規使用建設資金等現象普遍存在。二是項目建設違反基本建設程序。三是市場機制在項目建設中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四、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的措施
1糾正思想認識上的偏差
因為城市基礎設施屬於?公共財產?。因此,政府必須在優化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僅有政府幹預是不夠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也必須市場化。所以首先要糾正思想上的偏差。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2 .制定並實施合理的規劃和發展計劃
城市基礎設施發展的規劃方案要從多角度考慮,既要滿足城市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又要符合城市的經濟和文化特點。在具體的規劃方案中,要明確標出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我市要重點發展和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礎設施產業。比如交通、電力、通訊、環保都要規劃。在規劃方案中,還需要明確說明計劃各階段(如壹年)要達到的項目進度和計劃投資額,包括資金的來源和渠道。此外,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設計中,要特別重視城市中心區和重要節點的規劃設計,這就要求政府部門重視加強規劃設計人才的培養。只有嚴格執行合理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方案,才能按照規劃有序地組織實施各項工作。最後,確保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平穩快速發展。
3 .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水平
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的監督管理職能。政府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投資者,必須建立壹套完善的監管機制。並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引入技術質量標準,確保對工程質量的控制。在投資資金的統籌管理中,要始終堅持資金使用服從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方案的原則,同時堅持資金管理與業務管理的統壹。避免出現,規劃和資金管理脫節,使資金分散在基礎設施建設的各個部門。只有這樣,才能督促參與建設的企業和單位在細化責任的壓力下合理使用建設資金,減少浪費,避免因工程質量問題不合格而威脅廣大人民群眾人身財產安全的惡性事件發生。其次,要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可以建立城市基礎設施服務壹體化網絡體系,在網絡空間加強各管理部門之間的協作關系,整合信息資源,形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還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壹套合理完整的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維護工作考核體系。有獎懲,明確相關責任部門和個人,真正做到快速解決問題,增強管理服務意識,從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
結束語
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產生城市群效應的決定性因素。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設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在政府提供城市基礎設施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不經濟現象,嚴重影響了公共財政資金的績效。進壹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措施,對城市的發展和公共資金財政效益的發揮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
郝。關於城市經營的研究與思考[J].科技信息發展與經濟. 2005 (24)
[2]李貴民。論城市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J].北京規劃與建設. 2009 (02)
[3]鄭強。淺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管理辦法[J].中國新技術與新產品. 2009 (07)
[4]周、著。論可持續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目標體系[J].中國的新技術和新產品. 2009 (09)
城市基礎設施管理範文二:城市基礎設施項目BOT融資的風險管理分析:城市化發展的基本物質保障是城市基礎設施,是居民生活質量、經濟發展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誌。在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融資主要以財政撥款和銀行貸款為主,其他融資方式並存。但是,我們發現,融資渠道狹窄、運營效率低、運營管理技術水平低是政府面臨的諸多困難。隨著民間資本積累的加速,如何鼓勵、促進和完善其他資本加入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成為當務之急。為了改變這種狀況,BOT、ABS、PPP等多種融資模式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壹、項目融資和BOT融資
項目融資出現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壹種重要的資本運作方式,被廣泛應用,尤其是在基礎設施項目中。如道路、橋梁、電廠、港口、機場、城市給排水等。項目融資以項目的預期現金流和總收益,即項目未來可用於償還債務的凈現金流和項目本身的資產價值為基礎,擔保債務(如銀行貸款)的償還。
BOT融資是英語的Build-opera?轉讓的簡稱。其含義是由壹個發起人(非國有部門)從委托人(通常是政府)處獲得特許經營權,然後組建項目公司從事項目的運營,並獲取利潤以收回融資成本,獲得合理收益;特許期結束後,項目將免費轉讓給客戶。自1995以來,我國開展了BOT模式的試運行和相關推廣工作,BOT融資模式逐漸受到關註。這種不同於以往的新型融資模式,有助於促進民間資本更多地投資於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在整個項目周期內承擔壹定的風險並獲得相應的回報。
二、城市基礎設施項目BOT融資的影響因素
許多外部因素對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BOT融資有很大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策法規
隨著我國許多與投資有關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和頒布,建立了壹定的符合國際慣例的投資法律環境。目前與BOT項目融資相關的規範性文件多為部門內部通知,透明度低、權威性差,各部門規定相互沖突,或者與《公司法》等相關法律不壹致,導致實際操作過程中可操作性差。
2.政府行為與信用
客觀而言,政府在BOT管理方面缺乏經驗,存在多頭政策、管理真空、職權交叉等諸多現象。比如在項目審批、規劃許可、土地審批等相關程序上與普通項目審批無異,導致工作費時費力,最終導致外部建設條件落實和項目融資困難。同時,政府信用風險也是BOT項目融資中的壹個核心問題。
3.投資環境和自身實力
吸引投資者的投資必須有穩定的政治環境,良好的經濟發展趨勢也對BOT項目融資吸引投資有決定性影響。企業自身必須具備與BOT項目相匹配的規模和財務能力,才能為項目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提高融資成功率。同時要求企業具有豐富的項目經驗和較強的管理能力。
三、BOT融資的風險管理
1.風險辨認
風險管理過程的基礎是風險識別。在資料收集和調查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方法對客觀存在的各種風險和尚未發生的潛在風險進行綜合識別和系統分類。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BOT融資的風險識別應包括政治和不可預見風險、經濟風險、建設風險和運營風險。
2.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是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衡量各種風險對項目目標實現的影響和程度。通過對風險的定性分析,對風險進行排序,確立風險應對的優先級;定量風險分析綜合分析已排序的風險,評估風險發生的概率及其對項目結果的影響。
3.風險應對
風險應對是指在確定決策者經營活動中存在的風險,分析風險概率及其影響程度的基礎上,根據風險的性質和決策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采取相應的防範方案,以避免、承擔、減少或分擔風險。就BOT融資而言,在評估可行性和特許經營合同中避免可預見的風險;通過設計合理的工具組合來接受風險;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和經濟損失的程度;通過購買保險來分擔風險。
4.風險監控
風險監控是指決策者在經營過程中監控風險的發展變化,並根據需要調整應對策略的全過程。在實施過程中,針對具體的實施情況,進行風險規劃、監控、信息反饋、識別和估計、整改和調整,最終達到預期目標。在風險監控過程中,通過風險管理計劃、風險應對計劃、實際風險發展變化和可用於風險控制的資源對風險進行全面管理。最終實現盡早識別風險、避免風險事件、消除風險負面後果、吸取經驗教訓等風險監控目標。
四。結論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推進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手段。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許多國家都認為BOT融資模式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理想融資模式,在中國的應用也適合當前的國情。BOT融資可以在短時間內為政府解決壹次性財政投入過大的問題,壹定程度上緩解項目投資過大、建設周期長的問題。在實踐中,要科學分析各種因素對城市基礎設施項目BOT融資的影響,做到風險管理實用化、風險識別具體化、風險應對數據化、風險監控常態化。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要以合同約定的方式明確風險程度和具體承擔方式,將項目合同、融資合同、擔保合同等配套文件作為項目建設全周期風險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合理規劃,緊密銜接,最終將風險降到最低。
參考資料:
[1]蔡。BOT、PPP和ABS的比較分析[J].財務會計. 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