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

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

壹、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

消費結構是指某項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其中恩格爾系數是壹個國際通用的極為重要的指標,即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劃分: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貧困,在50%-59%為溫飽,在40%-49%為小康,在30%-39%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

根據以上標準,我國城鎮居民生活的恩格爾系數是在1995年末期下降到50%以下的,1999年繼續下降到41.9%,2000年下降到40%,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食品支出2014元,在支出比1993年增長1.90倍的同時,恩格爾系數從1993年的50.13%降到了37.9%.盡管恩格爾系數持續平穩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美國八十年代的恩格爾系數平均為16.45%,日本九十年代平均為24.12%.

根據近幾年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數量特點,可以把居民消費結構分成三個階段:

1993年和1994年為第壹階段,這階段恩格爾系數大於0.5;

1995年至1999年為第二階段,這階段恩格爾系數呈明顯下降趨勢,介於0.4-0.5之間;

2000年和2001年為第三階段,這壹階段恩格爾系數低於0.4.

這三階段各有特點區分明顯,充分地表明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

二、食品消費質量提高,衣著消費支出比重下降

食品消費水平由過去簡單的吃飽吃好,轉變為品種更加豐富,營養更加全面。壹方面由於食品供應的日益充足,2001年我國水果產量6658萬噸,是1993年的2.211倍;油料產量2864.8萬噸,是1993年的1.588倍。另壹方面由於在外飲食的增加,糧食消費比重減小,購買量大幅度下降。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糧食79.7公斤,比1989年下降40.5%;人均購買食用油8.5公斤,比1989年增長37.5%;購買牛羊肉、家禽、蛋類、鮮奶、幹鮮瓜果等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在外飲食達到人均314.2元,比1989年增長4.7倍。

衣著是兩項基本生存資料之壹, 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衣著支出534元,比1993年增長1.775倍,它的消費比重2001年為10.05%,由1993年的14.24%下降了4.19個百分點;衣著消費向時裝化、名牌化、個性化發展的傾向更加明顯,成衣化傾向成為主流。

從衣著和食品消費比重的下降可以看出城鎮居民滿足基本生活的支出並沒有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這表明我國城鎮居民滿足吃、穿為主的生存型消費需求階段已經結束,逐步向以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的階段過渡。

三、耐用品消費增長減緩,主要耐用消費品趨於飽和

2001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電冰箱和洗衣機數量分別是81.9和92.2,比1993年增長1.44倍和1.07倍;擁有彩色電視機121臺,比1993年增長1.52倍。上述數字表明主要耐用消費品逐步飽和,城鎮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費特別是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增長勢頭逐年減緩,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390元,比2000年下降3.9%,表明用品消費已經不再是人們消費的重點。

但我們還應註意到在傳統電器降溫的同時,隨著人們越來越註重生活質量,壹些新興的家用耐用品正在取代傳統電器的位置成為現階段的“消費”熱點。如:電腦、空調等。移動電話每百戶擁有量從1997年1.7部到2001年每百戶擁有34部增長20倍,增長幅度最大;在短短的五年間家用電腦的擁有量從97年的2.6臺到2001年的13.3臺增長5.12倍,2001年空調擁有量為35.8,比93年增加15.36倍。這充分證明居民的消費結構正在轉變,新的世紀像洗衣機電冰箱這樣的傳統家用設備支出比重步入衣著消費的後塵,正在逐步下降。

四、交通通訊支出持續增長,支出比重變化最大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電子通訊、家用汽車價格的下調,移動電話及家用汽車已成為我國近幾年形成的新消費熱點之壹。從趨勢上看,這方面的消費需求將會持續旺盛。

調查顯示,2001我國城鎮居民交通通訊消費的比重為8.61%,比1993年上升了4.79個百分點;其中,2001年城鎮居民交通消費的比重為3.31%,比1993年上升了0.82個百分點;通訊消費的比重為5.30%,比1993年上升了4.0個百分點。

五、住房消費比重上升較快

居住方面的消費比重大幅上升,這是與我國住房及配套的工資制度改革緊密相關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體系的逐步健全,住房的商品化、貨幣化程度也進壹步提高。人們用於改善居住環境方面的支出也呈較大幅度的增長。所有這些,都將導致住房消費比重上升。

最近,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司在全國57個城市對2.28萬名城鎮居民進行了買房意向的問卷調查。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房改政策對住房需求的拉動效應已經基本釋放,城鎮居民中有74%的人擁有了自己的住房。51%的人是為了擴大居住面積和改善居住條件,這說明城鎮居民對住房的需求已開始從“有房住”向“住好房”方向轉變。

六、醫療及娛樂教育文化消費比重上升趨勢明顯

醫療制度的改革也導致人們用於醫療的支出增加,絕對支出額和支出比重都有上升趨勢。2001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醫療支出343.3元,比1993年增加6.03倍;娛樂文教也是近幾年來增長較大的壹項。2001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娛樂文教支出為690元,1993年僅為194.01元,從1993-2001年,其所占比重從9.19%增至13.00%,絕對支出增加3倍多,教育投入的增加壹方面表明了家長對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另壹方面還反映了整個社會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娛樂投入的增加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反映出人們收入的增加。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居民消費增長點在居住、交通、通信、醫療以及娛樂教育方面。而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為主的消費結構已經被取代了。而以人力資本投資的教育、文化、衛生、保健的新消費結構正在形成。但更健康的消費結構由於受到消費觀念、國家政策和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制約,還沒有完全形成,就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改革現行消費體制

我國消費體制改革滯後,制約了消費結構的轉變,割裂了巨大的市場消費需求潛力與現有供給能力之間的聯系。在城鎮住、行的消費方面,福利型、供給型和集團型的消費方式至今仍未徹底打破,用於住、行的消費品和消費行為,仍未完全納入個人商品消費領域,使這兩個方面的消費需求處於被壓抑的狀態,從而圍繞住、行的相關產業不能得到充分發展。

2、推行鼓勵消費的政策

加快費改稅步伐,建立規範、透明的管理體制,千方百計降低住房、汽車等高價值商品的價格。徹底整頓土地轉讓價格和拆遷補償費,清理各種攤派和收費,規範住房成本構成,切實降低房價。放開住房二級市場。取消對汽車的各種不合理收費,積極推進燃油稅改革進程。放開轎車價格,鼓勵企業競爭。

3、擴大就業渠道

制定再就業優惠政策等壹系列措施,保障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積極促進其再就業,增加他們的家庭收入。

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消費信心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健康發展的標誌和條件,也是提升居民消費結構的重要前提。

  • 上一篇:唐朝的思想文化對世界文明的影響體現在高三的那種~ ~ ~復習中...(* _ _ *)嘻嘻...
  • 下一篇:好看的七字春聯橫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