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基礎音樂教育中如何以審美為核心?——解讀新音樂課程標準

基礎音樂教育中如何以審美為核心?——解讀新音樂課程標準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正式將美育列入教育方針,從而明確了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這無異於春風把基礎音樂教育作為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其意義在於,它將大大提高音樂教育中實施美育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有利於真正實現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以美育為基本屬性的音樂學科,其教育教學形式和過程明顯不同於其他學科,即淡化教育活動中赤裸裸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積極參與、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並將這種活動作為其教育目的之壹。羅丹說“藝術是情感”。音樂美是壹種特殊的情感表達。基礎音樂教育作為壹種重要的審美教育方式,具有情感審美的特征。這種情與美的不解之緣,決定了基礎音樂教育的根本途徑是以情育人、美育人。由於傳統學科教育體系的影響,音樂教學容易產生與音樂審美相悖的現象。比如從樂譜和音符進行音樂讀譜訓練,從時值進行節奏訓練,以音程和和弦為重點的聽覺訓練等。這種理性枯燥的機械練習無法讓學生產生審美體驗,學生對這種學習產生厭倦也是必然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音樂教學看成壹個審美感知和發現的過程。影響音樂審美的因素很多。下面就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等方面來簡單分析壹下:l .音樂教學內容的審美因素是音樂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感受和體驗的客觀條件。因此,選擇具有欣賞價值、能引起美感的歌曲和音樂作為音樂教材是極其重要的,這是實現音樂教學審美化的基礎和前提。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包括:意境美、情境美、音韻美、旋律美、樂器美、伴奏美。比如,壹本好的歌曲教材,總是貼近學生生活,表達孩子們的心聲:或蘊含著美好的寓意,或表達著暖心的歌曲,或表現著美好的夢想,或表現著激昂的情懷。這種意境美、情境美對學生有著深刻的吸引力,會在他們心中萌發美的種子。同時,好的歌曲教材還應該具備“悅耳”“耐唱”的特點。只有優美的曲調才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藝術魅力,才能讓學生聽完唱了還想聽,百聽不厭。這種旋律和韻腳像磁鐵壹樣吸引著學生,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潤物細無聲”的審美效果。音樂欣賞教材應體現經典和文獻,展現人類音樂文化的精髓,展現美的結晶。器樂教材之“美”的重點在於簡淡的編曲,並通過配器表現出其音色與織體的豐富美、變化美與和諧美。音樂教師要善於發現和挖掘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積極將自身的音樂審美經驗融入到對教材的分析和加工中,形成強烈而豐富的音樂審美動機和審美欲望。2.音樂教學方法的審美原則音樂教學作為審美教育的壹種方式和手段,有著不同於壹般學科的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在:從感性入手,以情感人,以美感人,註重教育的潛在效果。總的來說,遵循以下原則:(1)參與性原則。音樂教學參與原則的基本含義是: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創造良好的音樂藝術和教育氛圍,激發學生盡可能積極地、全心全意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使他們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在壹定程度上,音樂藝術不是壹種知識,而是壹種內心的體驗,壹種音樂審美愉悅的體驗,不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人是不可能獲得這樣的體驗的。因此,音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參與體驗音樂的過程。沒有學生的參與,很難有真正的音樂教學。音樂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是壹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學生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更談不上欣賞和再創作音樂作品,僅靠教師的口頭教學,沒有學生的親身參與和體驗。學生只有參與音樂活動,與音樂融為壹體,主動探索、領悟、體驗,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尤其是欣賞和創作音樂。在音樂教學中貫徹參與原則,要求教師盡可能多地設計音樂教學過程,包括音樂欣賞活動、音樂表演活動、音樂創作活動等。,同時將相關的音樂基礎文化知識融入音樂活動中,讓學生可以順便學習。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要保證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活動的主角,而不僅僅是觀眾。教師是計劃者和欣賞者,而不是裁判或法官。教師要為學生參與活動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把學生從活動空間不大的座位上解放出來。(2)情感原理音樂是壹種情感藝術,它給人的情感遷移比其他藝術強大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審美教育本質上是壹種情感教育。情感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是音樂美感的驅動力和中介。在音樂教學中牢牢把握情感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會有效地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使他們在情感的迸發和興奮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師生間和諧的情感交流是優化音樂教學審美效果的重要標誌。藝術容不得說教,審美不能靠灌輸,師生借助音樂審美媒介交流審美信息。沒有智育和德育那樣的權威和強制,教與學的關系完全平等。建立如此良好的教與學關系的關鍵在於教師。音樂教師首先要把情感紐帶拋給學生,營造平等、民主、互動的教學氛圍。(3)快感原則音樂是人類最重要的精神食糧。人們需要它,因為它能給人以快感和享受,它能使人在精神上感到快樂和美好。可以說,審美愉悅是音樂藝術的本質特征之壹,正是因為音樂愉悅,人們才能在舒適的前提下主動參與音樂審美活動。因此,保持學生良好的情緒,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的快樂,不僅是音樂教學成功的前提,也是音樂教學的目的之壹。音樂教學的快樂是審美教育中情感體驗和優化效應的心理機制。當學生處於愉快狀態時,最有利於優勢興奮中樞的形成,使“學習是壹種努力”蒙上壹層願意主動的色彩。這種變“苦學”為“樂學”的情況最適合音樂教學,這就是“樂(樂)即樂(樂)”的道理。音樂教學方法的趣味性和遊戲化,不僅會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快樂,還會讓他們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讓“要他唱”變成“他想唱”,從而產生持久的音樂學習動力。3.音樂教學環境的審美特征音樂教學環境的審美特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聽覺環境和視覺環境的美,二是二者的和諧。這是創造良好音樂教學氛圍和情境的外部條件。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音樂教學的基本手段之壹是聽。聲音之美是創造良好聽音環境的關鍵因素。音質清晰悅耳的聲音給人的聽覺帶來愉悅,誘發美感。而糟糕的音響讓人感到厭煩和不安。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強調避免不良聲音,如錄音機音量過大,音質尖銳,或在音樂結束前用“啪”的壹聲中斷演奏,用不準確的旋律演奏鋼琴和風琴,讓學生用因簧片腐蝕而產生重疊噪音的口琴演奏。優美的視覺環境對音樂教學也很重要。音樂教室的布置應該高雅藝術。座位的安排和樂器的擺放要有新意,有吸引力。音樂片和掛圖應該有視覺欣賞的意義。使用其他教學方法(幻燈片、視頻、多媒體等)。)應遵循盡量營造審美氛圍和情境的原則。
  • 上一篇:如何理解中國的新音樂文化,在新文化運動中發展中國的新音樂文化?
  • 下一篇:多元智能理論對教育教學的啟示在哪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