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中國許多民族的傳統節日,在農歷三月的第三天,壯族是其中的壹個典型。壹提到三月三,人們就會聯想到“中國廣西壯族”。下面是壹份壯族的手抄報,供大家參考。歡迎瀏覽!
農歷三月初三,俗稱“三月三”,是壯族舉行歌會的日子。因此,它也被稱為格坡節(歌舞節)。
“許歌”是外國人給壯族起的中文名,壯語叫“環龍洞”,意思是在田間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歡窩敢”,就是在洞外唱的壹首歌。因為過去壯族人很少建寺廟,神像都放在山洞裏。洞穴是壹個神聖的地方,它必須是莊嚴的。只有在洞外,妳才能自由歌唱。
廣西流傳的民歌“現在廣西成了歌的海洋,都是三姐傳下來的”的歌詞,說明了壯歌圩節的由來,它與歌手劉三姐有著密切的關系。
據說,劉三姐出生於唐代廣西宜山的壹個漁民家庭。從小愛唱民謠,長大後看起來很美,出口成歌。附近有壹個富人叫莫懷仁,他想搶劉三姐嫁給他。劉三姐發誓要死,莫懷仁把劉三姐扔進了河裏。劉三姐沿河漂流到了龍洲。幸運的是,她被救了出來,住在玉峰山腳下。村民們聞訊趕來學歌。後來她嫁給了壹個年輕的獵人,壹直在這裏傳歌。莫懷仁得知後,勾結官府,把劉三姐夫婦扔進了玉峰山下的小龍潭。夜半時分,月星稀少。當村民們把它們撈上來時,突然刮起了壹陣微風。我看見劉三姐和年輕的獵人騎在壹條魚的背上,唱著歌飛走了。從那以後,人們都說劉三姐成仙了,所以他們稱劉三姐為歌女。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歌手,在農歷三月初三唱了三天三夜的民歌,這壹天是劉三姐成仙的日子,歌圩就這樣形成了。
據記載,葛衛節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宋人寫的《太平玉環記》中記載,壯族“男女都穿著盛裝”...聚會作歌”。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甚至數千人聚集演唱的大型“歌市”。
每次歌會期間,青年男女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在山野或竹林、草坡上即興對唱,互相答問,此起彼伏。在歌市上,勤勞智慧的壯族人民創作了豐富多彩的民歌,使這個傳統的民族節日充滿了迷人的韻致。
3月3日柳州“三月三”焰火晚會壯族手抄報的內容和材料
牛王賽、千人蘆笙賽、大型現場民族歌舞表演、傳統龍獅表演、蘆笙踩堂、侗族大歌、劉佳民歌、彩調、桂劇、侗鄉電影、侗戲、傳統評書、篝火晚會等眾多表演。
隆基三月三日
民歌帶出繡球——那天龍脊各村的少男少女們盛裝打扮,穿上節日盛裝,趕上歌會。
3月3日百色潑水節。
馬榜鄉潑水節在往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少數民族會穿著民族服裝趕趕集,熱鬧非凡。
除了潑水節,還組織當地的民歌比賽和抓魚比賽,遊客可以免費參加。
河池夏洛村的極樂節
每到“三月三”,當地家家戶戶都會拿出扁擔,殺雞宰羊,舉行祭祀扁擔的儀式,祈求當年豐收,讓扁擔多挑點東西。
防城港江口村陀螺歌會
中越邊境的窯洞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大板瑤和花頭瑤人通常穿著民族服裝上街趕集。
江口村的這個陀螺歌會知名度不高,但肯定讓人眼花繚亂。
壯族三月三日手抄報內容和資料3 1雞矢藤。
農歷三月初三吃雞糞藤條是廣西北海當地人的傳統習俗。我們把葉子和大米混合在壹起磨成粉,然後做成雞絲和藤面。這種面條做成的湯又香又甜,是當地人喜歡的特色小吃。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生日,北海人民紀念這位偉人。
2薺菜煮雞蛋
民間諺語說:“三月三,薺菜是靈丹妙藥。”“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是吃薺菜的季節。春天吃薺菜也是中國人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在這壹天,漢族人有吃當地蔬菜和煮雞蛋的習俗。據說可以除風濕,可以清火,腰腿不痛,還可以預防春疫。
3五色糯米飯
黑、紅、黃、白、紫——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地區的傳統食品,因其顏色多樣而得名,又稱“黑米”。壯族把五色糯米視為吉祥和豐收的象征。
4號子吧
三月三吃沙蒿和傳統習俗有關。三月初三,古代稱為“上巳節”,民間稱為“鬼節”。傳說在這壹天,人們的靈魂很容易被遊蕩的鬼魂迷惑。淳樸的村民認為,人們必須用野味來吃這種艾草,才能“咬住”(粘住)自己的靈魂,不受邪惡的侵襲,才能讓人身體健康,不生病。這壹美好的願望代代相傳,使得這壹千年的習俗延續至今,演變為當地祈福康泰的習俗。
5個煎餅
農歷三月初三吃煎餅是同安人的傳統習俗之壹。鄭成功收復臺灣省後,其子鄭經繼承父業,繼續反清,多次出兵進攻閩南,因清軍頑強抵抗,造成民間重大傷亡。在鄭軍的反擊下,清軍投降,鄭軍入城。民眾在歡迎鄭軍的同時,做煎餅祭祀死去的親友。後來,人們在農歷三月初三用煎餅祭祖。
6春餅
三月三,還有壹個上周三的飲食習俗,就是吃“春餅”,把面做成薄餅,把雞蛋剝了,搗爛。也有人加蒜泥,把煎餅卷起來吃。有的地方早就暖和了,小蔥已經和春餅壹起吃了。
7艾蒿汽巴
清明節前後,艾草生長茂盛,是最嫩的季節。由於農歷三月三臨近清明節,艾草餅成為了三月三必吃的食物。
8黑米
畬族,家家戶戶煮黑米,全家人吃壹頓飯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慶祝“黑米節”。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領起義軍抗擊政府軍圍剿,因黑稗果而軍力大增。3月3日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為了紀念這壹事件,畬族人每年3月3日吃黑米,聚在壹起唱歌。農歷三月初三,梧州還有吃黑米的習俗。
壯族的三月三手稿內容信息第四篇三月三是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是農歷三月的第三天。古代叫上巳節,是紀念黃帝的節日。根據傳說,三月三日是黃帝的生日。中國自古就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日,我出生在軒轅。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日,為後世所沿用,從而成為漢族人在水邊飲酒、郊外春遊的節日。農歷三月初三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生日。真武大帝的全名是“北鎮天真武田璇大帝”,又名田璇神、玄武、真武真君。生於古軒轅世界,華立三月三。許多專家建議將“中國聖誕節”設立在3月3日和軒轅帝的生日上巳節,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常務會議獲悉,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將成為廣西公共假日,自治區全區放假兩天。具體放假時間每年年初由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公布。
3月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定於3月3日、4日放假兩天,全區放假。
3月3日還有兩天假,包括周末四天。
“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的重要節日,也是當地漢、瑤、苗等民族的重要節日,在廣西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不亞於春節。居住在廣西的12個民族中,每年有2700多萬人以不同方式慶祝“壯族三月三”,占全區總人口的54%。
廣西的三月三傳統習俗
五色糯米飯
節日前,每家每戶都準備了五顏六色的糯米和雞蛋。人們采集紅蘭草、黃米花、楓葉、紫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制成紅、黃、黑、紫、白糯米。相傳這種食物是贏得仙女們的欣賞後流傳下來的;有人說,這是對宋仙女劉三姐的祭祀。吃了這種飯,人就旺了,健康了。雞蛋是歌圩中青年男女用來交流和傳遞感情的物件。
搶煙花
農歷三月初三和秋收後,廣西壹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協會自發組織了搶花炮活動。
每隊有8人參加搶花炮。球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沖刺等方式沖入對方的電池。,並把煙花放入樂譜。規則與西式橄欖球相似,故稱“東方橄欖球”。傳統的“煙花”是壹個鐵環,直徑約5厘米,用紅布或紅綢包裹。比賽場地壹般設在河堤或山坡上,人數和隊伍不限。每槍必搶,第三槍結束。
繡球花調情
許歌的繡球花是女孩們在節前制作的手工藝品。制作工藝精美,全部為絲織工藝品:十二片花瓣連成壹個球體,每片花瓣代表壹年中的某個月份,繡有該月的花朵。有些繡球花做成正方形和多邊形。繡球花裏填滿了豆黍或棉籽。球用絲帶連接,墜絲穗和裝飾珠,象征純潔的愛情。
打
玩鋼管舞是壹項傳統的自娛活動。每壹個莊家人都是在大廳裏表演的演員。女子動作輕盈優美,男子動作有力有力。自娛自樂的“戲堂”寄托了壯族人民對豐收的渴望。
扁擔的舞蹈形式有二人轉、四人戴花、多人戴花等。舞者多為偶數。表演者手握扁擔,圍著板凳或翻米槽,有節奏地敲打板凳,有時還互相擊打扁擔。
用歌曲談論愛情
“三月三”歌會是青年男女交流的好機會。每次歌會,方圓幾十英裏內的年輕男女都會聚集在歌會上。這個年輕人在歌手的指導下和他喜歡的女孩對唱。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觀光歌”,觀察尋找對手,遇到意中人就唱會邀之歌。如果女方感興趣,她會同意的。男青年又唱起了詢問歌,彼此有了交情,唱情歌,做情歌。歌詞都是即興的,脫口而出的。如果姑娘認為眼前的青年才俊和才藝都得到了滿足,她會趁別人不註意,悄悄把懷裏的繡球送給對的人,“他”會用手帕、毛巾等物品還回去,然後歌聲會更甜,於是她會點秦晉的好。
演奏銅鼓
廣西壹些少數民族歷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時敲銅鼓的習慣。這壹習俗壹直延續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的壯族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的瑤族過這個節日。南丹的瑤族舉行喪葬祭祀,南丹的鮑忠苗族在過春節或逢年過節時敲鑼打鼓進行慶祝或悼念。
壯族三月三的傳說
很久以前,莊上有個叫魏的人,在壹個土豪手下當大臣。大圭很年輕,但他知識淵博,才華橫溢。而且,他非常關心壯族人民的疾苦。他拿著皇帝給他的俸祿,回到家鄉就分給人民。他壹無所有。有壹年,湘鄉發生了旱災,村民們懇求大圭向當地皇帝解釋,他可以免繳皇糧。大圭跪下說:“湘鄉百姓無糧,我陪千歲去視察。”當大圭和他的司機來到莊鄉時,他看到田野開裂,谷穗枯萎燒焦,壹群群面黃肌瘦的人跪在山路上訴苦。大圭跪下,道:“千歲已見君親,望免食。”土豪只能免除鄉鎮的皇糧。此後,他對大圭恨之入骨,但鑒於大圭的名聲,他又找不出什麽毛病來除掉他,於是就用了毒計,密謀對付大圭。
壹天,他把大圭叫到身邊說:“大圭,妳壹直很能幹,現在我想讓妳為我做件事。”大圭知道當地皇帝不懷好意,但他平靜地說:“請來千歲。”半瞇著眼,土豪說:“我在建亭子,缺瓦片。聽說人皮可以防寒防暑,防水防火,經久耐用。我要妳在兩個月內給我弄900張人皮當瓷磚,到時候會有重賞。如果失敗,將受到嚴厲懲罰。”大圭輕松地回答:“那就請妳親自去城門口訂貨吧。”
壹個月後,大圭沒有任何動靜。59天後,大圭仍然沒有動靜。到了最後期限,大圭召集了900名壯士,每人帶著壹斤糯米、壹斤米酒和壹斤辣椒面,來到皇城腳下,用鍋煮糯米和辣椒蔬菜湯。他們壹個個脫了襯衣,光著膀子坐在大門口,喝酒,喝辣椒湯,吃糯米飯。正當大家吃飽喝足汗流浹背的時候,土豪坐著八轎子來了。大圭急忙上前行禮,道:“貨物已送到千歲處,但這些可憐的混蛋全都漏網了。它們能用嗎?”土豪下了轎子,只見他黑紅的皮膚濕漉漉的,像是從水裏撈出來的,氣味刺鼻。土豪用手捂住鼻子,皺起眉頭。他退後壹步說:“又漏又臭。不能用。不能用。”說完,轉身上了轎子回宮。
壹個計劃失敗,兩個計劃就會誕生。清明節快到了,土豪又把大圭換成了他,裝作很真誠的樣子:“大圭,妳壹直都很聰明,現在我有壹件妳必須要做的事情。”大圭壹聽,知道這土豪又有惡意了,但大圭無所畏懼地說:“請轉告皇上。”土豪瞇著眼睛說:“清明節,我需要壹個跟宮後山壹樣重的豬頭來祭祖。壹個月之內就可以給我拿過來,到時候會有很多獎勵。如果妳錯過了活動,妳將受到嚴厲的懲罰。”大圭笑得很輕松:“好辦,好辦。”
二十天後,大圭沒有任何動靜,三十天後,大圭仍然沒有動靜。過了期限,當地皇帝派軍隊去抓大圭。大圭帶著大秤和士兵去見當地的皇帝:“陛下,這裏有許多比山還大的豬頭,但我不知道宮殿後面的山有多重。請用這個秤稱壹下,我好回去拿。”“這個…”土豪無言以對。
3月3日壯族手抄報的內容和材料5個核心提示
節日食品必不可少。廣西人的“三月三”不僅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還有特色美食勾起人們的味蕾。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南寧老字號莊佳食品店,收集了廣西各地的壹些“三月三”美食。讓我們來品嘗壹下廣西舌尖上的“三月三”。
●五色糯米飯
說起“三月三”,大家第壹個想到的食物就是五色糯米。黑、紅、黃、白、紫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地區的傳統食品,因其顏色多樣而得名。很多外地人很好奇五色糯米是怎麽做出來的。近日,記者來到南寧水街壹家粽子老店。店主張美芬是制作五色糯米飯的“專家”。她店裏賣的五色糯米飯,多年來特別受食客喜愛,經常供不應求。每年三月三,店裏都很忙。
五色糯米看起來簡單,但過程有些復雜。據張美芬介紹,制作五色糯米的原料有紅藍草、楓葉、紫藍草、黃米花、糯米。因為用的材料都是純天然的,對身體有益。
五色中的“紅”來自紅藍草。先將紅藍草用開水焯壹下,再將糯米泡在裏面,蒸出來的紅糯米味道香甜;“黑”來自楓葉,先將楓葉破碎、水煮或用開水浸泡,再用糯米浸泡5小時以上。“紫”來自紫藍色的草。壹把紫藍色的草可以煮10~15分鐘把水染成紫色,然後把糯米放進去泡5個小時左右。“黃”來源於黃米花,經水煮或浸色,再浸糯米而成。黃米花是中草藥,上火可以吃。
●艾葉
每到“三月三”,人們買五色糯米飯時,會發現艾草糕也很受歡迎。艾蒿粑粑又名艾蒿粑粑,是漢族傳統小吃,壹般在清明節和寒食節食用。隨著農歷三月初三接近清明節,艾葉巴贊已成為農歷三月初三必吃的食物。
清明節前後,艾草生長茂盛,是最嫩的季節。艾草餅是將洗凈的艾葉放入水中煮沸,磨碎,加入糯米粉,揉成面團,加入芝麻、花生等餡料,包裹成餅。艾草餅散發出艾葉的香味。
●發糕
發糕是老南寧“三月三”的特色食品。據市民陳小姐回憶,小時候會纏著媽媽蒸蛋糕給她吃。
發糕有三種顏色:焦黃色、泥黃色、雪白色。焦黃發糕是最傳統最正宗的做法,後兩者是隨著市場的發展和顧客口味的分化而演變出來的新品種。3月3日,許多南寧人會準備壹些蛋糕來祭祖。發糕口感綿軟香甜,老少皆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