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及其先民,素來註重村落環境的選擇。他們建造村落,或選在河流大轉彎,地面較寬廣的平地;或選在大河與小河交匯處,河面寬闊,水流緩慢的地方:或選依山旁水、背山面水、山腰坡邊的地方。由於壯人選這樣的環境建村落,所以許多村寨有“村前壹曲水,村後萬重山”之美。體現了壯族選擇優秀環境建立村落的文化觀念。因此壯族鄉村,多以圍墻繞村,綠樹成蔭,而每壹村前,都有壹棵或幾棵大榕樹,以此象征人畜兩旺。村落房屋建築,也講究布局,互相間隔為宜。 “幹欄”民居 壯族稱居住的房屋為“幹欄”。這種住房形式,宜於潮濕多雨,夏日酷熱,地勢不平的南方山坡地。廣西的瑤、苗、侗諸族,也有壹部分人家居住幹欄,但壯族的幹欄建築較有代表性。壯族的整個幹欄建築,設計巧妙,用料精致,工藝頗高。房屋形式,有壹幢三間,壹幢五七間,以至壹幢九間的。視其家人口多少和其家富裕情況而定,壹般為壹幢三五間較普遍。主屋的兩旁,還附設倉紗,這不僅增寬房屋的面積,而且還能起著防風擋雨的作用,使主屋建築不受風雨的吹打而黴爛。房屋壹般為三層,上層放雜物或糧食,中層住人,下層圈放牲畜家禽。中屋正中間為廳堂,前後左右,分設房間,房間開窗,通風明亮,居住舒適。廳後為火塘,以泥築成,煮食取暖用。正廳兩則,無論三間五間,均以木板或竹片為壁隔離,木板還雕刻著花鳥蟲魚之類的畫圖;木板竹片,是活動的,遇上喜慶婚嫁,可以撤開,擺桌設席。房屋的前面或後面,建有曬臺,以晾曬物品和納涼;從地面進入中層住人的大門,用方塊石條砌成壹級壹級而上的階梯。 壯族的這種房屋建築,建在村寨的山腰,層層疊疊,鱗次櫛比,十分壯觀。1950年以後,壯族的幹欄建構逐步地為平房建築替代,平房壹幢三間,人畜分開,較為衛生。 連山壯族的村寨民居建築,明末清初逐步由茅草房改為磚瓦房,不但建房材料有所改變,村落的布局與房屋結構也起了變化,形成了其民族的風格特色,壹直沿用了近三百來年,直至20世紀八九十年代才逐步為現代建築理念所替代。
連山壯族居住的房屋在明代還是“黃茅翠草壯人家”(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任連山縣令的孔鏞詩句),直到清康熙後期才開始有磚瓦結構的房屋:康熙四十三年任連山縣令的李來章(公元1704年)寫下了“路由別徑過花羅,瓦屋魚鱗水上多”的詩句。詩中的花羅寨至今猶在,其東南方上遊有。 幹欄式建築的特點: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幹欄、幹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當是由其他少數民族語言轉譯而來的音變。此外,壹般所說的柵居、巢居等,大體所指的也是幹欄式建築。考古學和民族學中的所謂的水上居住或柵居,以及日本所謂的高床住居,亦屬此類建築。這種建築自新石器時代至現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長江流域以南以及東南亞,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北部,蘇聯西伯利亞和日本等地都有類似的建築。
從考古發現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許多遺址中,都發現埋在地下的木樁以及底架上的橫梁和木板,表明當時已產生幹欄式建築。西周時代的湖北蘄春毛家嘴遺址中,也發現規模較大的幹欄式建築。江西清江營盤裏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制幹欄式建築模型,帶有長脊短檐式的屋頂。雲南晉寧石寨山滇墓中發現的 4件漢代青銅幹欄式建築模型,亦有長脊短檐式屋頂,代表幹欄式建築的原始特征。廣東、廣西、湖南、四川和貴州等省的東漢墓中,也發現許多陶制的幹欄式建築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樁外,壹般陶屋已是懸山頂,而圓形陶倉則是穹廬頂,表明當地這些建築的基本形式已經漢化。
“幹欄”式建築主要應為防潮濕而建,長脊短檐式的屋頂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為適應多雨地區的需要,各地發現的幹欄式陶屋、陶囷以及柵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濕的建築形制,特別是倉廩建築采用這種形制的用意更為明顯。直到今天東南亞壹帶還較盛行柵居,以適應潮濕多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