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住建部等13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推進智能建築與建築工業化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發展智能建築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到2025年,基本建立我國智能建築與建築工業化協調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產業體系。
政策支持激發新活力。
為落實住建部的工作部署,廣東、四川、重慶、青島等地結合當地實際,出臺了實施智能建築的意見和扶持政策,推動各項工作的落實。
廣東擬建立智能建築評級和評分系統。對達到智能建築相應等級標準的,鼓勵建設單位根據采用智能建築技術節省的投資,給予施工單位壹定比例的獎勵。
四川提出支持零部件生產企業進行第壹套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標準化零部件生產線技術改造升級,通過第壹套目錄的認定和公布,給予不超過10萬元的獎勵。
重慶提出,商品住宅價格備案時應考慮智能化建設項目的增量成本。
青島提出對參與智能建築試點示範工程的施工企業給予信用考核加分,優先推薦國家級評優獎勵。
各地逐步將現有產業扶持政策向智能建築領域傾斜,為促進建築業轉型升級、進壹步激發建築業活力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賦能科技培育新業態
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壹代信息技術滲透到建築行業,為建築行業轉型提供了“捷徑”。數字化設計、智能生產、智能施工、建築行業互聯網施工、建築機器人等智能建築裝備研發和應用取得初步成果。
在數字化設計方面,利用BIM技術推進數字化設計,實現工程項目的虛擬施工和精細化管理。廣州利用BIM模式完善施工和竣工驗收階段的施工監理和竣工驗收備案。萬科集團開發了“萬依AI審圖”系統,輔助施工圖審核,涵蓋建築、給排水,實現自動化批量審核。
在智能生產方面,以數字化設計成果為載體,驅動工廠設備完成智能生產,設計數據可以直接指導工廠生產和建築運維;通過工廠生產與施工現場的實時連接和智能交互,實現智能生產調度、施工調度等數據流的自動化。目前,中建科技、中建科技、美好地產、三壹集團等公司建設了壹批裝配式智能工廠,提高了標準化零部件的生產效率和質量。天津濱海新區裝配式裝飾墻板生產線實現了墻面和地面塗裝的智能化生產,生產效率提高30%以上,單位產值能耗降低10%以上。
在智能建築方面,智能工地是智能建築技術的集中體現。通過綜合應用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實現施工管理的感知、決策和預測。去年,無錫市所有建設期在3個月以上的工地部署了包括實名登記制人臉抓拍系統、粉塵在線監控系統、危險工程監控系統在內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統。廣聯達研發的智能現場管理系統,實現了項目建設全過程、全要素的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提高了項目的綜合管理效率和協同效率。
建築行業互聯網作為智能施工的“神經網絡”,以開放的網絡將施工現場和施工單位緊密聯系在壹起,實現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和智能決策。湖南省投入15萬元財政資金,建立全省統壹的裝配式建築智能化建設平臺。企業利用該平臺初步實現了標準化設計方案的壹鍵繪制和設計數據的壹鍵導入工廠進行自動化生產調度。中建科技開發的智能建築平臺,打通了BIM軟件和智能工廠生產系統,實現了預制構件設計、物流、質量驗收的全過程可追溯管理。
在施工機器人等智能施工設備方面,佛山順德鳳桐花園項目研發應用了測量、噴塗、攤鋪、布料、運輸、清潔等施工機器人,替代“險、繁、臟、重”的施工作業。中建三局研發的高層建築施工設備集成平臺,集外護架、液壓分配器、掛模、管道噴塗等功能於壹體,解決了傳統施工中垂直運輸效率低、設備布置困難、流水施工協調性差、安全保障程度低等問題。
當前,建築行業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智能化施工是大勢所趨。從政策支持到實踐,從試點到試點城市,智能建築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存。在可預見的未來,智能建築將引領建築行業走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