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大學中庸讀書筆記

大學中庸讀書筆記

 當品味完壹本著作後,想必妳壹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壹篇讀書筆記了。那麽我們該怎麽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大學中庸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壹起來看看吧。

大學中庸讀書筆記1

 我們80後這壹代人,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低,以至於我們讀書的時候,只是壹味死讀書,課外書基本上被列入閑書壹類,是被禁止的。用父母的話說,就是閑書看多了分心,學好課本知識是最重要的,加上父母本身沒有文化,也不知道什麽課外書適合孩子的成長,導致了很多文學經典被錯過。

 最開始想到要去讀《大學·中庸》,是因為電視劇的影響。我是個很愛看古裝劇的人,但凡古裝劇有科舉考試的內容,經常能聽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時間久了好奇感頓生,究竟是什麽書,被壹再引用,於是發現了《大學》。

 《大學》實為禮記中的壹部分,重在教人明德、守禮。其中有壹個重要論斷,即為“絜矩之道”:“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心孝;上長長而民心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但凡君子可以以身作則,推己及人,民眾必會效仿。先修身,方可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為大學之道。

 未讀《中庸》之前,壹直錯誤地認為,中庸不過就是保持中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更認為深諳中庸之道的人過於圓滑,不便相處。讀完《中庸》,慚愧不已,實是誤解了中庸之意這麽多年。

 所謂中庸,並不是不管不顧,明哲保身,而是國有道之時,盡竭智謀,其言足以興成其國;國無道則韜光潛默,足以容其身,免於禍害。既明且哲,此乃大智慧也。

 難怪至古中庸就是壹門很深的為官處世之學。素其位,能屈能伸,進可攻,退可守。不會太過,亦不會不及。此為中庸之道。

 古文句句精簡,卻也句句經典,很遺憾少時錯過如此經典之書,好在如今仍有機會補上。若將來有孩子承歡膝下,定不能再讓他們錯過此類百年流傳的經典。

大學中庸讀書筆記2

 在這春暖花開的美好時節,在敘事者的推薦下,我終於鼓起勇氣拿起讀不懂,所以壹直不願讀的《大學·中庸》,開始讀時覺得很吃力,太難懂,後來我壹字壹句把原文和翻譯抄寫在壹起,對照翻譯再去讀原文,壹遍壹遍反復讀,便被經典所折服,嘆服於中華文化的博大深邃,更感嘆於其中文字之簡練、濃縮之精華!

 雖然整本書已讀過,可是由於自己的理解和能力所限,對於讀通、讀透裏面的內容還是很難的,需要重復來讀、來感悟。即使讀的不是那麽透徹,書中仍有壹些段落和語句讓我深有感觸。

 首先,,“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至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想要讓自身具有美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想讓自己的思想端正,就要讓自己的意念變得真誠;想讓自己的意念變得真誠,就要先讓自己得到知識;要想得到知識,就要讓自己認識、鉆研世上的萬事萬物;得到知識在於能夠認真地推究世上的萬事萬物。其中,“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這壹句更觸動我的內心,讓我反思更多。當我們把正在接受其他課程學習的同學喊到辦公室,對其進行自己所教學科的補課學習時,我們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還是為了自己的教學成績?當兩個不同的學生犯了完全壹樣的錯誤,我們真的能做到用同樣的態度和方式對待與處理嗎?當我們被學生或是家長不理解時,我們還能壹如既往地堅守初心,執著該有的教育嗎……太多的過往在腦海重演,我想,如果我們真正端正自己的思想,修養自身的美德,很多問題就變得簡單了。

 其次,“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今天更新了,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保持更新。作為壹名老師,如果壹直保持原有的固定思想和方法,不想著更新理念、創新辦法,不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是難以教出創新型的學生的。

 再次,“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意思是:君子自己做到某種善事,然後才去要求別人;自己不做某種惡事,然後才去責怪別人。讀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不免有些慚愧,作為壹名老師,我經常告訴學生讀書的重要性,告訴學生堅持習慣養成的重要意義,而自己卻很少有真正的閱讀,也沒有在某些事情上有過很久的堅持。還有壹些家長,也會經常對自己的孩子提出壹些很高的要求,但是自己卻從來不會作為孩子的榜樣先行,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不能以身作則,卻要求孩子去做壹些事,這大概是有違原則的吧。其實,有些時候,我們想讓孩子做什麽事,並不壹定要用言語去要求和強制,想讓孩子做什麽,我們就先行動起來,孩子就會在這種以身作則的潛移默化中發生我們期待的行為和變化,從而更好地成長。

 最後,“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如果真的能夠使自己端正且不向他人求助,這樣就不會有怨恨。對上不埋怨天,對下不埋怨他人。凡事學會從自身找原因,壹切問題就好解決,如果壹直怨天尤人,生活則會黯淡無光,生命也會毫無意義,記住“我變了,世界就變了”。

 當然,經典帶給我的絕不是這壹點點感受,它讓我的心靈滋潤起來,更讓生命充滿了活力,對很多事突然有了釋懷的感覺和灑脫的情懷。再次重復品讀,發現書中內容都是有所聯系,並非獨立存在的,靜下心來,讀進心裏,經典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示和奇跡。

大學中庸讀書筆記3

 讓人很難理解,幾千年前古人總結的經驗,到了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依然擲地有聲、經典至極。這是我讀《大學·中庸》時的感受,而且讀的越多、理解得越深,這種感受越強烈。

 《大學·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絕大多數都能發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認同的是“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句中的“豫”作“預”理解,是“計劃”、“準備”的意思。這句話可以簡單理解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計劃和充分的準備,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沒有計劃好或準備好,則可能失敗。”

 我們身邊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這壹點。

 上個星期五的朗誦比賽,我們班又拿了壹個壹等獎。這個壹等獎也是來之不易的。老師壹接到通知,就搶先進行了計劃和選題,接著就組織我們進行練習,開始的那幾天,我們除了在學校練習之外,老師還要求我們每天回家練習朗讀,實際上,這就是在作充分的準備。離比賽還有兩天的時候,老師每天又抽壹、兩節課給我們排練,此時,她專門註意糾正我們的舞臺效果。正式比賽的時候,我們全體同學無論是字正腔圓,還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別的班要好。現在來看,如果不是老師搶先計劃並組織我們充分準備,我們就很難拿這個壹等獎啦。

 事先沒有計劃和準備的事,我做得多了,當然也就嘗到了很多次失敗的滋味。比如有壹個星期天下午,我記得我還有壹個辦手抄報的作業沒有做,於是,我急著做手抄報。當我找a4紙的時候才發現紙沒有了,爸爸便馬上給我買回來。這時,我又發現,我不知道畫什麽畫、寫什麽內容,好不容易畫好之後,又發現彩筆掉在學校啦,於是爸爸又去給買彩筆。前後折騰了四、五個小時,才把辦了壹張質量很差的手抄報。後來想,如果我事先準備好材料,並事先設計好手抄報的版式和內容,我想,這張手抄報不僅質量要高壹些,而且花的時間也少得多。

 現在,我時常在做事和學習的時候都會想起“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壹重要的做事準則。

大學中庸讀書筆記4

 《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壹部分是《大學》,壹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壹部分。

 《大學》包括十壹章的內容,分別是經述,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就是朱熹所說的“三綱領”,強調道德修養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眾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說的“八條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棄舊向新,在於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誌向,誌向確定才能心靜不亂,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神思安穩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有收獲。

 每件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看完這部分後,聯系實際確實是有道理的,學習和做學問都需要壹個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律。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問題,並對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

 讀《大學》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個人的好惡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誌、心態,以保持美好的心靈,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因為憤怒、恐懼、偏好、憂慮,心思不能端正。寫到這裏不禁想起了大三下學期劉明祥老師給我們放的翟鴻燊的國學經典講解視頻,當中提到做人要有正經見,正思維。原來與《大學》中的正心是有相同之處的。

 《中庸》強調“誠”,認為“誠”是現實中庸之道的關鍵,《中庸》的內容比較多,***包括三十三章內容。跟人認為中庸比較適合個人修身所借鑒,像大知,大德,素隱,素位,行遠,誠明等章節以及後面跟的實例,都特別具有現實意義。

 對於“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壹些皮毛而已,當自己去真正研讀時才知道其內容之多。在第二章《時中》中“時”,不僅指時間,時代,也指時機,既不要超越階段,也不要被時代拋棄,既不能急躁冒進,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現實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認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與“時中”的概念是壹致的。而中庸的精確理解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認識。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這裏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對於壹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並合理使用,在具體事件,無論其性質如何,其中都深含著壹定的必然意義,都應予接受。而在具體的運作中應作出恰當的選擇,把握適度。就是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作出適宜的行為。莊子在《齊物論》中認為“中庸”是這樣的“中”是原則,“庸”是實踐,中庸就是知與行的統壹。朱熹對中庸的理解,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中庸說起來簡單,可是當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做到太難了。因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在兩端中尋求契合點,在動靜變化中做到恰到好處,這對於現實中的我們的確是很難的事情。

 另外《中庸》中講的最多的是“誠”,不管對自己,對家人,對外人都要誠實,至誠的人他的人品是誠懇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萬物的胸襟像藍天壹樣廣闊,其實現實也是這樣的。誠實應該是壹個人的基本道德,是與人相處的重要原則,也是壹個事業開始的奠基。如果沒有誠信,那麽自己對自己不誠實,就不會做到慎獨;對別人不誠實,別人就不會相信妳;壹個企業不誠信,那麽這個企業也不會興旺。

大學中庸讀書筆記5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組織了對傳統文化《論語》的學習,現在又組織學習了《大學中庸》,通過這兩次學習,使我不僅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我自身的指導意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看完這部分,使我懂得學習和工作都要有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律。這對於在法院工作的我來說非常重要,在開庭之前要認真閱讀每壹本案卷,做好開庭前的準備工作,在庭審中抓住庭審過程的爭議焦點,圍繞爭議焦點調查和審理案件,但是實踐中,壹般當事人大都缺乏出庭經驗和技巧,在庭審時提不出觀點,抓不住重點,找不到焦點,而是采取平鋪直敘的方法或是想到哪裏就說到哪裏的方法。這就需要法官有安靜和平的心智,神思安穩,思慮周詳問題,以平等寬容的心態註意觀察當事人的心緒,體察當事人的心態,揣摩當事人的心理,以便及時準確地“對癥下藥”,找準妥善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及時化解糾葛。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就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案件。

 讀《大學》的另壹個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所支配,公平裁判,沒有偏私。在具體審判訴訟案件過程中,要客觀、中立,與各方當事人保持同等的距離,不偏不倚,以事實為根據、法律為準繩,公正地裁判,公平地保護訴訟各方合法的實體權益和訴訟權益。作為糾紛訴訟的終極解決者,必須保持嚴格中立的立場,本身不能代表任何意誌和利益,只能通過依法確認的事實,根據法律規定的準則和對法理精神正確的理解,公允地確定哪些利益當受排斥,哪些利益應予保護,使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受到同等尊重、獲得同等的法律保護。

 讀完《中庸》,令我感觸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類世界最重要的是人與人間的和諧***處”,這雖為壹個人為人處世的方法,但是這種為人處世的方法運用到我們法官的審判案件中就是和諧裁判,調解結案。享有東方經驗美譽的調解制度,就是強調“和”的效果,也是解決糾紛的最佳結案方式。目前較普遍的“大調解”機制的建立,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和為貴”、“息訟止爭”的優良傳統。“和”並不是要回避矛盾,而是要通過分析當事人心理,註重釋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實,講究方式方法,進行細致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實分析,使當事人勝敗皆服。通過調解,不僅合理解決了矛盾糾紛,防止矛盾糾紛激化影響社會和諧,而且理順了當事人的情緒,緩和、化解了相互之間的對抗與沖突,達到了化幹戈為玉帛、重建和諧關系的效果。

大學中庸讀書筆記6

 上周日犯錯被老師抓進008,其中有不少冤情不再壹壹解釋,因為在這裏跟生活老師就沒什麽道理可講,什麽是理?他們壹直把嗓門大,我是老師當成理,如此玷汙了老師這倆字,禽獸到什麽地步可想而知,無恥到這種程度也太不容易了、話歸正傳,在008我利用多余時間,看完從小學到高中左耳進右耳出的三本書《論語》《大學》《中庸》,首先最大的感覺是中華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之根,數千年來從未改變,不得不說這是壹個奇跡,為什麽孔孟的儒家仁愛思想能夠流傳千年呢?普天之下老百姓占大多數,老百姓最大的願望就是那些政治家不要打擾他們,安安心心的種地,賺點小錢,壹家人平平安安,享受晚年,苦點累點沒關系。可現實是殘酷的,歷史上總有那麽幾個喜歡鬧事的,今天打打他明天敲敲妳,壹場戰爭下來最大的受害者還是老百姓,這個時候孔子就出現了,他認為統治者們應該以仁以仁誌國,這樣才能受到百姓的擁護,而百姓也是這樣想的,孔子的思想正是為大眾所想,所以會受到老百姓喜愛和推薦,正好西漢時期窮人出身的董仲舒也是其中之壹,他的獨尊儒術建議得到漢武帝支持,於是儒家的經典流傳於世,經久不衰。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仁政,什麽是仁,孔子認為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才是仁,當然做些的都很難,但想象壹下,如果壹個皇帝全部都能做到了,是壹個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的好皇帝,他還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嗎?

 從歷史上的規律來看,好人幾乎沒壹個好下場,劉備以仁義待天下,雖有眾多民擁護,但最後仍是未統天下留終生遺憾。明皇帝朱允炆,不折不扣的好人,但最後被其兄弟逼下皇位。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

  • 上一篇:增城自駕遊十大免費景點推薦
  • 下一篇:大班美術教案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