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雲南省軍區某邊防連在這裏成立。30年來,這個連堅持人民軍隊核心價值觀建連育人,對黨忠誠,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面對戰爭、金錢、美色、享樂、毒品、復雜社會環境等特殊考驗,永不迷失,毫不動搖,捍衛國家利益,堅守價值高地,在風風雨雨中巍然屹立在南疆。
中組部、總政治部表彰的“先進基層黨組織”,團中央表彰的“五四紅旗團支部”,成都軍區授予的“紅河前哨鋼鐵二連”榮譽稱號,軍委領導到連隊時的鼓勵,都是對他們最好的回報。
公司是大熔爐,價值觀是火焰,歷經30年錘煉——
真正的好鋼是冶煉出來的。
在邊疆線上,為什麽能出“鋼二連”的好鋼?人民軍隊的核心價值觀在這裏是如何傳承和踐行的?
穿過山下開放活躍的小鎮,走進山上的連隊營地,映入眼簾的是整齊的營房、規範的設施、令人敬佩的連隊榮譽室。連隊官兵來自十多個民族。有仡佬族、瑤族、彜族,還有白族、苗族、漢族。6名連隊幹部中,5人獲得雙學士學位,連長李春雨、指導員秦繼飛雙雙被成都軍區表彰為“優秀基層軍官”。
連隊黨支部的會議紀要中,30年來形成的五個堅持,講述了壹個個錘煉的故事:堅持學習黨的理論,讓官兵的心跳始終與黨的脈搏相連;堅持用部隊和連隊的傳統熏陶官兵,使官兵的品格永遠保持我軍本色;堅持先進典型,使官兵的成長始終走向更高的目標;堅持從零開始長期培養,使官兵發展始終保持正確方向;堅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使官兵素質始終滿足使命需要。
雲南省軍區政委郎友良告訴記者:“五個堅持之壹,就是按照黨和人民的要求,培養官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服務觀。”在“鋼二連”,歷任連長、指導員都會把這個要求講給壹個個接班的“新人”。
受印度洋暖濕氣流影響,河口壹年有3/4的時間處於高溫天氣。
烈日當空,大地如火盆,是河口炎熱季節的真實寫照。
現在是夏天的中午,氣溫高達42℃。建議訓練時間盡量安排在早上或晚上。但李春雨不僅堅持按原計劃訓練,還結合巡邏任務要求嚴格訓練。
烈日下,河口熱氣騰騰,距離執行任務不到壹刻鐘。潛伏在河堤草叢裏的官兵已經是汗流浹背,汗水順著衣襟、褲腳往下滴,底下的沙子很快就濕了,螞蟻、蚊子等昆蟲蜂擁著往戰士身上鉆...
在這次設卡執勤中,巡邏隊抓獲了3名越境販賣珍稀動物的人員。原來壹個抱著僥幸心理的海外商販說:“中國軍人真的不怕熱!沒想到溫度這麽高,妳還在值班。”
其實他們怎麽會知道,比這更嚴酷的訓練,對二連官兵來說也是家常便飯。
嚴格的訓練帶來了勇敢的士氣,促進了官兵的成長。9年來,他們先後捧回“軍事訓練先進單位”獎牌,43次比武獲得第壹名。黃友玉,連隊組建初期的“訓練標兵”,如今已成長為蒙自軍分區司令員。
把誘惑當敵人,把攻擊當脾氣,要磨30年——
守住核心價值觀,就能守住神聖的邊界。
面對開放的邊境口岸,在“鋼鐵公司二”任務區存在著黃、賭、毒的諸多誘惑和敵特的幹擾破壞。外敵特工曾潛入我境內,打死我邊防戰士4名。
面對長年累月的滲透、身邊的誘惑和躲在暗處的攻擊,“鋼鐵二連”從來沒有馬虎過。他們繃緊戰備這根弦,擦亮警惕的眼睛,以核心價值觀賦予的拒腐防變能力,從容而堅定地承受利益、欲望和各種挑戰的沖擊。
壹天傍晚,副連長陸戰強在去哨所的路上,發現壹個人在陣地附近拍照。他立刻沒收了自己的相機,拿出了裏面的內存卡。那人壹看,趕緊走過去,掏出厚厚的壹沓錢塞到陸副連長的口袋裏:“解放軍同誌,拍幾張照片留作紀念,方便妳!”
“把妳的那套收起來!”陸戰強堅定地把他帶到了當地安全部門。經查,此人是外國間諜。
2006年春節的早晨,河口縣沈浸在鞭炮聲和禮炮聲中,節日的氣氛彌漫在晴朗的天空中。戰士柯巖手握鋼槍站在1號哨位,明亮的眼睛盯著通往營區和哨位的每壹個路口。突然,壹個來自鄰國的衣著華麗的女人壹步壹步向他走來。
“站住!”柯巖喝了壹大杯。
女人哆嗦了壹下,立刻變得迷人起來。她迅速來到柯巖身邊,把胸脯貼在他身上:“兵哥,讓我上山看看風景。晚上我請妳去我房間唱歌!”
顏敲響了警鐘。經查,這也是壹個試圖搜集我軍事情報的外國人。
司務長陳郁因工作需要,經常獨自去縣城為連隊采購各種物資。壹家“信息咨詢公司”的張經理偷偷盯著他。2008年5月11日上午,陳玉剛從壹家超市出來,為公司購買生活用品。張經理熱情地招呼他,邀請他壹起“坐”。
當他來到壹個僻靜的地方時,張經理用“關心”的語氣說:“小兄弟,我聘請妳為我們公司的特別信息員。只要妳把我們公司的事情和上級的相關信息吹出來,公司每個月會給妳發5000元的咨詢費。怎麽樣?”
聽了這話,陳郁立刻變得警覺起來:“告訴妳有關部隊的壹切?這不是出賣軍事機密嗎?妳算錯了!”面對陳郁理直氣壯的拒絕,張經理壹臉尷尬的溜走了。
事後調查顯示,這家“信息咨詢公司”有外國情報機構背景。
二連的泵站離連隊營地有壹段距離。獨立執勤的軍人,壹直是別有用心者的“靶子”。
2006年的壹天,附近壹家照相館的老板帶著壹個艷麗的姑娘到泵房散步,對值班中士劉誌剛說:“妳可以在連隊駐地拍幾張風景照,每張照片我給妳300元。這個小姐姐可以時不時過來陪妳聊聊天,好嗎?”
劉誌剛壹眼就看穿了他們的企圖:“就算妳給三萬塊,我也不給妳拍!”
為什麽「鋼鐵二連」的官兵「常在河邊走,卻不濕鞋」?為什麽二連30年檢測從未出現涉外泄漏?為什麽從來沒有第二個公司官員跨越理性和原則的界限?
“面對誘惑,我們應該直面敵人;面對攻擊,要把它當成對自己的考驗和磨煉。我們的腳永遠不會走到原則線的另壹邊。”二連官兵向軍委和總部首長作的報告對此作出了響亮的回答。
邊境上的“不可戰勝的紅色堡壘”——人民的口碑,才是他們應得的贊譽。
困難被踩,責任被扛,30年千裏之外——
致力於高價值,追求目標。
革命軍人的核心價值觀是壹種崇高的追求。實踐這樣的追求需要最大的努力和奉獻。
二連黨支部深知:“只有把信念、責任、奉獻三點連起來,才能在這個遠離大陸的前沿崗位上愉快地工作。”對於信奉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鋼二連”官兵來說,這個道理不僅僅是灌輸,更是親身實踐體會。
新兵朱光中,大學畢業後入伍。他來到守衛邊境的“鋼鐵二連”,枯燥的軍旅生活和繁重的執勤任務讓他有些煩躁。過了幾天,談了兩年的女朋友發來壹封“吹燈”的信,給了他壹記“重拳”。
朱光中想到了逃跑。這天下午,他悄悄地離開了前哨站,向山下走去。但連隊的教育,戰友的鼓勵,這幾天指日可待的國家,都觸動了他的心。還沒到山腳下的縣城,他就不由自主地回到了連隊。
晚上,朱光中哭著對連長李春雨說:“懲罰我吧,我差點犯了錯!”
公司黨支部沒有處分他。連續幾天,連長帶著朱廣忠走進榮譽室講石蓮的故事,壹個個連隊官兵“千裏從軍,為國戍邊”的故事,讓朱廣忠堅定地選擇了做壹名以奉獻為榮的軍人!
就這樣,壹個個新戰友、新幹部加入了戍邊的奉獻隊伍,壹代代官兵匯聚在四連山上為國捐軀的價值高地。
萬桂根,軍人,入伍前和朋友壹起經營壹家物流公司,年收入十幾萬。然而他選擇了軍營,在二連幹了五年。這期間,他以前的朋友多次聯系他,勸他離開部隊,去做生意。萬桂根每次都堅決謝絕了朋友的好意。
士兵蘭本可以在服役兩年後離開二連,家人也給他安排了壹份條件優越的工作,但他舍不得離開連隊。在他的壹再要求下,黨支部結合他的工作成績和表現,重新選舉他為士官。去年8月13日,他帶病參加巡邏,因天氣炎熱中暑,突然暈倒在紅河邊。戰友把他叫醒後,連長命令把他送回連隊治療。蘭哭了:“我今年就要退休了,參加巡邏的機會不多了!”
為了履行戍邊職責,二連幹部無論任職多久,從不向組織抱怨;二連黨員無論接受什麽樣的任務,總是勇往直前,工作第壹,“獻身跟我走”。據二連歷史記載,10年來,二連39名官兵主動放棄到上級單位和內陸城市工作的機會,21名戰士在讀完軍校後主動申請回到河口邊防工作。
連長李春雨結婚五年多了,老婆孩子還租住在不到10平米的小房間裏。這幾年,由於河口邊情繁多,大副責任重大,他從來沒有時間回去照顧妻兒。直到兒子2歲,妻子才第壹次帶他去部隊看他。
指導員秦基飛三年沒回家休假,直到女朋友發最後通牒要吹燈,他才在蔡司令員的強行命令下回家救急。
2007年3月,四川仁壽士官萬誌堅的父親突發腦溢血,住進了醫院。由於家庭困難,醫藥費和治療費告急。焦急的小萬給公司打電話求助。連隊官兵壹合計,妳、50元和我湊了100元捐款,連黨支部從農副產品收入中拿出2000元匯給了小萬,保證了小萬父親轉危為安。
大力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短評)
大力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是莊嚴的呼喚,也是歷史的命題。雲南軍區某部邊防二連立足職責使命,勵精圖治建連育人,從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中汲取營養,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與時俱進。他們精彩的故事最能詮釋當代革命軍人的核心價值觀。
大力培育當代革命軍人“忠誠於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尊崇榮譽”的核心價值觀,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方面,是發展先進軍事文化的現實需要,是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必須作為思想政治建設的壹項重要基礎工程來抓。“紅河前哨鋼二連”的故事就像壹本生動的教材,告訴我們,只有堅守核心價值觀高地,堅定核心價值觀追求,才能凝聚軍魂、拒腐防變,鑄就軍魂、戰勝挑戰,培養出壹代又壹代忠於國家的優秀官兵。
價值,在奉獻中閃耀
——廣元軍分區士官趙英德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紀事
□余義強
“做好本職工作,多做貢獻,是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途徑……”廣元軍分區士官趙英德握著新壹代青年軍人楷模項的手,在該師“學習項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座談會上激動地說,不時贏得陣陣掌聲...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從壹個初中畢業的農村青年到三期士官,自學考試獲得大專文憑,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獲得二級證書,網絡調試器獲得三級證書。他多次被評為優秀士兵。2008年被共青團四川省委授予“抗震救災優秀團幹部”榮譽稱號,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
勤奮、刻苦、技能強
學習是趙英德最大的愛好。“不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就沒有對黨的熱愛;沒有打贏能力,就沒有完成使命的基礎;沒有文化知識,妳們不配做新壹代軍人。”他在學習筆記本的扉頁上寫下了這句話。
他從小就向往軍營,尤其珍惜來到部隊這個“大學校”的這段美好時光。在新兵連隊的時候,他的理論學習筆記本因為記得最厚、最工整、最詳細而被多次展出。下到公司後,他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公司圖書館。周末最好的休息方式就是在圖書館坐幾個小時。他是政治課上提問最多的人。當兵兩年,連續兩年入選參加全團理論學習知識競賽,獲得壹等獎。在向戰友談起獲獎經歷時,他說:“黨的理論就像壹個航標。我們學得越多、越深入,我們的方向就越清晰,工作就越有活力。”
2003年調入廣元軍分區,任網絡調試員、操作員、記者。之前,他只熟悉壹些打字的基礎知識。面對網絡和數字設備,他是個“門外漢”。“沒有知識,妳無法更好地工作。我壹定要克服這個困難!”他壹遍又壹遍地默默地告訴自己。於是,他開始了漫長的尋找之路。
白天,他壹邊工作壹邊和戰友們商量。晚上,他把自己壹個人關在自習室,手裏拿著計算機等級考試教程,網絡管理和數字通信。時間長了,領導發現自習室的燈壹直亮著,直到最晚。最後留在自習室,認真記筆記,練電腦的是他。經特別許可,他可以在關燈後多學習壹個小時。有時候他晚自習,戰友就叫他壹起玩。他經常說:“去玩吧,我壹忙完就來。”結果又是壹個深夜。
2004年4月,率先參加第壹次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壹次通過。這給了他很大的信心和勇氣。他平時省吃儉用,把幾乎所有的津貼都花在了學習書籍上,花了3000多元在計算機學習資料上,晚上繼續加班,進壹步準備計算機等級考試,學習網絡,學習視頻采集、編輯等技術。
2005年4月,通過國家計算機二級考試。2005年9月通過計算機通信網絡調試器資格三級考試。他利用學到的知識,對分區內已經停止運行的局域網進行了維修和運行,對過時的通信設備進行了升級,為分區節省了近50萬元。
他的事跡在士兵中傳開了,士兵們稱他為“電腦專家”。然而,他並不滿足於自己取得的成績。為了更好地適應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的需要,他把目光投向了更廣的範圍。他經常從圖書館借閱理論書籍,如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理論和科學發展觀,並繼續研究黨的創新理論。他自費參加了南京政治學院經濟管理專科班的自考,經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刻苦學習。2007年,他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自考大專文憑。
直面困難,不怕吃苦。
他出生在川北革命老區,從小聽紅軍戰鬥的故事長大。他對那些年的艱苦奮鬥有著特殊的理解。被調到軍分區系統後,他在平時經常思考“作為壹名軍人如何貢獻”的問題。他常說:“軍人在和平時期執行任務,就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吃苦、勞累、做出成績。”
2005年,他剛接手保衛科文員的工作,正趕上保衛工作的建設。擺在他面前的是近20年來總師永久保密的文件資料,全部記錄在微機管理中。面對堆積如山的文件,很多人抱怨他的“苦差事”,但他當時只有壹個信念——“操!”
起初,他學習機要檔案業務,掌握了軍隊檔案信息網絡系統的操作和使用。這時候他心裏就有底了。連續三個月,除了吃飯、上廁所、睡覺,他沒有上街。白天黑夜,他壹頭紮進文件堆裏,用電腦掃描輸入每壹份文件。壹份,兩份,三份...那座“小山”漸漸褪去,他的臉上慢慢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為了提高大家的保密意識,他利用業余時間查閱了大量資料,編寫了《保密知識手冊》宣傳資料,發放給官兵。利用安全教育的時間,他成了安全教育的宣傳員,給大家講解安全常識和警示案例。
為了保證機密文件的絕對安全,他從平時的文件管理中總結出了“壹日通關”的管理方法。對於當天的機要文件,機要室必須當天收回。對於需要隔天處理的機密文件,他堅持在下班前催促領取,第二天再交給承辦人。幾年來,他不辭辛苦,任勞任怨。由於他嚴格執行文件檔案管理規定和保密制度,沒有發生泄密事件。分師在機關治安秩序規範化建設中被評為二等標準單位,保衛工作被省軍區評為先進單位。他本人被省軍區和軍分區評為保衛工作先進個人。
自從他成為壹名秘密職員以來,他還擔任過地區領導公務員和通信服務員。他雖然任務重,線索多,但每壹項工作都能合理安排,每壹件事都能妥善處理,不讓任何事情落到自己手裏。同事見他當了秘書科後整天忙忙碌碌,經常加班,罵他“大忙人”,但他壹點也不後悔,還高興地說,“苦和累也是壹種人生價值……”
測試後堅定立場
“工作了就要守紀律,要認真負責。”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他在地區糾察隊值班。由於廣元地處川陜甘三省交界處,各種假冒軍車經常出沒於此,他每天都堅持不定時巡邏跟隨人員。在壹次例行巡邏中,他發現壹輛可疑的軍車在拉煤,他立即上前盤問。車主神色慌張,悄悄把他拉到壹邊說:“小兄弟,我借了別人的牌照。請善良。”他遞給我壹個鼓鼓囊囊的信封。趙英德大義凜然地說:“不!必須調查處理。”主人見不軟,就威脅說:“當兵的,不敬酒不吃!”趙英德不懼平靜地說:“我在執行任務,請自覺接受。”說完,主人回到駐軍指揮部交給值班幹部,按規定處理。
在對待親人和熟人上,他也敢於堅持原則,不循私情。近幾年,他在市招辦錄入體檢數據。有壹年,他的壹個表弟想當兵,體檢時發現身高體重都不夠。他的叔叔向他求助。趙英德聽了情況後,慢吞吞地說:“我了解我叔叔的情況。我在征兵辦工作,負責體檢數據錄入。改體檢結果,幫忙說沒什麽,也是合理的。但是,軍隊是有紀律的。我做的壹切都是對軍隊負責,對所有人負責。請原諒我。”
2008年底,考慮到自己的二級軍士長即將到期,父母早早就托熟人到處聯系。因為趙英德在部隊有很好的計算機技術知識,很多地方單位都願意招他。其中他老家縣城的電信公司說需要這樣的人才,底薪每月3000。但趙英德聽到這話後,對父母說:“剛剛組織上找我談話了。考慮到我熟悉保密和通信業務,新骨幹還在培訓,讓我再做壹期。況且我的技術是部隊培養的。當軍隊需要我的時候,我不能只考慮自己的待遇。”就這樣,他放棄了在當地發展的好機會。
準備好幫助別人而不留下姓名
“我很高興能為妳做點什麽。”這是趙英德經常掛在嘴邊的壹句話。不管是誰的生意,不管是大是小,不管什麽時候,只要他能幫上忙,他都會欣然前往。
2007年的壹個晚上,大家都睡得正香的時候,室友羅天突然肚子疼的哭了起來,在床上打滾,滿頭大汗。見情況緊急,趙英德跳下床,向領導報告,抱起生病的戰友,趕往醫院。經檢查,這名戰友患有急性腸炎,需要住院治療。連續幾天,他主動照顧這個戰友,為他送飯,為他洗衣服。
他經常在完成工作後盡可能地幫助別人。每年全團和民兵招募都有大量的表格和數據要處理。他利用自己熟練的計算機知識,積極幫助做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整個民兵團和征兵工作中熟練掌握了各種軟件的操作和使用,不僅加班到深夜進行數據錄入和系統上報,還在人武部軍事參謀軟件使用培訓班擔任教師,得到了同誌們的壹致好評。
他堅持照顧90多歲的孤寡老人余五年。他經常幫老人打掃衛生,買菜做飯,看病送藥,問寒問暖,讓老人的生活有了更好的照顧。附近的鄰居都稱贊趙英德:“解放軍真是余阿姨的親人和恩人。”老人也很高興。
他經常幫助別人,有時也會“把事情搞砸”。2007年的壹天下午,他去車站接新女友。剛到車站,壹個不認識的老人急匆匆地找到他,手裏拿著壹張紙條:“解放軍同誌,這是什麽地方?”趙英德轉過身,看見老人焦急地看著他。他身後是幾個大編織袋,裏面裝著壹些活雞、臘肉、大米等。,顯然是從鄉下來探親的。趙英德趕緊去扶老人:“爺爺,妳放心,我幫妳找。”說著,他幫叔叔提起口袋,在前面帶路。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親戚,才知道舅舅已經在市裏待了近兩個小時了。壹家人真的很感激趙英德。這時,他才想起自己接了女朋友。當他說再見時,他很快趕到了車站。當他趕到車站時,他的女朋友已經不見了。後來我多次聯系他,女朋友都以“沒有誠意”和他分手了。
能夠在危機中迎頭趕上
“5.12”地震是壹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災難可以奪去人的生命,但奮鬥精神巍然屹立。趙英德是壹名堅決站在救災戰場上的優秀軍人。
地震發生後,軍分區立即在操場召開常委會,成立基層指揮所。當時人處於休克狀態,劇烈晃動後的灰塵還在空中。為保證該師基礎指揮部的通信暢通,他帶領通信班戰士冒著生命危險,果斷沖進辦公樓,以最快的速度將辦公樓內的電話、電臺、傳真機、密碼機轉移到操場上,短短幾分鐘就建立了通信樞紐,有效保證了上下命令的暢通。
地震20分鐘後,他又接到了為市委鋪設通信線路的任務。他毫不猶豫地和通信班的同誌們壹起緊急行動,穿過巷道,翻越圍欄,從廢墟下通過,很快為市委架設了7公裏長的通信線路,確保了廣元抗震救災指揮部的通信暢通。後來他去市醫院搭帳篷,* * *搭了30多頂帳篷,幫助運送80多名病人,壹直到晚上10,沒有休息。
12年5月30日晚,10,他作為該師先遣隊的壹員,奉命奔赴毫無消息的災區青川縣。車到馬陸鄉時,道路完全中斷,先遣隊不得不徒步前行。當時壹路上余震不斷,山搖石飛,情況十分危險。壹路走來,他總是沖在最前面,勇敢地做壹名為隊伍探路的先鋒,及時避開了危險。終於,6月5438+03日早上7點,先遣隊到達青川縣城。他和通信參謀壹起,打開了當時師裏和廣元帶來的唯壹壹部衛星電話,第壹時間向市委、市政府和軍分區指揮部報告了青川災情,為青川救援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5月14日,得知青川縣官莊鎮發生嚴重災情後,奉命保護官莊指揮所,架設指揮所通訊線路。接到架線任務後,他來不及休息,立即和另壹名戰友背著7圈復線和壹天的幹糧出發了。當時,東河口的堰塞湖對下遊幾十萬人的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指揮部決定在東河口與堰塞湖相連的另壹個堰塞湖頂部派壹個觀察哨,觀察水情。為這個觀察哨開通電話,需要穿過壹個長達500多米的滑坡。當時余震不斷,山上不時有巖石滾落,松軟的滑坡上不時有泥土滑入湖中。為了打通觀察哨的電話,趙英德毫不退縮。他背著幾百公斤的復線,向指揮部指定的地點進發。當時大批群眾從堰塞湖中撤出,看到趙英德獨自向堰塞湖走去,勸他不要走。這很危險,他沒有停下來。他踩在松軟的滑坡上,每走壹步,他甚至可能帶著裝備滑入無底的湖中。他手腳並用向前爬行,不時有巖石從他身邊呼呼飛過。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他沒有猶豫,沒有止步,攀上了“生命禁區”。在桑樹埡路段,突然封路,雙軌斷了。為了保護線路,他被山體滑坡推下十幾米的山溝,身體被樹枝石塊劃傷。面對傷口的劇痛,他沒有放棄,咬緊牙關,爬起來繼續穿線。翻過兩座大山,經受住了十幾次余震和山體滑坡的考驗,終於成功架設了連接堰塞湖前3個水文觀察哨和2個地質觀察哨與指揮部的有線通信線路。
這條通信線路架設後不久,他接到上級命令,紅方觀察哨要撤,必須重新架設壹條通信線路。情況非常緊急。筋疲力盡的他連夜帶著電話和幾捆復線,冒著大雨開始架線。不知道他壹路上遇到了多少塌方。他壹次又壹次被推到懸崖和山谷的邊緣。我不知道他摔了多少跤,但他對自己說:“時間就是生命。我必須接通電話!”就這樣,他從晚上十點多壹瘸壹拐地回到指揮所,直到淩晨三點,終於接通了線路,調試好了電話。
因抗震救災成績突出,被共青團* *四川省委授予“抗震救災優秀團幹部”稱號,榮立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