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新詩是中國詩歌的發展方向。
對於現代詩歌讀者的流失,傳統詩歌的復興引起了壹些關系到中國詩歌發展的重要問題:“在素有詩歌之國的中國,是新詩還是傳統詩歌代表中國的詩歌?這兩者有什麽關系?”今年春天,《中華讀書報》有壹篇題為《別再叫我老詩》的大型記者評論——《新老相遇》在詩壇風起雲湧。
文章指出,目前還沒有人對上述問題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包括兩者的名稱也存在爭議。文章引用李柯先生的話說“新詩與舊詩的名稱不對,詩歌分不清新舊”。“打個比喻,新詩和傳統詩的關系,就像油畫和中國畫的關系,西餐和中餐的關系。能不能把油畫叫‘新畫’,中國畫叫‘老畫’,西餐叫‘新飯’,中餐叫‘老飯’?”
文章還引用王國勤先生話說:“傳統文化和中國詩歌的復興與大的歷史背景有關。胡適在五四時期提倡的新詩,只是借用了從西方翻譯過來的散文語言形式。”“中國的詩歌是最適合中國語言文字的最好表達。”顯然,李先生和王先生都認為傳統詩歌代表中國的詩歌,而新詩是舶來品。
他們還指出了正名問題,並說:“最迫切的問題是正名。這種誤解不解決,中國的詩歌就很難進步。”是真的嗎?有必要改正名字嗎?評論文章的初衷是想引起人們的討論。文章開頭提出了壹個發人深省的問題,“詩歌怎麽了?是傳統詩歌要繁榮了,還是新詩開始沒落了?”
只是報紙好像沒有再發表後續文章,冷清的詩圈已經熱鬧起來了。
我想把這些關系到中國詩歌發展的重要問題提出來,發表壹下我的看法,以引起熱愛詩歌的朋友們的關註,進行深入的探討。
新體詩(新詩)和古典格律詩(舊詩)都是中國詩歌的詩體。
五四以前,中國的詩體包括格律詩體(絕句、格律詩、詞、歌)和非格律古詩詞體。
五四時期,中國新詩運動興起,中國原詩(包括格律詩和非格律古詩)退位為舊體詩,簡稱舊詩,正如六朝初唐興起時格律詩稱為“近體詩”和“近體詩”,原非格律詩稱為“古詩”。
“五四”以來的“新詩”、“舊詩”的稱謂,指的是詩體,“新詩”、“舊詩”是按詩體時代來稱呼的,而不是詩歌。
2002年春寫的七律詩,可以說是新作,說是新寫的舊體詩,或者說是新寫的舊體詩,都沒有錯。
新詩不是舶來品。雖然受到世界新詩運動的影響,但它誕生在中國的土地上,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
新詩在哪裏?
五四運動是壹場思想解放運動,倡導民主科學的新文化,反對封建專制的舊文化。新詩運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提倡用現代生活語言白話文寫詩,用新的詩歌形式自由詩宣揚新思想。新文化運動中的新詩是對封建舊文化的新語言、新形式和新思想。
當時中國文化分為兩大陣營,寫新詩宣揚新文化的陣營和保守舊文化的陣營。當時兩大陣營的關系是對立的。攻擊新詩是舶來品,稱舊文化為“國粹”是守舊派的理論。
中國的新詩運動是在沖破舊觀念束縛、批判舊詩風的背景下誕生的,因而忽視了對中國優秀詩歌傳統的繼承。在割斷歷史的背景下誕生的新詩具有“先天不足”,而輕視詩歌藝術的狹隘空洞的詩歌理論長期統治著詩壇,許多探索詩歌藝術的觀念和實踐受到壓制。中國新詩長期患有“理論貧血”。
中國詩壇有句話:“新詩寫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為什麽?詩歌中的“工”字是什麽意思?詩歌的本質是什麽?詩歌應該表現什麽?詩歌內容的審美標準是什麽?新詩在哪些方面拓寬了詩歌的表現力?新詩和舊詩是什麽關系?新詩和舊詩有什麽相似之處?中國舊體詩存在和發展的合理內涵和弊端是什麽?詩體的審美要求是什麽?新詩應該追求什麽形式?中國新詩運動還缺乏壹個以詩學和中國詩學為基礎,與中國新詩實踐相聯系的系統而堅實的理論。
從歷史的角度看,新詩和舊詩都是中國的詩,新詩是舊詩的改造和發展。熱愛新詩的作者,既要看到新詩的新面貌,又要承認新詩是中國詩歌的發展,是中國詩歌優良傳統的繼承者。
中國傳統詩歌不僅包括格律詩,還包括非格律詩。比如《詩經》《離騷》都是我國詩歌的代表作,辭賦體和民歌體也有不少代表作。但現在,除了《木蘭詞》、《孔雀東南飛》、《難於上青天》、《秋風破草堂》等少數名著外,中國詩歌的大塊被中國詩學所忽略。
在今天看來,正是十進制阻礙了中國詩歌的發展,以至於正如王國維所感嘆的那樣,自唐宋以來的600多年裏,中國的詩歌沒有多少活力。
但是,我們提倡新詩風,只是反對死板僵化的格律和八股格律。
新詩也需要形式和寫作規則,詩歌和散文的區別在於形式和表達方式。並不是詩歌的內容不能在演講和文章中表達,而是詩歌的作者認為詩歌的形式和藝術表現可以更有感染力。
其實,壹首好詩往往比同樣內容的壹篇好文章或壹篇好演講更有影響力,在時間和地域上傳播得更遠。詩歌的藝術性是詩歌的生命力,新詩的作者必須研究和掌握詩歌生命力的規律。
我堅信,詩歌是生活的花朵,生活需要詩歌;
中國新詩的成長需要詩論、詩學和新詩學;新詩的作者必須掌握理論。如果只是跟風這麽寫壹段時間,連詩歌女神的裙子都摸不到。我不知道什麽是詩。詩歌如何發揮作用?詩詞並不神秘,但對於豐富復雜的事物,壹定要用理論思維去分析總結,才能有壹個提綱挈領的把握。
“詩歌是有節奏的純文學”是朱光潛先生給的定義(見《詩論》)。
明白詩歌是文學的壹種。文學是人們生活的表現,是人們生活和思考的結果。文學不僅表現了作者自身生活經歷的苦與樂,而且表現了作者對社會生活全面觀察和深入思考的結果,表現了作者對生活的追求和對生活的夢想。作為文學作品,後兩者更重要,更有文學價值。
在這方面,詩歌與其他文學作品並無不同,只不過詩歌源於歌唱和吟誦,基於人類的記憶。長期以來,形成了壹種易讀、易唱、易記、音樂性強、短小精悍的風格。因此,這種風格的詩歌在內容選擇上要求較高,詩歌在生活情節上省略了不重要的過程和細節,把重點放在重要的部分和結果上;省略了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過程,重在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因此,詩歌比其他文學更集中地表現了生命和生命的本質。
海德格爾認為詩是壹切藝術的真諦“藝術的本質是詩性的”。詩人壹直以表達時代和人民的聲音,幫助生活,改善生活,提升人類素質為己任,使人們詩意地生活。人們熱愛詩歌。雖然現實生活艱難,但品嘗詩歌的甘露,會讓人勇敢的去爭取美好的未來。
堅信新詩是中國詩歌的發展方向;中國詩歌必將復興。
詩歌比其他文學作品更具主觀性和抒情性。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音樂性是詩歌文體的最大特征。詩歌在語言表達上也有更高的要求。詩歌被稱為語言藝術的最高形式,是最佳詞語的最佳組合。
古典格律體是壹種成熟的詩歌體式,對詩歌的節奏和簡潔有嚴格的要求,在建築上其形式也是美的。在這種格式下,更容易達到符合詩歌風格的最佳文字排列。
就像陸遊的詩《秀兒》裏說的,我死了就知道壹切都是空的/但我看到九州很難過/王師北定中原日/我不忘給妳講家祭的事。“看似清晰,但如果用籠統的話來寫,妳的魅力會大打折扣。中國的絕句短小精悍,風格優美,非常適合簡潔地表達碑刻、銘文的內容。中國絕句的許多佳作,也堪稱詩壇壹絕。
熱愛新詩的朋友應該看到新詩的不成熟,認識到研究詩歌審美內容和形式的重要性。新詩主要是自由詩,突破了格律詩的束縛,但不能認為自由詩可以隨心所欲,隨心所欲。詩歌和演講有什麽區別?沒有藝術性怎麽能叫詩呢?
我認為自由詩應該理解為自由運用藝術手法和技巧,以最好的形式創造和表達最好的內容的壹種詩歌風格。“新詩易寫,難作”,之所以容易寫,是因為可以自由運用藝術手段。但是,新詩拓寬了詩歌的表現內容。要表達豐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需要作者掌握和運用比舊詩作者更多的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段,運用和創造更多樣的形式,這是新詩的難點所在。
如果忽略了詩歌對生動性、簡潔性、新穎性、音樂美、建築美等文體要求,新詩如何運作?新詩雖然是新生事物,但它的成熟需要壹個過程。但時間並不是新詩成熟的唯壹因素。
新詩的成熟有賴於作家對中國詩歌優秀傳統的繼承。吸收世界詩歌的精華,借鑒外國新詩的成果,特別是總結近百年來新詩發展的經驗,重視理論研究,借鑒前人的成果,勇於創新,不斷探索、總結、提高。
主張傳統詩歌復興的朋友,也要看到格律詩的弊端。過於嚴格的格律和刻板的格律限制了詩歌的表達能力。盛唐時期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詩人也用不落俗套、自由散漫的古風,創作了許多富有生活氣息的詩歌佳作。李白、白居易也用活潑的民歌——“詞”進行創作,中國的詩歌從用詞統壹的詩體發展起來。
我們要認識到,中國傳統的格律詩是建立在使用古代漢語的基礎上,是用古代語法寫成的。因此,為了廣泛使用它來表達現代生活,有必要進行轉換。但是轉型之後就不傳統了。因此,傳統格律詩是壹種歷史詩體。
五四時期,中國詩壇的“新舊對峙”主要是新舊文化的對峙。當今詩壇的“新舊對峙”,不僅是格律體與自由體之爭,更是用哪種文體寫詩之爭,是用舊體(文言)寫詩,還是堅持用五四提倡的現代語言(白話)寫詩。
我們認為,只有用現代語言寫詩,才能更好地表達現代生活。“人總是更容易被自己那個時代的藝術所感動,不是因為藝術變得更加完美,而是因為它和他有著有機的聯系。”(參見愛倫堡的《我所學到的》)。新詩是時代和語言發展的產物,所以我們堅信新詩是中國詩歌的發展方向。
中國古典詩歌是中國的文化瑰寶之壹。我們應該普及傳統詩歌的知識,以便更好地欣賞古典詩歌,繼承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吸收其思想和藝術的精華,發展中國的現代詩歌。
中國的現代漢語已經成熟,中國的現代風格也已經成熟。中國新詩該成熟了!熱愛詩歌的朋友們,讓我們總結經驗,勇於創新,把新詩運動推向前進。完成五四倡導的實現中國詩歌現代化的歷史使命。詩歌是民族風格的象征,中國的復興必然導致中國詩歌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