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1年裏,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在以信息和數據為主導的互聯網時代,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地方,經過若幹年,我們真的掌握了互聯網的精髓嗎?人類將如何繼續發展互聯網,或者說互聯網將把人類帶向何方?
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昨天在烏鎮揭幕。本報采訪了被譽為“大數據時代先知”的《大數據時代》合著者、牛津大學網絡學院互聯網研究所教授維克托·邁爾-勛伯格(Victor Mayer-schoenberg)。在長期研究互聯網治理和監管的他眼裏,互聯網時代與人類漫長的歷史相比,只是滄海壹粟。對於互聯網將如何深刻改變人類經濟和社會,我們仍然知之甚少。
沒有技術會綁架我們。
“互聯網通過給電腦增加通信功能改變了世界,但多年來,很多人仍然認為互聯網只是讓通信更快了。”梅耶爾-勛伯格說,在他的研究中,他經常發現,在所有的行業中,都有人仍然只把互聯網作為與客戶快速溝通的工具,而且仍然有很多人這樣認為。
然而,這些人無疑是錯的。“如果繼續這樣想,那麽過不了幾年,這些人就會被市場淘汰。”梅耶爾-勛伯格給出的理由很簡單:如今,互聯網的影響力已經完全覆蓋了我們的生活。
現在能力已經強大到無處不在,問題來了——互聯網是不是已經徹底綁架了我們的生活?無處不在的“低頭族”似乎就是最好的例子。
然而,邁爾-勛伯格表示,這是對互聯網的另壹種誤解,他並不認為人類會過度依賴互聯網。
“沒有技術會綁架我們。只要我們願意,我們永遠是未來的主人。”有鑒於此,邁爾-勛伯格希望人類在未來更加重視事實和數據,並利用它們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好的決策。
事實上,梅耶爾-勛伯格也認同互聯網在誕生後的很長壹段時間內只是壹種全新的技術,並沒有什麽“靈魂”或者所謂的“互聯網精神”。然而,當“智能”和“數據”等概念逐漸出現後,互聯網的使用也脫離了純粹的技術意義,上升到了壹個新的境界。
大數據到底是什麽?
談到“大數據”,梅耶爾-勛伯格直言不諱地說,人們對大數據有很多誤解,最大的誤解是“大數據只是壹種新技術”。如果用傳統的觀念去理解大數據,不僅會錯過大數據本身的深刻見解和巨大優勢,甚至會對大數據的分析結果產生錯誤的理解。
那麽到底什麽是大數據呢?
在邁爾-勛伯格和肯尼斯·庫克耶(《經濟學人》數據編輯)撰寫的《大數據時代》中,他們指出大數據並不是壹個確切的概念。起初,大數據的出現是因為要處理的信息量過大,超過了普通計算機在處理數據時可以使用的內存量。因此,工程師們不得不改進數據處理工具,新的處理技術誕生了。
因為互聯網公司有能力收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並且受到強烈的利益驅動,所以互聯網公司成為最新數據處理技術的第壹批用戶是順理成章的。正因如此,很多人擔心掌握了大量數據的互聯網公司,會利用已有的數據分析其他個人信息,達到壹些我們想象不到的商業目的。
梅耶爾-勛伯格表示,據他所知,確實有公司濫用數據分析。這也是他強調通過立法規範個人信息使用尤為重要的原因。他說,有些數據只有在嚴格監管下才能被允許使用,通過合法途徑監管數據遠比直接限制或停止數據流動要好。
“想象壹下,如果我能通過分析我的健康數據,為我生病的孩子找到病因和治療方法,這可能會受到大家的喜愛。但是,如果我利用我的健康數據故意增加我的醫保費用,這是我要拒絕的。”
他認為大數據本身沒有錯,錯的是使用方式。隨著互聯網變得越來越強大,我們必須更加努力避免受到誘惑,更加敏銳地發現它的美中不足。
人類對互聯網的誤解,也有壹部分是因為人類自身的無知。
任何壟斷永遠都是暫時的。
雖然梅耶爾-勛伯格認為互聯網不會綁架人的生活,但確實互聯網“殺死”人的時間更多。調查數據顯示,BAT(百度、阿裏巴巴、騰訊)占中國網民總覆蓋量的90%以上,這三家公司所有app的時長占網民總時長的50%。
對此,邁耶-勛伯格說:“這種情況在哪裏都壹樣。”在美國,人們每天在臉書和谷歌上花費無數個小時,包括在YouTube上長時間觀看視頻(2006年被谷歌收購)。
“我們唯壹需要關心的是,下壹個百度、阿裏巴巴、騰訊會不會誕生。”任何壹個創新驅動的行業,都會有壟斷。但正是因為創新無止境,所以任何壟斷永遠都是暫時的。
在美國,許多著名的互聯網公司曾被視為壟斷企業,但現在它們中的許多已經失去了影響力。
以谷歌街景服務為例。谷歌的圖像采集車在許多國家收集了道路和房屋的圖像以及大量有爭議的數據。在壹些國家,業主不希望自己的房子或花園出現在谷歌街景的圖像中,因此谷歌不得不在巨大的壓力下模糊這些業主的房子或花園的圖像。但問題是,對於打算作案的小偷來說,這樣的馬賽克在這裏無異於無銀。
但是,如果其他公司有壹種技術在街景中實用,並且符合大家的安全考慮,那麽谷歌的地位必然會受到挑戰——只是,暫時大家都不知道這樣的技術是否存在。壟斷與創新的關系是後者對前者的制約。
“只要壟斷是暫時的,總有創新的機會,人們就不必擔心互聯網的壟斷。”
互聯網創業“入門費”比以前低了很多。
在2012寫《大數據時代》的時候,Mayer-schoenberg和Cookeye提出,現在信息技術改革的重點應該是信息本身,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只關註技術。雖然大多數技術專家都認為數據的發展與計算機技術的變化是同步的,但在今天,良好的內容交付已經成為變革的真正驅動力。
梅耶爾-勛伯格表示,現在是互聯網創業和數據創業的好時機,尤其是在中國。他認為,在BAT三足鼎立的中國互聯網格局中,年輕的互聯網創業者最需要的是堅持創新,有自己的好點子。
事實上,在壹百年前,如果人們想創業,籌集資金建工廠需要很長時間。即使在十年前,互聯網創業者仍然需要很長時間的融資來建立壹個服務器農場。“然而,在今天的大數據時代,創業者需要的可能只是‘壹個偉大的想法’。”梅耶爾-勛伯格表示,剩余的創業需求可以以商品價格獲得,比如雲計算服務。
“也就是說,互聯網創業在資本層面的‘入門費’比以前低了很多,但對創業內容的質量要求——‘金點子’卻在不斷提高。”邁爾-勛伯格說,這種現象“簡直妙不可言”。
對於中國目前最火的“互聯網+”,梅耶爾-勛伯格認為這是壹個讓數據施展才華的絕佳策略。
他認為,互聯網internet plus)的思維試圖將妳想要的任何東西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這不僅讓數據有機會在更廣闊的空間發揮作用,也讓妳接觸到更多樣、更廣泛的數據源進行數據采集。他說,他不認為中國的互聯網行業發展太快,他也不認為中國的互聯網發展不穩定。“如果說有什麽需要註意的,那就是繼續創新。”
中國今年第二次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梅耶爾-勛伯格表示,舉辦互聯網大會是中國向世界各國展示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發展成就的絕佳機會。他期待大會能夠更加關註中國互聯網創業者這些年的成就,並希望通過此次大會,中國本土互聯網企業能夠繼續保持創新力。
互聯網世界沒有絕對的安全。
談到互聯網風險,無論是2012寫書的時候還是現在,梅耶爾-勛伯格說,安全性壹直是首要考慮的問題。
谷歌、亞馬遜、阿裏巴巴、華為等。紛紛推出雲服務,但這些大公司的雲中存儲的海量數據是否意味著更高的安全性?
“如果壹家公司說自己的雲服務絕對安全,那簡直是瘋了。”梅耶爾-勛伯格表示,雲安全是壹個非常宏大的話題,在不久的將來,許多互聯網公司肯定會在數據安全和服務安全方面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精力。因為在互聯網世界裏,不可能有絕對的安全;即使縱觀人類歷史,也沒有絕對的東西,除了每個人都會死。
但他接著指出,大企業的互聯網安全技術遠勝於大多數小企業,因為黑客多年來壹直以大企業為目標,所以大部分大企業的安全系統都有更新。“真正需要擔心的是小公司,尤其是壹些剛起步的中小企業,他們的網絡安全更需要警惕。”
為什麽互聯網安全越來越重要?原因很簡單。
邁爾-勛伯格表示,當越來越多的交易和人類互動從線下轉移到線上,變得越來越數字化時,針對互聯網世界的犯罪也會上升。在互聯網世界裏,通過非法手段可以獲得的財富遠遠超過線下,所以犯罪手段越來越復雜。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復雜化和升級,許多小公司(包括國家和地區)的信息安全系統和安全網絡已經跟不上當前的潮流,許多企業和國家在互聯網世界處於“半裸奔”狀態。相對於有名的大企業,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應該更擔心虎視眈眈的互聯網風險。
對互聯網的盲目崇拜也是壹種風險。
對於中國的互聯網安全,梅耶爾-勛伯格繼續他的觀點,中國應該只保持目前在互聯網安全方面的投資趨勢。
“我擔心的不是中國這樣的互聯網大國。”他說,對於那些互聯網行業剛剛興起的國家來說,安全問題對他們來說更重要。在他看來,正是因為互聯網在這些國家還處於起步階段,他們在互聯網安全方面的投入相當有限,所以這些國家很容易成為互聯網犯罪的首要潛在目標。
個人信息安全也是互聯網安全中最脆弱的部分。互聯網掌握的人的數據越多,個人對自己信息的控制就越弱,個人數據被竊取、濫用甚至用於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大。
關於大數據的濫用,梅耶爾-勛伯格表示,如果確實存在通過大數據分析欺騙消費者和客戶的行為,那麽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
聽起來很像線下交易?但是,應該看到,互聯網誕生的壹大使命就是解決信息不對稱。梅耶爾-勛伯格表示,與線下交易相比,互聯網上的信息不對稱可以通過數據傳輸快速解決,這是線下商業無法比擬的。所以,只要數據存在,人們在網上交易時,就可以通過數據信息知道自己承受的價格是否合理,交易是否“值得”。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互聯網在為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讓保護隱私的法律手段失控。
以個人數據安全為例,《大數據時代》中提到,面對大數據,隱私保護的核心技術已經不適用。同時,受益於大數據本身和大數據分析結果的人,可能會把大數據放到不適用的領域,也可能會誇大和人為地增強對大數據分析結果的信任。當然,最壞的結果是利用大數據進行犯罪。
此外,梅耶爾-勛伯格表示,還有壹個很大的風險正在形成,但現在還來不及避免,那就是對互聯網的盲目崇拜。因為互聯網沒有那麽萬能。
準確性不再是探索世界的重點。
2065 438+02 Victor Mayer-schoen Berg和《大數據時代》的另壹位作者Kenneth Cookeye認識到,世界上最具創新性的企業越來越重視數據,數據不再是交易的副產品,而是可以增加新思維和經濟效益的寶貴資源。於是,兩人決定寫壹本關於大數據的書。
邁爾-勛伯格說,這本書沒有任何部分對中國或任何其他單個國家特別重要,也沒有任何章節比其他章節更重要。“因為這本書只有把所有概念整合起來才有意義。”他表示,如果要再版《大數據時代》,原書中的內容不需要刪除,只增加壹些實際案例,可能會增加壹章專門講大數據在過去三年裏是如何影響和改變各個經濟領域的。
談到大數據在互聯網中的應用,梅耶爾-勛伯格認為,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對人類最大的影響可能是改變了人們探索世界的方式,這種改變的影響將會持續下去。
例如,當人們看到有人在臉書上發布新消息時,下面會有壹個“喜歡”按鈕來喜歡它,他們還可以看到有多少人喜歡該消息。數量較少時,會顯示“13”、“109”等準確數字;當喜歡的數量巨大時,只會顯示壹個近似值,如“6000”、“41k(41000,其中K代表千)”等。不是說臉書不知道喜歡的人的確切數量,而是當持相同觀點的人變得相當多的時候,具體的數量就不再重要了。人們已經得出結論,可以對這種趨勢做出相應的判斷。
兩位作者在《大數據時代》中提到,谷歌的翻譯服務之所以比其他公司好,並不是因為谷歌有更好的算法機制,而是因為它加入了各種看似無用甚至錯誤的數據。2006年,谷歌發布的數萬億語料庫,不過是壹些來自互聯網的“無用”內容。谷歌將此視為“訓練集”,使谷歌翻譯服務能夠正確計算英語詞匯搭配的更多可能性。
可以說,谷歌的這壹嘗試與數據和算法沒有特別的聯系。其實當時的這種嘗試,恰恰體現了當今中國最常被提及的“互聯網思維”。就像網絡新聞可以不斷更新甚至修改壹樣,互聯網的壹個重要特點就是容錯。當準確性不再是我們探索世界的重點時,我們必須學會接受混亂和錯誤的存在。“人們越來越專註於分析不同事物之間的相關性,而不是尋找每個預測背後的原因。”邁爾-勛伯格說。
關於中國的互聯網,尤其是堪比宇宙速度的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梅耶爾-勛伯格表示,這基本上是他所預期的,因為中國廣闊的市場和消費者基礎給了電子商務發展的理想環境。任何新的想法或產品都可以通過互聯網迅速傳達給十億潛在消費者,而這十億人說著同樣的語言,生活在同樣的法律體系中。
這是什麽意思?“意味著只需要壹個晚上,甚至更短的時間,好的創意、好的產品就能讓億萬人知道。”這在其他任何壹個國家都是不可想象和無法實現的。
三年前,邁爾-勛伯格(Mayer-schoenberg)和庫克耶(Cookeye)說,當人們準備發展電子商務、生活在互聯網上、進入計算機時代或拿起算盤時,這些行為的出現比它們背後的問題更重要。
三年來,互聯網世界的變化速度與日俱增,但有壹點從未改變。“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將改變壹切,可能超出我們所有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