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有大金店,南有王堂、李家溝、磴槽,北有黃村、太後廟,均有民間業余劇團。他們農忙務農,農閑排練,節日演出。主要有豫劇、曲劇兩個劇種。鎮區在解放前就有戲曲學校,社會上有壹定財力的大戶負責戲校的日常開支,當地群眾稱為“窩班戲”,從大金店戲校走出去的戲校學生,在各地演出中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其中豫劇的豫西調代表人物王二順(告成人)就是從大金店走出去的著名藝術家。
大金店街的陳春德是壹位著名的民間藝人,俗稱“余生演員”(即沒有進過科班經過專業訓練的演員)。這位老人知識面廣,戲路寬,行當全,老百姓說他壹肚子都是戲。解放前的某個年份,有壹著名的外地專業豫劇團到臨汝縣演出,劇名是《梨花歸唐》,當時身在登封某煤礦任財務總管的陳春德,到臨汝為礦上購物,聽說有劇團演出,便主動到劇團找到領班,提出要客串薛丁山壹角(俗稱打炮),扮演樊梨花的女演員名燥豫西各縣市,根本瞧不起陳春德,連演出前的溝通都不願意,陳春德心裏非常別扭,暗暗攢勁兒,薛丁山出場前陳春德壹直悶頭吸煙,壹聲不吭地關註著劇情的進展,當他聽到鑼鼓聲響到了出場的時間,便扔掉煙袋走到化妝臺前,雙手齊下、十指並用,三兩下就化完了臉譜,然後雙臂壹伸服裝師連忙為他著裝,當最後壹聲鑼鼓敲過,陳春德大步出場,絲毫不誤演出。因為這場戲是樊梨花和薛丁山的武打戲,所以沒有幾個回合薛丁山便用槍挑掉了樊梨花頭上的網子,扮演樊梨花的演員當場出醜,掉頭就回了後場,這時陳春德也到了後場,只見這位女演員誠懇地走到陳春德面前,連賠不是,口呼“學生眼拙請陳老師多多指教”。至今凡到大金店演出的劇團,都因群眾欣賞水平較高,愛挑毛病的特點,而稱“大金店的戲難唱”。 安金槐(1921—2001),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鎮安廟村人。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1948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歷史系。曾任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副隊長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副會長、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考古學科組成員、河南省科技史學會理事長、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名譽會長、河南省文物局考古專家組組長等職。他壹生著述頗豐,主要有《鄭州二裏崗》、《中國考古》、《登封王城崗與陽城》、《中國陶瓷》、《中國陶瓷通史》等。
王克印,筆名王石山,原大金店街北拐人。以中國畫聞名,高級美術設計師,享受國家特殊津貼。曾出版《王克印花鳥畫集》、《王克印畫集》,其作品 《白鷺秋水》獲全國花鳥畫展壹等獎,《春秋配》獲全國美展二等獎,二者在國家及省博物館均有收藏。
趙宗憲,男,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鎮金東村人。詩人。1948年生。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系。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協會員。有詩作發表於《人民日報》、《人民文學》《詩刊》、《星星》《詩歌月刊》等。出版有詩集《平民精英》、《舊體詩200首》、《歌在人生路上》、《嵩山腳下》、《大家都看到了我的幸福》、《上帝和我***同的樂園》等。由中國詩歌學會主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中國詩人大辭典》收有其辭條。
安國彥,畫家。安國彥,字嵩石,1948年出生。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街西北拐人。早年畢業於北京畫院國畫研修班,師從著名山水畫家王文芳教授。長期致力於中國畫研究,主攻山水畫創作,兼作寫意牡丹,山水畫以博大雄渾見長,牡丹作品富貴秀麗,代表作品《嵩山百米長卷》高2米,長138米。作品曾在《美術》、《國畫家》、《中國畫》等重要雜誌報刊上發表,並被江蘇美術館、河南省博物院、內蒙古美術館等多家藝術機構收藏。數次應邀赴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地舉辦畫展和學術交流。出版有《安國彥畫集》、《江山多嬌—嵩山百米長卷》《嵩山詩書畫集》、《藝香齋作品選》、《安國彥牡丹集》等個人畫冊。近年來作品連續被多家出版社出版掛歷十余套。名列《中國書畫名人錄》等多部辭書。並獲得“98畫壇百傑”稱號。
現為國家二級美術師,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國畫家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山水畫藝委會委員,天中書畫院業務院長,登封市美術家協會主席。
王占敏,男,1966年8月出生,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鎮金東村人。中學高級,中國少林武術七段。1991年畢業於鄭州大學中文系。先在登封五中任教,曾任《嵩苑》(季刊)副主編,後調到登封實驗高中任教,現任語文教研組長、《思想樹》(季刊)主編。河南省高中語文骨幹教師,2006年度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協會員、河南省心理學會會員、河南省邏輯學會會員、河南省詩詞學會會員,河南省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會員、嵩山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登封市作協副秘書長、登封市詩詞楹聯學會副秘書長、嵩山詩社副社長、登封市散文學會副會長、少林養生學會秘書長。在《語文知識》、《新作文》、《中學生》《武林》、《搏擊》發表有教育教學、少林武術研究、嵩山文化研究等方面論文20多篇。出版有詩集《壹些情景總要想起》。另有撰述有《歷代吟少林寺詩詞選註》、《高中古詩文譯註》、《少林功夫》、《少林寺龍拳拳法》等。由中國詩歌學會主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中國詩人大辭典》收有其辭條。 。
民間武社:文村、安廟、書堂溝、段村、梅村、王上、陳樓、遊方頭、陳村、雷村、桑樓、箭溝、西灣、金東、金西、金中***16個村都有獅子、老虎、猩猩怪民間武社。每逢春節、燈節經常組織會社。以大金店的正月十六、文村的正月初九、書堂溝的正月十七,會社規模較大,吸引東金店、石道、送表等兄弟鄉鎮前來展示才藝,登封市的領導同誌也經常到此觀看。值得壹提的是文村的舞獅表演團以其陣容強大、演技精湛,而聞名於登封各鄉鎮,並曾多次代表登封市參加鄭州市政府組織的燈節民間文藝匯演,屢獲殊榮。金東村的盤鼓隊,名氣很大,演員120人,60面大鼓,60面銅釵,由於訓練有素,表演俱佳,他們的場地表演和行進表演在登封市有很大的影響,多次參加市區舉辦的大型活動,服務市黨代會和人民代表大會,並經常為企業開業慶典助興,特別是他們的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模式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 ,潁水春耕。
盛傳不衰的登封八大景之壹,潁水春耕,地點就在大金店潁河南岸,古負黍城的北部,相傳唐朝有位詩人鄒ⅩⅩ在春遊登封秀美山水之際,有幸走到潁河岸邊,被山清水秀的景色所迷醉。舉目望去春意盎然、綠野吐翠,清澈的潁水潺潺流淌,河岸邊的楊柳倒映潁水,給人壹種樹在水中,人在畫中的意境,生動地展現了“嵩山不墨千秋畫,潁水無弦萬古琴的詩情畫意。”當詩人看到田裏的農夫懷著愉快的心情扶犁揚鞭勤勞春耕,口中吟唱田歌,壹副悠然自得,超然域外的樂觀神態,人與自然相映成趣,讓詩人如癡如醉,不由詩興大發,詩曰: 。
該鎮北部的三王莊村位於三皇寨景區內,區內除三皇寨主景區外,還有清涼寺、上清微宮等景點,三王莊村民近幾年圍繞景區大做旅遊服務文章,日前,三王莊旅遊服務休閑區總體規劃基本完成,水、電、路基礎設施和綠化、美化基本到位,其中天成山莊的主體工程基本完成,他們將以優質的設施、高質量的服務歡迎八方賓客。 常松木
大金店村位於登封市區西南,距市區十二公裏,自古以來為交通、商業、軍事重鎮,解放前後有“登封的小上海”之稱。大金店村因距天下名剎少林寺很近,自古以來民風強捍,尚武習武的人很多,現在有的老拳師家裏還放有祖傳的兵器。如王全順老拳師家就珍藏有壹把祖傳的明朝寶劍,還珍藏有壹對王堂董玉乾家祖傳幾代的操鐮。但大金店成為名副其實的武術之鄉則是上世紀的事情,上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壹代武術宗師李根生在大金店地區設了四大拳場,義務傳授少林武術,大金店村東門和南館才開始大規模練武。四大拳場除大金店村之外,還有書堂溝、雷村、文村等。大金店鎮傳統少林武術因“鬧節氣”而日益盛行,至今不衰。 上世紀三十年代,大金店愛好武術的雷金柱、雷書秀、王同秀、李金秀等人投李根生大師學藝,李根生大師晚上就來大金店義務授徒。再加上豫西地區民風不正,壹些青年人不走正道,賭博、吸大煙、打架等讓父母頗為頭疼,父母們就把孩子送進拳場練武,希望有個管教。另外,大金店人們敬奉火神爺,燈節前後都要出社娛神,以前大金店的社火是高擡故事,即壹個大椅子綁在兩根長桿上,椅子上焊壹鐵架子,鐵架子上站壹個穿戲服的人,由四個人擡著行進娛樂。這是文社,大金店人嫌不太喜慶,也想改壹改社,於是村裏的青年人就都拜李根生老師為師,然後將社改成了猩猩怪社,當時叫國術社。因壹種熱情和愛好,因戒賭和戒煙的需要,再加上改社和娛樂健身的原因,大金店遂成為武術重鎮。
當年,東門拳場最先設在雷金柱家,後來移到了王森科(王惠麟之子)家。南館拳場最先在碾道院,後來移到了尚小學家。村人要想入拳場學武,壹般都要履行入場儀式,即拜師儀式。老師坐在挪挪爺神像前,想入場的人要事先準備好供食,並在黃裱紙上寫有自己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上香後點燃黃裱,先給挪挪爺磕頭,然後再給老師磕頭,這就是所謂的“辦身子”。辦身子時還要跪在挪挪爺像前明誓,第壹,壹定要學好武藝;第二,學會拳棍刀槍和法言咒語,不傳於外人,即不傳於不在拳場的人;第三,學拳後不以藝欺負人、打人,只用於健身、防身;第四,學拳後堅決不奸淫盜竊,不賭博、不吸煙、不串門子(即混女人)。不然,死於靈官老爺鋼鞭之下,死於亂箭刀槍之下,最輕也要雙眼擠瞎。如果發現誰賭博了,只要進到拳場,眾人就將其按倒在地,扒掉褲子用棍子痛打壹頓。拜師儀式後就可入場練武了。每天晚上入場後,先給挪挪爺磕頭,然後活動身子,人到齊上香後,李根生老師就開始手把手地認真傳授,教每壹個人正確的“出、收、擋”等壹招壹勢。人們陸陸續續來到拳場,以壹個鐘頭為限,遲到者要受罰。 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的傳承情況較其他教師窩復雜壹些,主要體現在南拐兒,李根生大師先在南館傳拳,而南館拳師第二代及其以後則基本上學的是少林寺釋德根大師的拳法,中間還夾雜有南館人李金重在外地學的少林系拳法。東門則主要傳承的是李根生大師拳法,後來也有壹些人隨釋德根學了壹些套路,但李派特色更為明顯。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到了第四代傳人後,又有人到少林寺、駱駝崖、小河灣學了壹些拳術。因東門和南拐兒現在同屬金東村,所以下文壹般不再細分為東門和南拐兒。總起來說,大金店掀起過三次習武高潮,第壹次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李根生大師傳拳時,第二次是上世紀六十年代釋德根大師傳拳時,第三次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鄭進保老師在學校普及武術時。
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的第壹代著名拳師有雷金柱、雷書秀、王同秀、雷金懷、吳保印、陳天祿、王少同、李丙寅、鄭炎丙、張文炎、張根、尚庚午、陳西懷、耿滴流、雷木等。第二代著名拳師有王全順、崔光照、安光華、雷文章、趙平、王新田、胡蘭、王蘭、王金水、秦仁、陳鐵成(陳發榮)、王萬壽、王森科、王鐵爐等。這兩代人都是李根生大師的徒弟。第三代著名拳師有劉振海、陳秋菊、鄭進保、安振喜、雷金漢、雷白露、崔同治、崔光烈、雷文青、雷丙申、雷丙森、王鐵彪等。第三代拳師中鄭進保、劉振海、陳秋菊、安振喜等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釋德根大師到大金店傳拳時的徒弟。釋德根大師在大金店傳拳時拳場主要在安振喜家。第四代主要有李鐵爐、吳國漢、雷繼武、雷長欣、雷國安、趙蛋、畢愛香、張書森、張鐵印、陳孝立、王老六、畢全貴、閆治軍、王金紅、王新文(後畢業於河南大學武術系)、王洪、畢書軍、劉會軍、陳群立、陳天立、雷進央、尚海明、王彬、王宏偉、王占敏、閆治軍、雷朋偉、劉建平、王慶彪、崔國元、鞏建松、鄭海森、王占芳等。現在,活躍在武林中的都是這壹代人。第四代傳人中壹部分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縣體委李丙寅老師要求普及少林武術時,鄭進保老師在大金店中心校教出的徒弟,其他的多是在村中的老拳師訓練猩猩怪社時培養出來的。當時,全縣有三個少林武術普及示範點,除大金店外,還有雷村和背陰坡村。第四代傳人現在大多都執教於各大武術館校,如張書森在少林寺武僧隊當教練,張鐵印在少林寺南院武術學院當教練,鞏建松在少林寺禪武學院當教練、王金紅在葉縣少林武術學校當教練。 李根生大師在大金店傳授的拳法套路主要有大洪拳、小洪拳(少林母拳)、炮拳、七星拳、大通臂拳、小通臂拳、梅花拳、六合拳、二人對打炮拳、對打拳(耳把六合拳)等,器械主要有大刀、雙刀、繩鞭、流星錘、七節鞭、十三槍、對花槍、單刀穿槍、雙刀穿槍、梢子棍穿槍、雙梢子棍穿槍、單拐穿槍、雙拐穿槍、操鐮穿槍等。李根生老師還單獨傳給了安振喜母親壹套識字拳拳。小通臂拳被視為秘技,絕不傳於沒“辦身子”不在拳場的人,如果正在演練時,有外人到場,就立即停止。
釋德根大師又傳了梅花拳、朝陽拳、羅漢拳等,器械又傳了梅花單刀、梅花雙刀、單刀破槍、大刀破槍、大刀破劍、三套環破槍等。據說少林寺素喜大師還在大金店傳了壹把心意把。釋德根大師還將李根生大師傳授的八步十三槍改為二十四明槍,傳授於王全順老拳師。
除能準確說出由誰傳授外,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中還有春秋大刀、雙梢子棍、眉齊棍(富貴不斷頭)、劍、錘、鐧、大鐮、草鐮、單拐、雙拐、鋼鞭、九節鞭、護手鉤、單匕首、雙匕首、三節鞭、單拐對桿、雙拐對桿、大鐮對桿、三節鞭對棍、白手奪刀、鐧對桿、錘對桿、紮子穿槍等套路和拔筋、八段錦、排打法、把法等功法。令人稱絕的是,還有三人對練項目,如單刀破雙槍、壹人破二苗(槍)、三桿槍(三人對打)等。甚為可惜的是,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中的許多器械套路現在已經失傳近半。
大金店的拳師中,雷文章的對手戲(拿手戲,即最擅長的)是小洪拳、大洪拳、梅花拳、單操鐮、拐子穿槍、大通臂拳等,雷金懷的對手戲是小炮拳和大通臂拳,雷金柱的對手戲是大鐮穿槍、單操鐮、梅花拳和六合拳,雷木的對手戲是單拐和六合拳,李金秀的對手戲是六合拳,崔光照和耿滴流的對手戲是春秋大刀,王全順的對手戲是二十四明槍(由八步十三槍改編而來)、拐子穿槍、單花槍,王萬壽的對手戲是軟兵器,王新田的是對花槍,雷金漢、崔同治的是大鐮穿桿,王洪的是小洪拳、太祖長拳、壹路炮錘,王占敏的是大通臂、小梅花拳、三路炮捶,常海明的是太祖長拳、雙繩鏢,鞏建松的時小洪拳、炮錘、達摩杖、春秋大刀。 大金店的傳統少林武術因李根生大師和釋德根大師傳授,可以說頗得傳統少林武術之真傳。其主要特點是,壹、小架多,二、拳打壹條線,三、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四、節奏快,動作緊湊,五、每套拳收勢都是五花坐山勢,六、對練都是三十六勢。從形式上講,在四大拳場中,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還有人多勢眾、器械套路多、練拳季節性強(主要是冬天)、流傳下來的拳諺多等特點。現在,在大金店流傳拳諺還有很多,如“會錘(拳)不會錘,三百六十回”,“內練壹口氣,外練筋骨皮”,“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劍不過頂”,“夠不夠,三十六”,“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練拳不練功,到老壹場空”,“練拳不知把,等於瞎胡耍”,“六耳不傳法(即三個人同時在場時都不傳法)”,“會拳不能用拳”,“少林拳壹條線,不曲不彎走直線”,“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拳成家什(器械)就”,“熟能生巧,巧能而變”,“學會小洪拳,到哪都吃飯”,“站如釘,動如風,重如泰山,輕如鴻毛”,“出手似放箭”,“手似藥箭身似弓,發勁全靠後腳蹬”,“捶打人不妨”,“好手拳千斤,懈手消萬分”,“學會四兩撥千斤,方知他力壯我身”,“當村不識當村貨,外地和尚會念經”,“拳打千遍而不厭”等。
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在省內外影響極大,最叫響的就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到鄭州、登封等地參加武術節、藝術節表演時觀眾連續拍手不讓下場。上世紀七十年代,大金店鎮曾被鄭州命名為武術之鄉。1973年,鄭進保老師帶領五個大金店籍徒弟組成登封縣教育代表隊赴開封參加武術比賽,成績優異的張鐵印脫穎而出,代表開封地區參加了河南省武術比賽。1976年以後,登封縣組織老拳師匯演,大金店老拳師表演的拳術曾得到了高度贊譽。1983年,大金店鎮還成立了少林武術協會。第四代拳師中也有許多人在少林武術界頗有影響,畢書軍曾榮獲全國棍術冠軍,後被河南省武術隊錄用,2003年,在河南省傳統少林拳演示大會上,王占敏獲得中年組男子拳術對練優秀獎,鞏建松獲得中年男子組拳術(小洪拳)壹等獎。2004年10月,鞏建松在首屆世界傳統武術節上獲中年男子組少林拳術(炮拳)壹等獎、器械(達摩杖)二等獎。2008年7月,在河南省傳統少林拳交流大賽上,王洪獲中年男子組傳統少林拳壹等獎、傳統少林器械壹等獎。2009年10月,王洪還應邀去澳門參加了首屆中華武林群英大會,獲功夫演練優秀獎。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還被傳到了外地,陳發榮老師曾任河南大學少林武術學院教務長,學生遍布全國各地。鄭進保老師的徒弟中也有不少大金店鎮之外的,1976年,他還到潁陽鎮莊王村王四治家傳拳二十多天。第四代拳師中,王金紅還在葉縣開辦了武術學校;陳孝立也曾在河南大學少林武術學院任教練;王洪曾任保安武校教練;鞏建松曾任少林寺禪武學院總教練:他們的弟子也都來自全國各地。
當然,大金店鎮傳統少林武術最能顯示其規模和影響的,還是在正月鬧節氣之時。大金店東門和南拐兒都組織有猩猩怪社,主要娛樂項目就是武術表演。大金店鎮周圍的村莊互相邀請或勾社,大金店的社也就不斷到各村去串演。正月初七是大金店東街會和陳家門會,正月初九是文村會,正月初十是安廟會,正月十二是畢家村會,正月十三是大金店南拐兒、北拐兒和南店會,正月十四是雷村會和梅村會,正月十五是王上會,正月十六是大金店西街會,正月十七是書堂溝會,正月二十二是寺莊會,正月二十三和二十九是東金店會,正月二十五是高馬會。各村會期時,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都會應邀或還社到場助興。可惜的是,現在隨著人們娛樂方式多樣化,各村的社火的聲勢都遠遠不及二十年前,這對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的傳播也產生了不少消極影響。現在,登封市文聯正在推動、開展的民間文化遺產工程,如能對大金店人們有壹定的啟發,那麽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就有望振興,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