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字是繁體字的對稱體,是中國大陸現行的標準漢字,被港澳臺地區的壹些人稱為大陸漢字。同樣壹個漢字,簡化字通常比繁體字筆畫少,但也有例外。簡化字之所以常被稱為簡化字,是因為它是在我國傳統簡化字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但簡化字是政府部門公布的法定字,有固定的書寫風格,與簡化字不同。在中國大陸,現行的標準簡化字是《漢字簡化方案》(後來發展為《簡化字總表》)中包含的簡化字。
但是很多繁體字並沒有簡化,比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些漢字叫傳承字,既不是繁體字,也不是簡體字。使用簡化字和選定的繼承字的中文有時被稱為簡體中文。
目錄
1歷史記錄
2簡化原則
3簡化方法
3.1錢的八項簡化原則
3.2實用簡化方法
4評估
5個相關項目
6另見
7外部鏈接
歷史
195510,《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經全國漢字改革工作會議討論通過。會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根據討論結果進行了修改,修改稿經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應用委員會審議通過。
2月22日,1955,1955,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公布了第壹批異體字整理表,其中39個入選字習慣上被視為簡化字。
1956 65438+10月28日,國務院第23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
1956 65438+10月31人民日報刊登國務院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和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
1964年5月,中國語言改革委員會出版了《簡化字匯總》。
2月20日,1977,1977,第二版簡化字方案(草案)公布,被稱為“二簡”。試行壹段時間後(約八年),因字體過於簡單,造成社會用字混亂而廢止。
1986年9月27日,國務院接受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的請求,廢止了這兩個簡化字。
1986 65438+10月10,《簡化字匯總》於6月65438+10月15日在《人民日報》轉載發表(* * *收到2235個簡化字)。
簡化原則
以下是開發簡化字時需要遵循的壹些原則:
遵循習俗,簡化。
標準化:
消除變體字符
突出形狀和聲音特征
盡量保留表意特征。
穩定性
可行性
適當的藝術性
但現在很多說法認為,現在的簡化字無法遵循這些原則,尤其是“盡量保留表意特征”和“適當的藝術性”。
此外,在1952中,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決定以“說而不做”的方式簡化漢字,即主要使用由來已久的俗字或筆畫簡單的異體字,而不創造新的文字。然而,即使在簡化字的總結中,也有相當多的數字,這在以往的任何文獻和資料中都沒有發現。《二建》裏有很多生詞。
簡化方法
有許多方法可以產生不遵循原始六字符系統的簡體中文字符。但是,簡化字並不是壹個獨立的新體系,它依賴於繁體字的改造,所以它不能完全脫離劉舒體系。
錢的八項簡化原則
以前,錢在1922中提出了八項簡化原則,包括:
借詞被同音詞或近音位詞代替。有的用的是比較老的漢字,比如(比如:馮、馮;蠟和蠟)。有時,使用同壹個單詞的更簡單的版本(如from和from)。
形聲字,借用形聲字的原理,用形聲字代替原來的形聲字,使之更簡單。
草書改楷書,如專精、專化。
特征詞,原來的詞可能有多個部分,現在只有壹部分有特征,比如醫學,醫藥。
輪廓人物,保留原人物輪廓,如鳥、鳥。
理解漢字,借用漢字的造字原理,用更簡單的表意部件代替原來復雜的筆畫。如淚如雨下。
象征性的人物把原來人物復雜的部分變成簡單的符號,比如雞,雞。
部首類比詞,從簡化的部首頭類,推導出由其合成的詞的簡化。
但是這些原則都比較籠統,並不能涵蓋實際的漢字簡化方法。
實用簡化方法
在制定簡化字的過程中,當局采用了以下方法:
用簡單的符號代替原來的偏旁部首。
例:對(Dui)、鄧(Deng)、關(Guan)、桓(Huan)、嘆(嘆氣、嘆氣)、難(難)、雞(Chicken)、聶(Nie)、鳳(Phoenix)、剛(Gang、Gang)、風(Wind)。
省去字體的壹部分。(註1)
例:廣(wide),誇(自誇),滅(滅絕),學(學習),寧(ning),等(等待)。
字形的壹部分省略後,就變形了。
比如:女人(女人)、美人(美貌)、回報(回報)、展示(展示)、服務(服務)、慷慨(寬容)。
采用繁體字的輪廓特征。
例子:蒼蠅(蒼蠅)、烏龜(烏龜)、牙(牙)、抓舉(抓舉)、門(門)
行,草書。
例:書(書)、長(長)、樂(樂)、車(車)、頭(頭)、興(興)、法(法)。
諧音或近音替代,以普通話為準。
例:谷(谷)、醜(醜)、背(背)、只(只)、幹(幹、幹)。
新創造的漢字。(註2)
例子:火爐(火爐)、屍體(屍體)、灰塵(塵埃)、巖石(巖石)
用筆畫少的古文字。(註3)
例如:淚(tears)、叢(followers)、雲(clouds)、網(nets)、和(and)、傑(Jie)
用筆畫少的古文字然後變形。
示例:不同(不同)
使用筆畫較少的異體字。
例子:貓(貓),浣熊(浣熊)和侄子(外甥)
改變形聲字的註音面,多為普通話。
例如:shoot(射),wax(蠟),bell(鐘),clean(幹凈),neighbor(鄰居)
新形聲字多以普通話為基礎(註2)。
例如:保護(protection)、沖擊(shock)、皮膚(skin)、船(ship)、藝術(art)、聲音(sound)和中國(China)
部首類比詞
用簡化的部首重建:
頁(Page):顏(顏)、頜(下巴)、順(順)、額(額)
專業化(Specialization):傳(transmission)、傳(transfer)和磚(brick)
學習(Learning):覺知(awareness)和無知(ignition)
Choose(選擇):translate(翻譯),ze(澤),choose(選擇),post(張貼)
請註意,有些類比是不壹致的,例如:
難(難):漢(漢),嘆(嘆,嘆),灘(灘),癱(癱),攤(攤),但
歡(Huan)、勸(勸導)、觀(outlook)、權(power);(但是,“灌水”並沒有簡化。)
Only(唯壹);雞(雞肉);鄧(鄧)右(右);戲劇(戲劇);
樹(Tree)(不過,“廚房”簡單的叫“廚房”,而“舒”並沒有簡化。)
陸(Lu):貓頭鷹(owl),骷髏(skull),鱸魚(perch),但是
爐(爐),驢(驢),葦(葦)。
唐(Tang):楊(Yang),常(Chang),易(Yi),易(Yi),但
楊(楊);傷害(傷害);搖擺(搖擺)
門(門):悶(悶),問(問),聞(聞),但是
開(開)、關(關)、閑(閑、閑);
吵(鬧)鬧(鬧)鬧。(不過,“鬥”就是單純的“鬥”。)
且(且):於(Yu)與易(Yi),但
名聲(聲譽)和推廣(推廣)。(不過,“興”是“興”的簡化形式。)
給…作註解
廣寧和廣寧都是古生僻字,意思和廣寧不壹樣。還有其他類似的案例。
大多使用流傳已久的現存民間文字。所謂“新造”,是指相應的傳統正字法。
雲本來就是雲,象形字,也用作雲來表示說話。後人假借原意造雲。
評價
對於漢字的簡化問題,歷來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近年來,關於漢字簡化的反思和爭論開始升溫。
贊同漢字簡化的人認為,漢字在甲骨文向楷書演變的過程中已經簡化了。漢字的簡化減少了筆畫和漢字的數量,從而降低了學習漢字的難度,加快了書寫速度,有利於普及教育。
反對的觀點主要集中在漢字的簡化上,不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漢字的發展不僅是簡化,也是復雜。簡化字違反了六字原則,但並沒有建立完整的文字體系,大大削弱了漢字的科學性和邏輯性。但是簡體字的很多問題並沒有減輕學習負擔,甚至因為體系混亂,比繁體字還要難學。
簡化單詞評估
1歷史評論
2現代學術評價
2.1同意
2.2反對意見
3對聯合國與聯合國之間的爭端的評論
4相關項目
5另見
歷史上的評論
在近代史上,許多人都提出過與漢字簡化有關的評論。即使有些觀點在今天已被學術界公認為錯誤,但在當時影響很大。
自19世紀以來,處於強勢地位的西方文明開始進入東亞,整個漢字文化圈各國掀起了向西方學習的潮流。有些人堅持漢字的傳統,但許多人認為漢字的使用應該被放棄。這些認為漢字運動應該被拋棄的論點是:與西方拼音相比,漢字笨重笨拙,因為當時漢字不能在打字機上書寫,而必須使用巨大的排版室的活字。正因如此,許多使用漢字的國家都不同程度地簡化了漢字,甚至試圖完全拼音化。日語假名的拉丁音譯方案,以及漢語中各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於這種思想。漢字改革實施以來,簡化漢字壹直備受爭議。
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漢字的書寫和閱讀困難被認為是中國識字率低的主要原因之壹,甚至有激烈的觀點認為漢字導致了中國的衰落,因此必須改革漢字。
五四運動領袖傅斯年曾經批評過漢字,他說:“漢字的起源極其野蠻,形狀極其奇特,理解極其不便,應用極其不合算。真是又蠢又厚,鬼魅般的寫法真是天下最不方便的樂器。”魯迅先生曾說:“漢字不亡,中國亡。”
毛澤東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時說過“漢字是壹種落後的字體”,所以“必須像拉丁文壹樣改革”,以便於學習和識別,這樣才能符合他的救國思想。
近年來,有學者認為,如果中國大陸足夠民主,推行簡化字可能是20年後,電腦已經出現的時候,漢字的弊端可以大大減少,簡化字可能不會出現,也不會造成今天中國大陸與臺灣省的文化差距和中國古籍對中國大陸普通人看不懂的局面。
大量在文革時期被過分簡化的漢字,今天仍有很多人在使用,可見漢字簡化不經過深思熟慮是可以產生深遠後果的。
然而,許多中國大陸人認為繁體字的書寫太復雜。如果當年政府沒有推廣簡化字,旨在減少中國文盲的掃盲運動就不會取得成效,也就是說,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內,中國仍會有大量的文盲。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簡化字在中國大陸已經實行了50年,但與使用繁體中文(標準中文)的臺灣省、香港和澳門相比,文盲率仍然很高。這就讓人對簡化字的掃盲作用產生了質疑。
目前,許多中國人和公民從出生起就只能接受簡體字教育,也有人認為漢字從出現到現代壹直在不斷發展變化。他們對簡化字是“變字”,繁體字是“歷史悠久的正統漢字”的說法有所保留。目前,在中國大陸,人們只能在特殊場合使用繁體字,但不時有學者提出“知繁就簡”的聲音。
中國大陸目前實行的簡化字,有些對閱讀和理解,以及簡化字之間的轉換造成了壹定的障礙。用筆畫簡單的同音字,如“法”“法”“後”“後”“鬥”“於”等,使壹個字有太多的含義,讀起來很吃力,尤其是讀簡體字組成的文言文時。
有人認為這些同音外來詞與六書中的外來詞相似,但六書中的外來詞大多發生在古代。當壹個新義出現時,沒有對應的字體,只好用同音字,也就是“本書無字”的借詞。然而,壹個詞畢竟有太多的含義。壹段時間後,人們會造新詞,把意思分清楚,以免混淆。以簡筆畫用同音字簡化是“原物有其字”,不是六書中的借。很多學者壹致認為,這些同音字轉喻是漢字發展的倒退,是簡化字的壹大弊端。
有些字形的修改被指責為不系統,使得原本意義很好的字去掉短短幾筆就顯得倉促無力,不能有效表達原意,如“愛、生、鳳、情、適”的簡化字:“愛、生、鳳、情、適”等漢字很多。
上述壹些評論受到了當時社會環境和政治風潮的影響,今天學者們已經指出了它們的謬誤或不客觀之處。然而,簡化的爭議持續至今。時至今日,簡化字的利與弊已經得到了學者和民眾的認可。請看下壹段。
現代學術界的評價
對於漢字的簡化問題,歷來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近年來,關於漢字簡化的反思和爭論開始升溫。
同意
贊同漢字簡化的人認為:
從甲骨文到楷書,漢字在演變過程中得到了簡化。除了中國大陸,新馬和其他國家都在使用簡化字,這是大勢所趨。
中國大陸規定的簡化字,基本上是來源於民間流傳的書寫方法,其中有壹部分是從古體而來,並非憑空創造。
漢字的簡化減少了筆畫和漢字的數量,從而降低了學習漢字的難度,加快了書寫速度,有利於普及教育,廢除了繁體字,方便人們交流。
中國大陸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專門出版古籍,壹般都是用傳統書籍,比較好找。
大多數受簡體字教育的中國大陸人在理解繁體字方面沒有明顯的困難。
在電腦、手機、PDA等數碼設備中,文字大小有限,簡化字因為筆畫簡單,所以顯示清晰。
長期使用漢字的日本也有了簡化字。
反對
反對意見主要集中在:
漢字簡化後,不利於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傳承。簡化字普及後,很多現代中國人已經不能直接看古籍了。古籍即使用簡體字再版,也往往會有歧義,誤導讀者。很多人忽略的是,從五四開始,就有主張廢除漢字,用拉丁字母代替的聲音——這就是漢字推廣簡化字背後的意識形態。作為世界上最後壹個活著的表意文字系統,簡化字是消滅壹種文化的壹部分的第壹步。
不利於中國大陸與臺港澳等地的文化交流,更與日本等外國使用的漢字進壹步脫節,造成壹種人為的“文風不同”。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主要原因是大陸在世界上越來越重要,所以他們采取簡化。所謂大勢所趨,而來自中國政府的政治力量依然是根本原因。
簡化字違反了六字原則,但並沒有建立完整的文字體系,大大削弱了漢字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很多漢字失去了表意結構,導致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無法通過表意結構來推斷詞義。目前簡化字的推演系統比較混亂,類比經常出現例外或不壹致的情況,什麽字照類比,什麽字不照類比,隨機性很大。因此,漢字系統更加復雜,增加了學習者的負擔。
漢字的發展不僅僅是簡化。對於“有、有、有、有、壽、有、有”這樣的詞語,甲骨文只寫“有”,說明漢字中壹直在進行著多樣化的過程,而且在漢字的發展中占了不少的比重。這主要是出於辨義的實際需要,自然發展,並不是政治力量所逼。楷書大致定型至今已近兩千年。說“簡化”是漢字的主要發展方式,是粗心的,也是太“想當然”了。
從書法的審美角度來看,很多簡化字的設計不夠嚴謹,同時對於篆書、隸書等書籍來說,簡化後也失去了原有風格的特殊美感。
壹詞多義,簡化後字形相似多,音義結構缺失,都導致閱讀時難以識別。
報紙、網站等很多媒體被迫同時設置繁簡兩種不同版本和/或相關繁簡轉換工具,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在計算機處理漢字時,無論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輸入速度都差不多。簡體字不壹定效率更高。但是簡化字和替換數字的設計增加了計算機轉換的難度,使得轉換結果並不理想。
簡化字和掃除文盲沒有直接關系。在港澳臺等使用繁體字的地區,文盲比例遠低於中國大陸。可見掃盲工作的重點是教育資源和教育政策,而不是簡化字。
用形聲字法創造的簡化字,可能無法同時拍出各種方言或古音,導致壹些地區的人很難理解這些簡化字。比如“見”字,以“見”字為音面,考慮到古音系和各地方言多,簡化“見”字,以“見”字為音面,只照顧普通話,切斷了音面與方言、古音的關系。在研究古音或方言的諧音系統時,簡化字往往不靠譜。
即使在中國大陸,繁體字也不能完全廢除。不僅僅是因為古籍、文言文的需要,更多的是刻在古跡或建築上的漢字,是無法替代的。因為繁體字不可替代,反之亦然(因為繁體字在意義上完全可以包含簡體字),簡體字的出現造成了漢字的繁瑣,大大增加了漢字的數量,給學習造成了負擔。
香港、澳門在回歸後多年繼續使用繁體字,也說明了簡繁之爭中的壹些現實問題。
當人們閱讀屏幕上的漢字時,他們不需要仔細閱讀每個筆畫,但他們可以識別輪廓。再復雜再簡化,漢字都不可能像英文字母壹樣少顯示,所以簡體字未必有特別的優勢。反而因為簡體字產生了大量的相似字,增加了小字環境下的識別難度。
科技是可以提高的,應該發展合適的技術來滿足漢字的需求,而不是砍掉腳。
參考資料:
維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