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什麽是契丹文化?

什麽是契丹文化?

唐末遼初,中國北方的契丹民族迅速崛起,創造了長達219年的傑出契丹文化。

契丹族是北方鮮卑族的後裔,祖籍是今天遼西的大淩河和遼河上遊的內蒙古赤峰市的西拉木倫河(黃河)。《晉書》載:東晉十六國,前燕慕容穆七年(343),慕容穆從燕都龍城(今遼寧朝陽)攻打宇文鮮卑首領宇文圭,“俘虜其眾,逃往漠北。五萬多人從千裏之外遷徙到昌黎。落馬人數按五到十算,也就三五十萬多。這裏所說的“昌黎”是指遼寧省朝陽市北票和錦州市義縣壹帶;漠北”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東北部,克什克騰、巴林左旗周邊。中國歷史上的前南北朝時期,宇文鮮卑(包括部分亡國後未加入北魏的慕容鮮卑)已演變為契丹族,主要集中在松莫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吐河)流域。源遠流長的“白馬青牛”故事,形象地表達了契丹人的民族淵源。故事大意是:居住在遼西的宇文鮮卑和部分慕容鮮卑以“白馬”為象征,沿老哈河從醫巫閭山西端南下,而居住在內蒙古東南部和河北圍場地區的宇文鮮卑以青牛為象征,沿西拉木倫河從大興安嶺南端而來,兩個同族部落完美結合。從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遼西地區有大量關於“白馬”的記載,松莫草原“青牛”的習俗很悠久。到隋唐南北朝末期,契丹人自願入黨。在有效的管理下,唐朝建立了契丹的地方政權。唐朝的主要方法是設置潁州(今遼寧省朝陽市)為羈縻國,契丹疆域設置宋默為大都督,以契丹首領為大都督。契丹人非常推崇中原文化,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深受影響。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成為契丹人中的“明星”,盧野阿保機的長子葉魯北甚至因崇拜白居易而自稱“黃鞠南,字喜”。唐朝後期,契丹經過長時間的熏陶,已經部分脫離遊牧生活,基本適應了半牧半農的生產方式。同時,它已經成為唐朝身體的壹部分,具有很深的漢化程度。有些人把重點放在契丹早期的異族特征上,甚至不把很多契丹聚居地當成唐朝的土地,這是不合理的。遼宋時期的壹些陶瓷理論家,把契丹的逐漸南遷,看作是突然闖入中原的草原異族。他們其實是把早期的契丹和經過兩三百年洗禮,接受了漢文化,是唐朝臣民的契丹混為壹談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契丹人並不是純粹的遊牧草原民族。他們居住的中部地區基本上處於中原和草原的交界處。這個廣闊的文化板塊隨著東西或南北的力量漂移,或吸收部分中原,或草原元素增加。

唐末遼初,華夏大地四分五裂,中原諸省割據爭雄,給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經濟也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僅以人口為例。盛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全國有906萬戶,唐武宗有496萬戶(841-846)。從公元907年唐朝末年開始,中國進入後南北朝時期。南朝(955-960)後周世宗人數只有1.2萬,到了宋初才恢復到200萬。中原動亂的時候,祖籍在遼西、宋末的北朝契丹政權,人口比南朝多,勢力越來越強,稱霸北方,中原各省競相拉攏。此時的契丹政權實際上是當時中國最強大的割據勢力,疆域逐漸擴張,南遷,進入中原。從唐初開始,契丹民族長期沈浸在漢文化中。經過唐會昌的法律困境,直到周世宗毀佛。100多年來,中原的佛教勢力幾乎陷入滅頂之災,但又以各種方式向契丹境內轉移。契丹疆域成為東方佛教的天堂,大量佛教徒的進入勢必加劇中原文化在遼寧的起源。此外,自唐末以來,由於戰爭等各種原因,大量漢人移居到契丹政權境內。契丹統治者將大量漢人視為財富和國力的源泉,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進壹步加劇了漢人的北移。許多漢人名士加入契丹政權,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宗漢局面,政權越來越強大。於是,在唐朝(618-907)正式滅亡的三個月前,耶律寶基登基,907年(遼太祖初年),建立了契丹(遼)王朝。契丹王朝有時叫“大遼”,有時叫“契丹”,有時兩者並用。通過對契丹文字的新研究成果,我們知道遼朝實行的是兩國數制。壹般認為,遼太祖在9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封為“契丹”,以民族名稱為國名。會同元年,由於十六州入關,遼太宗為了拉攏地區的漢人,將國號改為“遼”,少了些民族色彩。遼朝曾兩次稱其為“契丹”,兩次稱其為“遼”。什麽時候叫“契丹”,什麽時候叫“遼”,嚴格遵守了漢字。但契丹文字既是“遼”,又是“契丹”。只不過在應該叫“契丹”的時期,契丹文字資料中把“契丹”二字放在了“遼”之前。在應稱為“遼”的時期,在契丹文字材料中,雙重稱謂中的“遼”字放在“契丹”之前。由此得出結論,契丹人有時將國名改為“遼”,是說漢語、用漢字的漢人所用。至於說契丹語,用契丹文字的契丹人,在稱“遼”時,仍在稱謂上加“契丹”。在國號稱為“契丹”的時期,契丹語的稱謂中仍加有“遼”,以不忘照顧漢人的民族感情。契丹語“壹國兩數”的統治策略是契丹王朝統治者“壹國兩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契丹(遼)幅員遼闊,北部為草原荒漠,南部為丘陵山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主要在南方。與北方腹地不同,南方山區尤其是遼西、赤峰地區的歷史進程與中原地區基本壹致,在某些時候有上升趨勢。遼朝疆域南北發展不平衡,常使壹些史家感到困惑,容易出現判斷錯誤。

唐朝以後,從公元907年開始,中國進入第二個南北朝時期。如果把魏晉以後(420-589)的南北朝視為“前南朝”,那麽唐以後統壹的南北朝則視為“後南朝”(907-1279)。南北朝以後,邊界最初是北,後來是南。南方五代兩宋,北方遼金元,最後袁實現了中國的統壹。契丹北朝的建立比趙宋南朝早53年,中間隔著中原政權後梁(907-923)、後唐(923-936)、後金(936-947)、後漢(947-950)、後周(951-960)。這五代都是唐朝末年諸侯割據,政權像走馬燈壹樣輪換,連年征戰,但都在中原的壹個小區域內,南方十國互相取而代之。北契丹王朝曾經視中原朝廷為自己的“諸侯輔佐”。公元947年(遼太宗在位十壹年),曾壹度短暫入主中原,在中原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宣布統壹南北,天下壹家。

唐朝滅遼滅邢時期,與中原連年戰亂不同,契丹統治的地區(今遼西、內蒙古東南部)沒有受到戰亂的蹂躪,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勢力壯大。在這壹帶的南部,原本是雜居的,大量漢人逃離戰亂,流入。與此同時,遼太祖多次出兵中原,將眾多郡縣的中原人全部遷到內地。

公元902年秋(二年),遼太祖“起兵四十萬,攻河東(今陜西)和岱北,攻取九郡,得人口九萬五千。駱駝、馬、牛、羊所向披靡。”

公元903年冬(唐昭宗三年),遼太祖“率軍至河北省北部(今河北省北部),攻取以還之。”

公元905年(天佑唐哀帝二年),遼太祖與我們的唐朝東使李克用在雲州(今山西大同)結盟,結為兄弟。他們入軍的時候是我們駐河北盧龍的使節劉仁功。"撤出幾個州,試著讓他們的人回來."

唐朝末年,中原地區的大量漢人向遼西和宋漠遷移,進壹步加速了這壹地區的漢化。契丹民族和漢族的共存與融合也為這壹地區的經濟和文化註入了新的活力。中原地區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大規模湧入契丹境內,使契丹境內在原有陶瓷生產的基礎上迅速吸收了先進的生產要素,陶瓷工業發展迅速。同時,各種生產生活陶瓷都帶有深深的唐文化烙印,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契丹人在自身的發展中,大多以唐朝為範本,包括官制和器物樣式。

種種跡象表明遼代的陶瓷產量在遼代初期是相當大的,因為遼代的疆域是盛唐的壹部分,生產力水平是建立在與中原同步的基礎上的。比如遼白瓷,源於唐代“南青北白”的傳統,而遼三彩源於唐三彩,將三彩推向了另壹個高峰。

對應遼代,南朝北宋五代青瓷仍是主要發展脈絡。到北宋中後期,北宋人口迅速增加,從宋太宗的4565438+10萬戶到道光二年(1996年)到宋仁宗李青八年的65448戶(1048)。與宋遼瓷器相比,宋代瓷器纖巧華麗,單色釉瓷器成就最高,工藝成熟。遼瓷粗糙簡單。遼瓷與唐代相比,有更多的唐代遺風,陶瓷的制作基本上繼承了唐代的陶瓷工藝,低溫釉陶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其中三彩又稱“遼三彩”,遠遠優於北宋的三彩。此外,還有黑瓷和青釉器皿。器皿造型具有北方民族特色,如雞冠壺、長頸瓶、鳳頭瓶、戴壺、雞腿瓶、海棠花形長板、澆壺等。遼代的白瓷和彩釉陶器(即“遼三彩”)成就很大。

關於遼宋的歷史敘事往往存在時空錯亂。很多時候,人們不小心把晉宋時期的南宋和遼朝相提並論,但這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習慣上把北宋和南宋混為壹談,但實際上南宋連半壁江山都沒有。由於跨度較大,壹些關於宋瓷名窯的日常說法並不能全面了解當時全國的陶瓷發展史。如四川遂寧出土的窖藏宋瓷,有龍泉青瓷、景德鎮湖田窯瓷等。湖田窯瓷器確實具有冰肌玉骨、色澤艷麗的藝術效果,青花釉面瓷器光亮、典雅、純凈、細膩。但是,它產生於南宋後期。與北宋相比,是兩個不同的時期,既不是壹個時間,也不是壹個空間。單獨與北宋和遼朝相比,宋非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契丹文化就是遼文化。遼雖是契丹人建立的王朝,但遼是壹個多民族國家,其中漢族人口占相當大的比例。從某種意義上說,遼朝是契丹和漢族統治的聯合政權。

  • 上一篇:大班教育故事精選?
  • 下一篇:如何分析汽車行業?尤其是在競爭結構方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