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文化具有參與面最廣、傳播性最好、持久性最強、效果最好的特點。通過廣場文化建設,可以有效唱響時代主旋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中精力實現偉大的中國夢。陳思思說,廣場文化是壹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並不是人們想象的“廣場舞”,它只是其中的壹部分。但是隨著廣場舞的普及和發展,廣場舞已經成為壹種非常豐富的草根文化或者城鄉文化的表達方式。面對當前廣場文化建設不完善的現狀,陳思思提出,要建立健全廣場文化的領導體制、文化投入機制和自治制度,豐富廣場文化的風格和形式,加強廣場文化內容建設和廣場文化人才隊伍培養,根據群眾需求開展活動,引導群眾學、唱、跳,推動群眾文化村特色化、日有活動、月有競賽、年有進步。
城鄉文化建設存在差距,政府引導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意義重大。
加強廣場文化建設可以促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但城鄉文化建設仍有壹定差距。在談到我國部分地區公共文化設施相對落後時,陳思思表示,城鄉文化建設差距比較大,大城市、二三線城市的基礎文化設施比較健全,壹些邊境地區、老區、基層城鎮層面的廣場文化或文化服務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後。
對於這種情況,陳思思也給出了壹些建議。她表示,政府在引導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方面意義重大。她曾深入廣西來賓下面的壹個縣,發現少數民族地區的業余生活停留在自娛自樂的狀態,很少利用廣場文化營造氛圍,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之後,當地政府啟動了“五個壹”工程:壹個籃球場、壹個閱覽室、壹個表演隊、壹個致富工程,極大地豐富了貧困地區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陳思思表示,政府引導也要根據地域差異,比如陜北喜歡腰鼓,東北喜歡秧歌,南方喜歡扇子舞。要因地制宜地引導和訓練人們的業余生活,讓他們的業余生活更加健康積極。
中國文化要走出去,走進來,文學作品要繼承和創新。
實現中華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不僅要加強基層公共文化建設,還要積極實現文化走出去,讓更多的世界各國朋友感受到中華文化和東方文化的魅力。陳思思說,她在海外地區的演出讓她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真正讓中國人感受到了民族文化和音樂的魅力,增強了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陳思思說:“我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僅要展示中國文化的軟實力,還要走進去,讓世界各國的朋友感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這是壹代又壹代知識分子和文藝工作者繼續努力的方向。”
文化全球化需要高質量的文藝作品。陳思思說,她壹直致力於文藝作品的傳承與創新,嘗試新民謠。她說:“我認為民歌是流傳了幾千年的藝術瑰寶。他們來自生活。我是歌手,也是民謠的推廣者。希望年輕人繼續傳承民謠的魅力,同時民謠也要與時俱進。他們既要保持原有的質樸,又要吸收外來精華,借鑒流行音樂的音樂元素,使之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趣味和感受。”她推出了新民謠《滿月》和《雪中之戀》,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年輕人繼續了解、支持和喜愛新民謠。
文藝作品首先要植根於人民的社會價值觀,其次才是市場價值觀。
雖然陳思思壹直在創新民謠的形式,但她認為文學作品的創作應該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好的文藝作品首先要尊重社會價值,其次才是市場價值,做到兼容並蓄,相得益彰,這樣的作品才能真正傳世,真正催人奮進。同時,陳思思說,培養文學作品和培養文學人才是相輔相成的。壹部好的文學作品,如果不是由壹個好的演員來演繹,是不生動的,是缺乏二次創作的。培養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文學人才,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的關鍵和重要舉措。
在談到弘揚傳統文化、推動文化繁榮時,陳思思表示,弘揚傳統文化、推動文化繁榮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她說,很多委員就此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包括文藝工作者隊伍建設、文化走出去、精準文化扶貧、國家文化戰略等等。但陳思思認為,推動文化繁榮,關鍵還是要從源頭抓起,文學創作、文學創作、文化創作是根本。有了這個基礎,才有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陳思思說:“我感覺現在國家政策給了很大的政策支持,我們所有的文藝工作者都會為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