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世紀左右,意大利中部的壹個部落——拉丁部落,聯合附近的其他部落,在臺伯河河口建立了羅馬城,逐漸形成了羅馬城邦。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末,被稱為羅馬君主時代,是古羅馬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到公元前509年,這壹過渡完成,古羅馬成為奴隸制國家,進入* * * *時期。
(A) * * *和早期教育
從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紀初,這段歷史稱為羅馬及其早期時期。這期間,平民反抗貴族的鬥爭貫穿始終。經過200多年的鬥爭,舊氏族貴族的特權逐漸被廢除,舊貴族與老百姓的階級界限逐漸消失,老百姓獲得了壹定的政治地位。
這壹時期的經濟主要是農牧業,手工業和商業不發達。這種經濟特征決定了這壹時期教育的特點。
家庭教育是這壹時期教育的主要形式。男孩主要受父親教育,女孩主要受母親教育。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觀察和實踐。父親領著男孩們下地幹活,還帶著他們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男孩們學會了做各種農活,也學會了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的技能。貴族子弟跟隨父親學習處理農場的管理事務和相關司法問題。
此時的羅馬教育對閱讀、寫作和算術的重視程度還不夠,但非常重視宗教和道德教育,尤其是傳統美德的教育,非常重視子女孝順、愛國、守法、勇敢、誠實、謹慎等美德的教育。
羅馬人也很重視體育,但也是在家庭中,父母教育孩子,沒有專門的體校。
男生16歲可以在部隊服役。貴族的孩子經常去貴族家庭接受教育。
(B) * * *及以後的教育
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30年,羅馬進入* * *及後期。這壹時期由於內部階級鬥爭的緩和和經濟的發展,國力日益強大,於是大規模向外擴張。很快征服了整個意大利,然後打敗了海上強國迦太基,徹底消滅了馬其頓的勢力,征服了希臘,成為壹個西起大西洋海岸,東至小亞細亞,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稱霸整個地中海的大國。
通過野蠻的擴張和掠奪,羅馬積累了大量財富,經濟發展迅速。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羅馬的教育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當時羅馬在軍事上很強大,但在文化上卻遠遠落後於希臘。所以征服希臘之後,羅馬人開始大量吸收希臘文化。他們把大量希臘戰俘帶到羅馬,讓有學問的人從事文化教育工作。為了謀生,許多希臘人也湧向羅馬,在那裏開辦學校,傳播文化。由此,在羅馬逐漸形成了壹套具有羅馬特色的學校教育體系。
初等教育兒童從7歲到12歲接受初等教育。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稱為小學。在小學,孩子們主要學習閱讀、寫作和計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同時也接受道德教育。羅馬的小學很簡陋,有些學校甚至沒有正式的校舍。他們只在簡易棚下甚至露天上課。壹般學校沒有課桌,學生只能用膝蓋上的蠟板寫字。教師工資低,地位低。條件好壹點的小學很貴,只有有錢人的孩子才能上得起。壹般貴族或富裕家庭很少送孩子上小學,而是聘請家教在家教育孩子。
中等教育貴族或富人家庭的孩子在完成初等教育後繼續接受中等教育。實施中等教育的學校被稱為文法學校。當時的語法還包括文學和語言。起初,這類學校完全由希臘人管理,教授希臘語言和文學,被稱為希臘法學院。隨著拉丁文學的發展,公元前1世紀出現了拉丁法學院,孩子們要同時學習希臘語和拉丁語。文法學校也教壹些自然科學、數學、歷史、地理等表面知識。教學方法主要是講解和聽寫,學生的學習方法主要是背誦。
羅馬學校紀律嚴明,課長,體罰。中小學有假期,暑假,神農節,智慧女神節。
為了將來擔任公職,壹些受教育程度特別高的家庭的孩子會在完成中等教育後接受高等教育。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叫做修辭學校。這是壹所培養演說家的學校,因為演講術(口才)曾是從事政治活動和政黨鬥爭的重要手段。修辭學校所教的科目有修辭學、口才、法律、數學、天文、幾何、歷史、地理、音樂、倫理等等。起初只有希臘修辭學派,到公元前1世紀,也建立了拉丁修辭學派。修辭學校的教師是希臘和羅馬的修辭學家和哲學家。
(3)帝國時期的教育
從公元前30年開始,羅馬進入帝國時期。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兩部分。西羅馬帝國滅亡於公元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壹直存在到公元1453年。當我們談到帝國時期的教育時,我們指的是羅馬帝國分裂之前的教育。
帝國建立後的前200年,政局相對穩定,經濟繁榮,這壹時期是帝國的“黃金時代”,文化和教育也相應發展。帝國時期的文化在原有羅馬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和融合了大量的古希臘文化和東方文化,形成了燦爛的古羅馬文化,在建築、醫藥、農業、法律、歷史、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羅馬文化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應用科學方面,而其在哲學和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成就遠遠落後於古希臘文化。
帝國時期的學校教育制度總體上沿襲了* * *及後期的舊制度,但也有壹些發展和變化。
因為小學主要招收平民子弟,得不到國家的關心,所以發展變化不大。
文法學校發生了壹些顯著的變化。帝國初期,國家非常重視教育,全國各地都設立了公立學校。教師的工資由國庫支付,所以幾乎每個城鎮都有文法學校,這與* * *和文法學校完全由私人經營的時期大不相同。另壹個顯著的變化是,文法學校對拉丁語的學習逐漸取代了對希臘語的學習,因為拉丁語在思想和文化交流中的價值與日俱增,最終完全取代了希臘語。但公元3世紀後,也就是帝國後期,文法學校在教學上日益形式主義,脫離生活,實用科目的學習減少,使得文法學校越來越沒有生氣。
修辭學派在帝國早期也有很大發展。由於國家的重視,各省會都建立了公共修辭學校。教師的工資由國庫支付,教師的任免權由國家掌握,教師的教學由國家監督。在帝國早期,有大量的希臘修辭學派,但在帝國晚期,拉丁修辭學派完全取代了希臘修辭學派。隨著帝國的衰落,公元3世紀以後,修辭學校的教學越來越形式主義,口才的內容模糊不清,而壹味追求華麗的辭藻和空洞的形式。
帝國時期的職業教育也有了壹定的發展,壹些私人創辦了職業學校,如法學院、建築學校、醫學院、機械學校等。
公元1世紀,基督教在羅馬誕生。為了傳播教義,基督教開展了壹些教育活動,建立了自己的學校。最早的基督教學校是要理學校,包括初級要理學校和高級要理學校。這個時候,教義派除了基督教之外,還要學習壹些文化科學知識。
二、古羅馬的教育家
古羅馬有壹些著名的教育家,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塞羅和昆體良。下面分別介紹。
①西塞羅
西塞羅(前106-前43)是古羅馬傑出的散文作家、天才的政治活動家和著名的教育家。他對古羅馬的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是口才教育的倡導者。
西塞羅在《論口才》壹書中,不僅論述了口才本身,還論述了如何培養演說家,所以這本書也是壹部關於口才教育的著作。
什麽是演說家?西塞羅認為,壹個名副其實的演說家,必須能夠對任何眼前的問題,任何需要運用語言藝術來闡述的問題發表演講,並以規定的模式,恰當而審慎地發表演講,脫離演講,配以恰當的姿勢。
那麽如何才能成為壹名演說家呢?西塞羅認為,壹個演說家首先應該有廣博的知識。因為沒有真才實學的人,他們的語言必然是做作的、冗長的、不堪的,他們的言語語言必然是空洞的、幼稚的。因此,西塞羅主張壹個演說家應該學習廣泛的學科,如語法、修辭、算術、幾何、天文、音樂、政治、軍事、哲學等。,並根據演講需要隨時學習相關知識。除了廣博的知識,壹個演說家還應該有優美的風度和優雅的舉止。
西塞羅在教學方法上非常重視實踐和練習。為了成為壹名演說家,我們不僅要練習我們的聲音、肺活量、語言流利度等。,還要練習寫作。西塞羅本人就是壹位優秀的拉丁文散文作家,他優美的拉丁文風格被許多世紀視為學習拉丁文的典範。
(2)昆體良
昆體良(35-100)是古羅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和著名的演說家。他的代表作《口才原理》全面總結了古希臘羅馬的教育思想和經驗,系統論述了年輕壹代的教育問題。昆體良非常崇拜西塞羅,但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西塞羅。
昆蒂連出生在西班牙加拉古裏斯的壹個小鎮上。此時的西班牙是古羅馬的文化中心和高等教育中心,產生了壹大批傑出的作家、詩人和哲學家。昆提連的父親在羅馬教口才。十幾歲時,昆體良在羅馬的文法學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公元70年左右,羅馬皇帝開辦了兩所由國庫資助的國家口才學校(修辭學學校),其中壹所是希臘語口才學校,另壹所是拉丁語口才學校。昆提連被任命管理拉丁口才學校。他在這個崗位上努力了20年,直到退休。這20年的教育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對他的寫作很有幫助。
昆體良的教育思想比西塞羅的教育思想要全面、系統得多。西塞羅只論述了培養演說家的最後壹個階段,即高等教育階段,而昆體良論述了從牙牙學語到成為壹名合格的演說家的全過程。也就是說,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所有教育問題,在他的著作中都有論述。他提出了許多關於各個階段教育的好主意。
昆體良提倡兒童教育的早期開始。他認為,幼小的心靈雖然不能理解教給他的所有內容,但至少可以接受其中的壹部分,可以進壹步走向全面理解的道路。
昆體良主張教育要適應兒童天賦的差異,因材施教。他說:“準確地觀察學生能力的差異,搞清楚每種能力的傾向,通常被合理地認為是教師的優秀品質;“因為天賦的類型是不可思議的,心靈的類型就像身體的類型壹樣多種多樣。”博伊德和金:《西方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第72頁。
昆體良認為,教育好孩子是父母、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責任。針對當時不良的家庭教育,尤其是上流社會的不良家庭教育,昆體良憤怒地指出,道德敗壞、壞榜樣以及父母和家庭無原則的縱容和溺愛,在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毀掉了他們的未來。孩子們把腐敗的道德帶到學校,汙染了學校的空氣,而人們反過來指責學校腐蝕了年輕人的道德。
昆體良非常重視道德教育。這也是他和西塞羅的區別。西塞羅只註重培養學生高超的口才,昆體良則主張培養善良能言的人。他認為演說家必須是壹個善良的人。如果壹個演說家不為正義而為邪惡辯護,口才本身就會變得有害,傳授口才的人就會受到世人的譴責。他認為高尚的生活勝過最傑出的口才。
昆體良是當時萌芽班教學法的倡導者和倡導者。他主張把學生分成班級,老師應該同時教全班,而不是個別學生。他認為,使用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教師可以壹次教很多學生,節省時間和精力,而且學生可以在同學中受到好榜樣的影響,互相模仿,互相學習,舉行比賽,從老師對他人的表揚和批評中受到鼓勵或警告,通過同學之間的互動學習社會交往的技能。當然,昆體良提倡的班級授課制比較粗糙,但仍然是非常有價值的思想。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他的這壹思想還不能被廣泛應用,發展成為班級授課制。直到1500年後,誇美紐斯才從理論上論證並發展了班級授課制。
昆體良堅決反對在教育中使用體罰。在當時體罰盛行的情況下,他能提出這樣的思想,是很難能可貴的。他反對體罰的理由,至今仍可供我們參考。他反對體罰的理由是:(1)體罰是壹種殘忍的行為,是壹種羞辱;(2)如果訓斥不足以糾正孩子的過錯,他會習慣體罰;(3)如果妳經常給予正面警告,並嚴格監督妳的學業,體罰是不必要的;(4)童年時期使用體罰,壹旦長大,恐嚇失去效果,更難以控制;(5)體罰導致孩子情緒低落、抑郁、抑郁。參見任《選譯:昆體良教育文選》(外國教育名著系列之壹),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序言,第14 ~ 15頁。
昆體良也提出了許多關於教師的好意見。他認為壹個教師應該德才兼備,應該有豐富的知識,應該懂得教學的藝術,應該像父母壹樣關心學生,等等。這些觀點即使在今天看起來不是很有見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