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課堂教學效率,個性差異
課堂教學的理想狀態是怎樣的?兩個多世紀以來,無數仁人誌士為此獻出了生命。在我國,由於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主要是被動接受知識灌輸。學生的個性差異與接受知識缺乏選擇的矛盾導致了課堂教學的低效。隨著教育現代化工程的啟動,素質教育的要求使人們迫切需要改變課堂教學的功能。說到底,教育是壹種影響,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疊加和單向灌輸。我們試圖給學生壹種思考和行走的方式,這種方式將通過課堂的改變使他們受益終生。
壹,中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的最終結果,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的,而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看到的。”課堂是師生生命成長的搖籃,是學校未來發展的基石。課堂的探索是對師生生命質量的最大關註,也是對教育價值的不懈追問。誰改變了課堂,誰就能真正撼動素質教育的基石。
二,中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1.中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和客觀因素的制約,我們的教學工作,尤其是課堂教學存在許多不足。
(1)分散課堂教學目標
在中學教學課堂中,教學目標的分散導致教學內容混亂,缺乏重點。教師不知道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什麽該詳細說,什麽該簡要說,教學內容隨意性很大,很難達到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目的。
(2)教師備課的高度不明確。
備課時,老師只準備課本,不準備學生;只看師資隊伍,沒有認真分析學生的基本情況,導致沒有合理的教學規模。有多深,如何讓學生吃飽飯,如何完成教學任務,達到什麽樣的教學目的,教到什麽程度,沒有考慮適合學生實際水平的標高。
(3)教材難點沒有辦法突破。
雖然教師根據教材和參考資料的提示確定了重點和難點,但由於對教材理解的淺薄,仍然只停留在理解教材的層面,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對知識的立體分類,難以將知識的難易程度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找不到重點和難點的突破口,達不到教學目的。
(4)教學方法陳舊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而使用的教學手段。目前,在中學教學中,由於教師不願意努力探索新的方法,課堂上要麽充滿了講座,要麽是常見的老教學方法如問答。
2.中學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
現行的課堂教學方法多以凱洛夫的教學理論為指導,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的教學為基礎,也就是實行了幾十年的所謂傳統教學法。本來這種教學方式也不是壹無是處。但在我們壹些老師手裏,卻成了“填鴨式”、“滿堂紅式”,造就了壹批“人海戰術”的“高手”。因此,可以說課堂教學中的“滿堂灌”和“題海戰術”是目前中學教學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三,提高中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
面對中學課堂教學的低效,我們更有必要反思,揚長避短,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教學實踐和精神體會,談談對提高中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壹些看法。
1.清晰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制定應以教材、學生實際和教學任務為依據。目標要有壹定的單壹性,力求避免面面俱到。目標壹旦確定,教學活動就要嚴格圍繞目標進行,切忌廣撒種,少收寡得。
2.明確教學機制,定位教學高度。
奧蘇貝爾在《認知同化學習理論》中指出:“在教學中,教師重要的是讓學生將新知識與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只有將新學習內容中的元素與現有認知結構中特別相關的部分聯系起來,我們才能有意義地獲取新內容。”基於上述學習機制,教師在教學前要認真分析學生原有的基礎知識,對癥下藥,因地制宜,考察學生的接受和認知能力。
3.抓住教學重點——選擇習題,充分發揮做題的效果。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拉爾夫(A?Lafer)用壹條曲線成功解釋了很多“走得太遠”的社會現象。課堂教學中,學生做題量及其收獲也可以用拉弗曲線來解釋。認為學生做的題越多,教學質量就越高,這是錯誤的。
4.啟發式教學方法的科學運用
針對教師啟發式教學的現狀,提出科學使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其中,使用啟發式教學是壹種方式。為此,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壹是讓學生自己設計讀後感填空題和簡答題,相互問答;第二,教師設計問題測試學生,通過討論明確問題的答案。比如,在學習如何破除封建迷信時,學生可以討論並回答:妳相信迷信嗎?妳身邊的人相信嗎?這符合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嗎?是不是妳不信言而信行,給了別人壹些妳不想傳達給他們的信息?去世的老人信不信迷信。通過討論和總結,讓學生知道迷信和宗教的區別和聯系,從而真正相信科學,分清迷信和禮儀,消除封建迷信。
5.“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輔助,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有效的學習離不開老師的指導,但指導是手段。只有確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主體才有真正的參與能力。在課堂上,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傳遞壹些相關信息和不相關信息,學生要對自己想要接受的信息進行判斷,選擇自己的接受方式。從學生的教學思維來看,學生在自主學習課堂知識時,可以自主選擇分析問題的視角,采取相應的方法。這個過程是不可替代的,老師不能只是直接告訴學生現成的答案和結果。我們應該樹立“服務”和“平等”的意識,在教學模式上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適度引導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第四,總結
總之,教中有法,教中無法。技術、資金、管理可以引進,但壹個民族的素質、文化水平不能引進,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為此,教師必須以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優化教學過程,尋求良好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保持最佳的心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我們的共同責任。
參考資料:[1]孫。發散思維類[M]。科學出版社,2001。
[2]陳、劉無禮。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3]嚴·。素質教育課堂藝術優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