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擺脫教條主義思想,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建立平等和諧的師幼關系。
自古以來人們就提倡尊師重道。相反,教師也應該尊重兒童,愛他們,尊重他們的人格,從而建立和諧、平等、互信的師幼關系,進而幫助兒童建立安全感和歸屬感,促進他們與教師和同伴的正常交往,從而開始更多、更有效的師幼互動,達到教學保護的目的。但遺憾的是,在實際工作中,教師還是有壹些傾向,那就是利用自己作為“老師”的權威,為了讓自己的工作變得簡單易行,他們往往對孩子采取高控制、高約束的方式,或者為了在完成某項任務中取得高成績,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采取讓孩子感到害怕的消極行為,通過孩子的恐懼來建構自己的整齊劃壹的班級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建立平等和諧的師幼互動,可想而知是壹句空話。這種情況應該引起大家的註意,尤其是幼兒教師。相信每個幼兒園老師都親身感受過,領導評價班級教育情況的時候,當然是班級常規,完成任務的效果,孩子的行為是否整齊劃壹。其實這些都是表面的東西,要深入到護教工作的本質,不能只看到做了什麽。更重要的是看孩子在活動中發展了什麽。妳在發展中快樂嗎?這樣更有利於教師端正以往的工作態度,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建立平等和諧的師幼關系,更有效地開展師幼互動活動,實現幼兒園教育目標。
2.不斷提高自己對孩子行為的觀察和個別教育。
其實強調觀察孩子的目的很簡單。無非是要求教師深入了解和理解兒童,善於觀察兒童的壹種獨立行為,並結合兒童的性格特點和所處的場景對其行為進行全面的理解,包括對兒童行為的客觀原因的理解和對其行為原因的理解。我們不僅要善於了解孩子行為的發生,還要了解孩子行為的原因。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深入了解孩子,融入孩子這個大群體。如果教師不仔細觀察孩子,只根據表面現象來判斷孩子的行為,很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甚至影響孩子的壹生,這在工作實踐中是常見的。有壹個熟悉的例子:班上壹個孩子畫了壹幅奇怪的畫。不管老師教的是哪種人物畫,只要是他畫的,壹定是可恨的,憤怒的,怪異的。另外,這幅畫是黑色的。壹開始老師不了解情況,只是認為自己的調皮大作會被批評,結果效果更差。但經過調查分析,原來孩子在小班的時候因為父母離婚跟奶奶住在壹起,壹直都留有過去父母吵架的陰影。於是,他們對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恐懼和仇恨,老師的不理解只能在畫紙上發泄。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大部分是因為老師沒有仔細觀察孩子,了解的也不多,那怎麽能和孩子達成互動關系呢!當然,這樣的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孩子,不能稱之為身心健康。
要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註意個體差異,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進行個別對話,尤其是那些內向、膽小、安靜的孩子。這樣,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壹定會取得壹定的效果。在教育上,我始終堅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與幼兒互動交流,而不是他們的“引導者”。只有在觀察和了解孩子的基礎上,才能對孩子進行引導,從而更好地實現師幼互動。
3.抱著開放的心態,為幼兒提供壹個輕松的學習環境。
所謂豁達,就是老師在對孩子的教育上要豁達,不要自以為是的替孩子著想。而是要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孩子,去欣賞孩子,去嘗試閱讀孩子的書,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有壹天,我在和小朋友學習《落葉》的時候,問“落葉”是什麽樣子的?孩子們喋喋不休:像下雨,像鳥兒飛翔,像糖果,有的孩子說落葉像妖怪來了。我也樂於和孩子們壹起豐富想象力。無論孩子用什麽語言來表達對落葉的感受,我們都應該首先接受它,用平和的心態去研究它,而不是僅僅用傳統的對錯標準來衡量孩子。教師要改變以往兒童高控制、高約束、高服從、高依賴的學習模式,要建立和創造壹個充滿想象和安全感的輕松愉快的環境,讓兒童有按照自己意願進行活動的自由和選擇,這樣可以使兒童產生積極的態度。
4.學會反思自己的工作
由於年齡和閱歷的差異,在我們成人的世界裏,老師和孩子的思想和行為總是有太多的差異。在這種師幼互動的狀態下,老師很容易導致我們對“孩子”的教育隱形。所以我們教師尤其需要放棄自己的權威地位,以教師為中心。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哪些是對的,哪些是不夠好的,哪些是不利於幼兒發展的或者是容易對幼兒造成傷害的。並根據自己反思的結果,采取措施加強或補救。如果教師只滿足於現狀,不學會經常反思,就無法進壹步加深對孩子的了解,改進工作思路和方法。如此壹來,有效和諧的師幼互動就會成為泡影。
當然,師幼互動是壹個很廣的話題,以上只是我自己的理解。師幼互動永遠不會停止,它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學中不斷發展和閃現。教師只有真正關愛孩子,投身學前教育,才能更好地與孩子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