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常州中小企業產學研合作創新機制?
壹、江蘇常州中小企業產學研合作的效果,工業比較發達,中小企業發展比較快。近年來,常州市中小企業產學研合作在市政府的領導下,充分調動中小企業的積極性,註重發揮科研院校和科研機構在產學研合作中的作用。2007年以來,在市政府的組織下,常州中小企業與全國5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對接產學研100余場,引進先進技術3000余項。常州每年舉辦壹次“中國常州先進制造技術展示交易會”。來自國內外60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800多名專家到場,2500多家中小企業參展。與高校、科研機構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350余項,合作協議金額近億元。中小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成效顯著。近年來,常州中小企業註重與高校、科研機構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合作主體意識增強,產學研合作開始走向實質性。常州中小企業壹直遵循市場經濟的思路,大力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加快成果產業化和科研機構商業化,培育了壹批有實力的高科技企業,在智能裝備、機器人、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持續創新能力。據統計,常州中小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進行科技攻關,* *實施國家級、省級科技項目1710項,市級科技項目3107項,* *與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實驗室、R&D中心70余個,其中常州中小企業和中國科學研究院* *個。全市80%以上的中小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625家中小企業建立了“兩站三中心”,其中國家級22家,省級284家。目前,常州中小企業產學研合作已初步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升了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取得了快速發展,基本形成了產學研合作的共贏局面。?
二、常州中小企業“產學研”合作存在哪些不足?
(壹)產學研合作動力不足目前,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重視學術與技術,重視成果與轉化。大多以發表論文和作品、完成科研項目為目的,追求學術價值和職稱評定。科研開發意識不強,市場化動力不足。主動要求與企業合作的積極性不高,“被研發”現象突出。大多數中小企業不願意或願意承擔產學研合作中的部分風險,參與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不高。缺乏有利於自身長遠發展的基礎技術,缺乏產學研合作發展的內在動力。?
(二)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不匹配。目前,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科研成果大多處於基礎研究和實驗室層面。有些成果即使通過鑒定也無法產業化,與企業期望的科研成果快速進入市場並產生經濟效益不匹配。科研成果成熟度不夠也是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主要原因(我國約為10%,遠低於發達國家的50%-80%)。因此,提高科技成果的技術成熟度,使其具備產業基礎,具備壹定的市場競爭力,是產學研合作的前提。?
(三)產學研有資金投入。大多數西方小國都有專門的產學研合作基金。目前我國還沒有支持產學研合作的專項資金,缺乏持續的產學研合作資金來源。現有的項目資金,壹方面是政府投入太少,另壹方面是中小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在R&D費用的劃分和利益分配上目標值相差甚遠,導致高校和科研機構申報此類項目資金的積極性不高。目前,我國產學研資金主要來源於企業和政府,風險投資規模較小。吸收社會風險投資介入的機制尚未形成,科技與金融結合不緊密,加劇了產學研合作資金短缺。?
(四)相關政策法規不完善《關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幹規定》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等相關法律法規和地方政府制定的相應政策是目前我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的主要法律依據。然而,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政策法規主要集中在政策引導和意見上,而對產學研合作起到實質性推動和保障作用的法律法規非常匱乏。比如配套的實施細則、協調監督機制、稅收、信用、知識產權、糾紛解決等都非常不到位。?
(五)中介服務體系不完善。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中介機構的參與有利於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可以吸引勞動力就業,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近年來,我國科技成果中介服務從無到有。雖然發展到壹定程度,但大多數中介服務機構功能單壹,從業人員素質低,科技和管理水平不高,中介機構的數量和質量還很不足。它們的中介、調節、輔助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導致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缺乏溝通,很多成果難以實現轉化。第三,構建常州中小企業“產學研”合作創新機制。目前,常州中小企業尚未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仍停留在較低水平。產學研的組織形式松散,動力不足,難以形成合力。發展的阻力沒有規避機制,極大地影響了“產學研”合作的效果。我借助機帆船的工作原理,建立了“產學研”合作船新的動力學模型,全面體現了中小企業“產學研”的合作創新和協同推進機制,如下圖所示:圖中實線箭頭代表動力,虛線箭頭代表阻力。產學研合作創新與協同推進機制分析如下:
1.驅動力(利益驅動):產學研合作的基本驅動力。沒有興趣,就不需要合作研發。評價產學研合作是否成功,要看雙方最終是否通過產學研合作實現共贏,實現各自的目標和利益。
2.驅動力(技術進步):技術層面推動產學研合作的水平和規模。產學研合作是雙方以科技產業化為長遠目標,以區域創新體系為基礎,以分工為方式的產業創新過程。
3.引導力(市場引導):市場需求決定產學研合作的方向。研發的方向、人才的選拔、政府的支持都是和市場、經濟效益掛鉤的,要把市場和研發有機結合起來。?
4.支撐力(資金支持):政府需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和引導,加大對產學研合作的支持力度。我國產學研合作專項資金項目較少,影響了產學研合作的發展。
5.驅動力(技術差距):產學研三方的技術差距決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強弱。技術差距使產學研合作成為必要和必須,這將促進中小企業“產學研”合作的發展。?
6.助力(環境力):政治、資本、法律、孵化、中介為產學研合作提供助力。政府、金融和法律部門的支持,以及孵化器和中介機構的多元化發展增添了動力。?
7.偏差角度(動態偏差):高校、科研機構提供的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不匹配,存在偏差。能夠提供給企業的技術和產品大多不能滿足企業規模化生產的技術需求,導致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8.損失(流通阻力):中小企業“產學研”合作創造科技成果的認知偏差、泄漏和模仿削弱了合作動力,科技成果模仿嚴重阻礙了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9.逆流(環境阻力):目前產學研與中國的融合還不夠緊密,在政治、資本、法律、孵化、中介等方面還存在壹些制約因素,導致合作短期化、形式化。從圖中可以看出,產學研合作能否揚帆遠航,關鍵在於:強化產學研合作的驅動力、推進力、導向力、支撐力、拉力、助力形成合力,弱化動力偏差、循環阻力、環境阻力。四。研究結論加強產學研合作,“產”是主體,“學”和“研”是基礎,“合作”是關鍵。常州中小企業“產學研”合作的重點是增強動力,形成合力,削弱阻力。如何提高產學研合作效果,通過以上研究,我認為:
1.中小企業應成為R&D投資、技術創新活動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加強產學研的緊密聯系,通過創新合作協調機制,充分整合驅動力、帶動力、導向力、支撐力和拉力,形成合力,推動產學研合作發展。?
2.中小企業"產學研"應依靠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和金融支持,完善法律制度,發揮孵化器作用和中介服務體系建設,依靠外部力量促進產學研合作更快發展。?
3.中小企業要做好產學研對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避免技術偏差、流通阻力和環境阻力,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加快無形資產評估隊伍建設,完善監管體系,清除阻力。
參考資料:[1]寧陵,張玉強。面向企業的產業合作模式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9(8)。[2]魏,,林祥義。基於產學研合作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機制分析[J].學術交流,2010 (66 M .項目管理體知識[m].倫敦:項目管理協會,2000年。[4],馮峰,張,,杜宇能.中國產學研合作的動力機制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2(7)。[5]張振海,陳紅喜。江蘇省產學研合作模式選擇研究[J].江蘇高等教育,2010(4)。[6]FritschM,Lukas R . Who cooperations R & amp;d?[J]。研究政策,20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