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山區特別是貴州山區農業壹直以來的特點是:地小、路窄、山陡,農作物品種分布不合理,大規模的傳統農業生產習慣和粗放的耕作方式,農業科技的匱乏,嚴重制約了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必須加快科技投入和農業科技創新,實現農業的生態化、集約化和市場效率化,真正把“三農”問題落實到農業科技推廣和創新的實踐中去。
關鍵詞:山地農業;農業推廣;創新西部山區特別是貴州山區農業,壹直以來,地小、路窄、嶺多、山陡、作物品種布局不合理、農業科技匱乏的傳統農業生產習慣和粗放耕作方式,嚴重制約了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眾所周知,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是壹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實際上包含了農業科技成果研究、傳遞、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全過程。作為基層農業服務者,要構建好各傳輸系統、驗收系統和組織協調系統的關系,切實抓好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每壹個環節。最後,農民可以直接將技術應用於生產,依靠技術增產增收。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了西部山區農村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路徑。
1加快農業科教體制機制創新
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按照有利於科技與農業有效結合、有利於農業科技創新和新農村建設的原則,加快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機構的體制、機制和管理創新,並合理配置。
把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現有基礎,集中力量進行重大農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農業科研機構要逐步轉變為科技型企業或企業集團的技術開發機構,建立農業推廣隊伍,分別承擔公益性職能和經營性服務,逐步形成國家建立和國家扶持相結合、無償服務和有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基層農業推廣體系。
2 .農業科技人員培訓和農民培訓統壹納入“陽光工程”培訓
加大基層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投入,鼓勵大學生、研究生到基層工作,加強農村技術人員培訓,逐步形成農業技術創新推廣網絡格局,解決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腳手架”問題。同時,加強對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特別是鼓勵他們到各類院校深造,更新知識,以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農業院校、中等農業院校、農業職業學校、遠程教育等資源,逐步建立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和完善的培訓體系,為全面實施各類農民科技培訓項目奠定基礎。
基礎。
3 .加強和重視實驗示範的作用
壹項農業新技術成果進入西部山區農村後,應先進行試驗,再擴大示範推廣,提高技術推廣的主動性,減少盲目性。壹個縣、市、鄉經常組織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可以為農業發展提供技術儲備和技術支撐。示範,其作用:壹方面進壹步驗證技術成果在當地的增產增收效果;另壹方面,給農民做個表率,讓農民看到技術應用的效果後學著做,產生輻射效應。作為農業科技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的西部山區農村,在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初期,應選擇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設壹些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供群眾參觀學習,不斷擴大技術應用的社會影響。
加強農業技術引進,促進現有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優先推進農業技術創新、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加強我國農業技術儲備的前沿技術,優先發展提高主要農產品質量和效益的先進實用技術,優先發展促進結構調整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技術,加大技術引進力度;另壹方面,以農產品商品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工廠化養殖發展為目標,加快農業高新技術和手段的引進,提高我國農業高新技術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強科技儲備和發展潛力。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核心,以搶占市場、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標,對壹些具有產業化前景的項目進行工程化開發。如在種子(種苗)、種畜禽、疫苗和獸藥、農藥、化肥、飼料、農產品產後加工和節水灌溉技術與裝備等領域,發揮龍頭企業、近農產業等企業的作用,建設大型高科技企業或科技含量高的企業集團,使之成為促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品種優化、提質增效的重要載體,進壹步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5 .促進農業發展良性運行的市場化組織,在西部山區農村開展農業技術。
在推廣過程中,認真貫徹“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農業方針十分重要。壹方面,依靠大力推廣糧食增產新技術、新成果,不斷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確保糧食生產穩定持續增長;另壹方面,要認真研究當地的農業資源,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按照壹村壹品、壹鄉壹品的發展思路,不斷優化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積極組織科技力量,研發具有地方特色、市場前景好的名、特、優、新農產品,不斷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在農業生產結構調整過程中,要註重地方特色,防止產業趨同,尋找市場缺口,使發達農產品在地方和省內市場占有壹席之地,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文章來源。成功案例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