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由於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以及對兒童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的不了解,兒童舞蹈教育還存在壹些誤區。
1.片面追求學習舞蹈技巧,強調舞蹈動作技巧,壹味要求孩子進行枯燥的訓練,既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也不能激發孩子對舞蹈的興趣,甚至導致師生關系緊張。
2.老師從壹個成年人的角度看孩子的舞蹈,設計舞蹈動作。活動中忽視了孩子的主動參與,沒有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和主動探索的欲望。而且老師設計的動作如果不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發展可能,很容易傷害到孩子。
3.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缺乏自身的舞蹈知識和能力,甚至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忽視了對孩子舞蹈的培養。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參加舞蹈活動沒用,浪費時間。還不如多學點知識技能。這使得現在的舞蹈教育存在種種誤區。
那麽應該如何定位幼兒舞蹈,使幼兒舞蹈立足於幼兒發展,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註重活動的過程,強調幼兒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幼兒舞蹈教育朝著積極、有序、全面、健康的方向發展呢?我覺得首先要對目標有壹個正確的認識。結合大綱,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勾勒目標:
1,能夠感知舞蹈音樂,理解舞蹈內容,感受舞蹈動作,體驗舞蹈趣味,並嘗試進行創造性的動作表演,舞蹈動作能夠滿足音樂的情感要求和表現手段。
2、喜歡參加舞蹈活動,體現舞蹈活動的快樂,積極探索並用肢體動作表達音樂,並能與他人合作,增強對舞蹈活動的興趣。
3.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肢體動作,掌握簡單道具的使用,用動作和表情與人交流。同時我覺得內容的選擇也是很關鍵的壹環。我們的選材要符合孩子的生活經驗,是孩子喜歡的。
同時,我們也知道,兒童藝術教育也是培養審美能力的啟蒙教育。兒童的審美愉悅包括感受美、發現美和創造性地表現美。所以老師壹定要介紹舞蹈作品,讓孩子感受和理解舞蹈作品。幼兒在表演舞蹈作品時,頭腦中可以有意境和聯想,新舊形象的重新組合可以產生想象力,也就是創造力。當孩子對舞蹈作品有了理解和感受,就不會簡單的照搬,而會有新的想法和表現力。所以我們在教舞蹈的時候,要從對舞蹈作品的感知入手,通過四個階段來完成,即感受舞蹈作品、學習動作、學習變型、即興創作。在這四個階段中,第壹次教學中對舞蹈作品的感覺是學習舞蹈的基礎和關鍵。
先感受壹下舞蹈作品。
1.感受舞蹈作品對孩子發展的意義。
兒童思維發展的特點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具體到抽象。因此,感覺舞蹈作品必須建立在感性認識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更多地依靠直觀、生動、鮮明的形象。而教材中的壹些舞蹈,如《采茶》、《擦窗戶》、《小兔子》,只有曲調,沒有歌詞,只有籠統的標題。孩子不理解動作的意義和動作之間的相互關系,所以孤立無援,提不起興趣,也很難記住動作順序。孩子學習的時候是模仿動作,思維和想象力並不活躍。這樣的舞蹈作品在孩子面前並不是直接可見的物理形象。因此,教師應盡量通過視覺和聽覺的視覺活動,給孩子提供富有想象力的內容,並配以啟發性、生動形象的語言,讓孩子感知並獲得更清晰的形象。這樣,孩子可以逐漸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聯想和想象,去感受作品,提高自己的感受力。
2.在引導孩子感知舞蹈作品時要註意以下幾點:
(1)舞蹈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孩子的觀察敏感性,教師提問要有目的性、系統性、準確性和敏感性。孩子每壹次感受,都需要有要求,而且只能有壹個要求,讓孩子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的緊張狀態。壹開始要問壹般的大問題,逐步問小問題,因為兒童的感性發展規律是先對作品有壹個大致的整體感受,反復欣賞後才能有更進壹步的感受。越欣賞,越覺得微妙、深入、全面。比如排練我們金源分園的節奏性練習《新疆舞》時,在對老師的表演進行第壹次和第二次欣賞後,我們問孩子:“妳看老師做了什麽?”第三次、第四次欣賞後,我又問孩子:“老師做了什麽,他是怎麽做的?”第五、六次欣賞後,我問:“什麽時候變成雙圓?什麽時候能回到原來的位置?怎麽變的?用什麽行動?”
老師的提問也要準確。我參加了壹個舞迷創作活動“花賽”,孩子們最後建議創作壹朵向日葵般的花。我問孩子們:“妳們是怎麽讓開花的?”(從中心開,開壹朵大紅花),壹個孩子的點也為其他孩子指明了方向。這樣,孩子的舞蹈動作也就被明確指出來了。
觀察的敏銳不僅是發現細微差別的條件,也是每個孩子獲得獨特感受的前提。只有這樣,我們的表演才能準確而豐富。
(2)在感受舞蹈的時候,要不斷地關註孩子。註意力是知識的“門戶”。人只有專註穩定,才能有清晰的感知,高效的記憶,活躍的思維。
在大班集體舞的教學中,我經常使用示範表演——收起圖片,聽音樂,讓孩子邊聽邊思考(妳好像看到了什麽?讓孩子面前放個視頻。-大班幾個優秀的舞者(幾個孩子壹起跳,穿1234-卡)的兒童化妝示範表演,讓孩子感受群舞的形態是如何變化的。這樣,新的、不同的刺激不斷出現,逐漸把孩子的情緒引向高潮,提出問題讓孩子觀察,孩子為了獲得進壹步的理解而引起強烈的註意。這種直觀的手段,稍微被孩子理解的,不僅特別容易吸引註意力,還能長期吸引孩子的註意力。
(3)兒童知識準備:在感受壹部舞蹈作品之前,豐富相關的知識和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兒童豐富的與作品相關的生活經驗可以幫助兒童更好地感知作品。
3.引導孩子如何感受舞蹈作品。
我在中班教書的時候上過“擦窗戶”的課。在課前準備中,我利用家庭有效的教育資源,引導家長啟發和帶動孩子學習擦窗戶。這樣,孩子如果自己嘗試過,時間久了就會印象非常深刻,而且因為孩子腦子裏有壹定的表象,所以會很容易表現舞蹈,也會願意表現舞蹈。上學期中班教學活動時,我問孩子們:怎麽擦窗戶?有的孩子說:用右手擦,有的孩子說用雙手擦,有的孩子說繞著轉,有的孩子說要呼吸才能擦幹凈。年幼的孩子,妳壹言我壹語,整個擦窗的方法和過程都相當完整。我會引導孩子聽哪種節奏更適合做和寫。多種感官的結合豐富了活動的趣味性,增強了孩子表達自己的欲望。
比如教節奏《采茶》的時候,《采茶》的舞蹈和音樂都很美,但是孩子對《采茶》壹無所知。在教舞蹈之前,他們設置了壹定的主題網絡活動,讓孩子們了解采茶的形狀、用途、方法以及茶農的勞動情況,從而初步感知采茶的音樂。當然,教學中摘蘋果、擠奶也需要豐富孩子的社會實踐經驗。
比如舞蹈《小兔子》,音樂節奏明快,形象生動,有助於孩子用動作和遊戲來表達,是舞蹈之美,是創意表達之美。所以老師壹定要介紹舞蹈作品,讓孩子感受和理解舞蹈作品。幼兒在表演舞蹈作品時,頭腦中可以有意境和聯想,新舊形象的重新組合可以產生想象力,也就是創造力。當孩子對舞蹈作品有了理解和感受,就不會簡單的照搬,而會有新的想法和表現力。所以我們在教舞蹈的時候,要從對舞蹈作品的感知入手,通過四個階段來完成,即感受舞蹈作品、學習動作、學習變型、即興創作。在這四個階段中,第壹次教學中對舞蹈作品的感覺是學習舞蹈的基礎和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