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在美國進行的壹項調查顯示,雖然有40.6%的人認為“中國有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產”,但也有多達72.5%的美國人不認為“中國有非常吸引人的流行文化”。筆者也曾調查過孔子學院在美國的影響力,發現那些肯定孔子學院的人主要看重的是與中國經濟交流和商業合作的機會,而不是欣賞其中的文化內涵,其中相當壹部分人對中國傳統文化頗有微詞。可見,有文化並不壹定意味著有文化軟實力。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轉化為世界普遍認可和欣賞的文化軟實力,實現從“內生”到“外溢”的轉變,當前中國的文化建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1.從文化到文化軟實力的道路充滿挑戰。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文化,有的興起了,有的衰落了,有的只能自我欣賞,有的卻可以風靡全球。歸根結底還是壹個文化先進還是落後的問題。在壹個文化大眾化的時代,所謂文化的先進性,不是指形而上的、高深的學術理論,而是指它能否適應社會發展,引領時代潮流,最終被大多數人接受甚至認可。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延綿幾千年,其中的優秀成分毋庸置疑。然而,從當代的角度來看,如果中國文化要在全球範圍內再次發光,仍然有許多不可避免的挑戰。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然而,中國傳統文化早在先秦時期就基本定型了。此後雖然增加了新的內容,但也離不開百家尤其是孔孟所設定的基本框架,如“禮治”、“仁政”、“民本”等。近代以來,隨著個體意識的興起和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成熟,民主和自由成為中國社會崇尚的基本價值觀。作為幾千年前形成的文化,中國的傳統思想並不適合它,所以存在壹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問題。從五四以來的實踐來看,我們對傳統文化是全盤否定的,但批判繼承的較少(比如從五四的“推翻孔家店”到文革的“破除資本主義”)。這幾年的國學熱潮只停留在“蓋房子修廟”的階段。顯然,如何在現代化的基礎上恢復傳統文化,還沒有找到有效的路徑。如何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觀相結合的宏大使命還遠未完成。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精英文化,不是大眾文化。在古代社會,上層士人以儒家思想為主體,自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下層民眾對文化大多無知,精神生活多以世俗化的佛道為基礎。直到今天,許多盼望生兒育女的夫婦仍然去拜訪印石,壹些虔誠的老人在遇到困難時會祈求“菩薩保佑”。可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家思想,大多停留在精英層面。所謂“禮遇不能少於庶人”,形象地反映了精英與平民之間的文化隔閡。在知識文化被少數人壟斷的精英時代,儒家文化通過精英掌握了壹個社會的文化主流。但進入現代大眾社會後,壹種文化要想繼續占據主流地位,就必須跳出精英層面,與大眾生活相結合。如果離開或拒絕加入作為文化主體的大眾,就很難避免邊緣化或被淘汰的命運。目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發現顯示出壹定的生命力。但如果要走出國門,在世界範圍內對比,就會發現還遠遠沒有完成普及的過程。甚至在國內,好萊塢大片入侵,麥當勞遍布中國,也說明大眾層面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攻擊和掠奪,傳統文化徹底失傳。精英群體目前還沒有成為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面對權力和利益的巨大誘惑,龐大的官員階層的道德水準與傳統儒家的要求相去甚遠。至於知識分子,在經歷了歷次政治運動之後,早就失去了對儒家思想的整體信仰,很多人不再具備對儒家知識的基本掌握和修養。這樣,在沒有精英載體和大眾載體的情況下,中國的傳統文化僅僅停留在舞臺上(比如京劇)或者被保存在櫥窗裏(比如博物館),遠沒有成為精英生活的壹部分,更談不上大眾生活實踐的壹部分。第二,中國文化軟實力要實現從“內生”到“外溢”。中國文化要征服別人,首先要征服自己,被其他國家的人接受,首先要在國內被廣大人民群眾踐行和接受。很難想象,在國內普遍缺乏社會公德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在國際上“以德服人”;在國內普遍缺乏誠信的情況下,如何讓人們相信我們在國際上“以誠相待”?國內的壹些道德事件成為在國際上損害中國形象、損害中國軟實力的“最佳武器”。前段時間的小悅悅事件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壹個兩歲的小女孩被壹輛汽車反復碾過,十多名路人免遭滅頂之災。這場悲劇不僅在中國被廣泛報道,也引起了外國媒體的關註。結果中國花了很大的精力和投入拍了壹部國家形象宣傳片,但是當小悅悅事件的報道出現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上時,積累的成果就全毀了。這給我們帶來的教訓是,壹個國家的國際形象首先要從內部打造,壹個國家的軟實力首先要從內部積累。再好的國際包裝,如果壹塌糊塗,還是丟人的。只有國內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提高了,才會自然“溢出”,成為輸出文化軟實力的不竭源泉。人們常說,智慧的頂峰是道德,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這不僅是從個人層面,也是從國家和社會層面。不能只把國內的文化軟實力建設理解為多做善事,多讀國學經典。壹個民族、壹個國家要提升文化軟實力,不僅要靠個人的道德修養,還要靠社會和制度的推動和保障,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壹,摒棄“潛規則”文化,讓公平誠信回歸社會。當我們大談與國際接軌,與人坦誠相待的時候,在中國有壹種與此嚴重不相容的“潛規則”文化。所謂潛規則,簡單來說就是壹套,對某些人是壹套,對另壹些人又是壹套。真正起作用的是那套建立在利益交換基礎上的黑幕“規則”。相應的,是關於關系的。在很多外國人看來,關系已經成為中國的壹種文化特征,這當然是壹種非常不好的特征。因為在關系邏輯下,沒有公平,甚至沒有法律道德。唯壹重要的是雙方的親密程度。如果不在國內摒棄這種潛規則文化和關系文化,讓公平誠信回歸社會,中國的國際形象和中國人的國際形象就很難變好。二是從制度層面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以內部和諧現實塑造外部和平形象。現在社會矛盾很多,關鍵是缺乏理性、平和、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所以貧富分化越來越大,官富仇視越來越嚴重,群體性事件也頻頻發生。傳統文化強調以德服人,以禮待人。目前的現實是以實力和權力說服人。壹些政府官員不講民主,甚至不顧程序,強行搞政績工程。當壹些普通民眾失去法律救濟渠道時,逐漸將“小鬧大鬧,不鬧”作為對抗的有效手段。於是,壹些地方充斥著戾氣甚至邪氣,社會和諧和國家形象更無從談起。從國外來看,外國人看到國內拆遷使用強制手段,城管執法時總是打人,很難對中國有好感。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從制度建設和法治建設的角度來規範權力運行和社會運行。我們可以創造條件,通過法律手段,鼓勵或懲罰壹些道德敗壞達到觸犯法律程度的行為。比如嚴查那些制假售假的行為,打擊那些騙保綁架的行為,等等。只有個人、社會和國家共同努力,整個社會的道德文化水平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總之,國家形象和軟實力不是張揚的,而是紮紮實實打造的。國內形象和軟實力上去了,國際形象和軟實力就會變成活水,永遠流淌。第三,非政府組織在對外文化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然,我們不能等到中國的道德文化建設完全完成之後,才開始向國外傳播中國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應該抓住每壹個機會,用有效的方式傳播中國文化優秀的壹面。目前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比如在其他國家舉辦中國文化年,在海外開設孔子學院,派出各種文化交流代表團,推出國家形象宣傳片等。成績就不用說什麽了,但不足之處特別值得我們關註。比如在中西方文化差異很大的情況下,把握外國人的心理,用他們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進行交流,這壹點非常重要。作者認為,非政府組織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在對外傳播文化軟實力時,應該盡量淡化政府的作用。尤其是在面對西方的文化交流時,政府主導的色彩如果過於明顯,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這種現象在海外孔子學院的發展中尤為明顯。如前所述,我們調查了孔子學院在美國的發展情況,發現美國媒體和民眾對孔子學院的“政治化”非常關註。因為孔子學院和國家漢辦在中國的總部是“壹體兩面”,而國家漢辦是中國教育部的下屬機構。因此,壹些西方人特別擔心海外孔子學院被中國政府控制,中國可能通過孔子學院等文化力量影響其他國家的政治。反觀西方的文化傳播,真正深入人心的文化符號、文化現象、文化載體,如好萊塢大片、漢堡、牛仔褲、麥當勞的流行音樂,都不是政府推動形成的,而是西方社會無數個人、企業、非政府組織自發努力的結果,最終俘獲了許多國家的群眾。這時候就要淡化孔子學院的官方色彩,推動其向非政府組織轉變。還要加強和突出非政府組織在其他文化交流載體和方式中的作用。在中國人的習慣思維中,政府的存在意味著重視和更多的資源,因此政府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受到高度重視。適當的政府角色當然是必要的,但大量的非政府組織必須參與,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充當主渠道。這就需要我們突破政府慣於包辦壹切的思維,特別是要給國內的非政府組織,包括壹些民間文化實體以足夠的信任、支持和發展空間,讓他們不斷成長,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成為中國軟實力在國際舞臺上的代言人。
上一篇:大學生課外活動總結(6篇文章合集)下一篇:學校國防教育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