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思想的考察中,我們可以形成中國藝術美學史;我們可以考察藝術的創造者和傳承,形成中國藝術的社會史;
可以考慮自然科學對藝術發展的影響,形成中國的藝術技術史。我們也可以參考文化學的理論,形成對中國藝術史的文化研究。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中國藝術的影響尤為深遠,這與中國藝術的發展密不可分,本文正是基於這壹主題,對中國藝術史中文化學的理論和研究課題進行探討。壹,中國藝術史的文化研究視角
(壹)藝術與文化的關系
說到藝術與文化的關系,可以從文化的含義說起。文化的內涵非常廣泛,古今中外的許多哲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學、人類學的學者都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在西方,根據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kroeber和Kluckhohn的統計,文化的定義多達164種。中國學者對文化也有很多定義。西方學者普遍認為:“文化由顯性和隱性行為模式組成;
這種行為模式是通過符號來實現和傳遞的;文化代表人類群體的顯著成就,包括它們在人造物品中的體現;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傳統(
即歷史上獲得和選擇的思想,尤其是它們帶來的價值;文化系統壹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動的產物,另壹方面又是進壹步活動的決定因素”(傅鏗。文化:人類的鏡子——西方文化理論的指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6438+02。).這個定義指出,文化的本質在於文化的行為模式、符號和傳統觀念。
中國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更加具體、生動、易懂。如陳教授認為:“所謂文化,就是人類為了維持人類的有序生存和持續發展而創造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的有形和無形的成果”(陳。文化研究導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02。).張岱年教授認為:“所謂文化包括哲學、宗教、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社會心理和民俗。中間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社會心理、民俗屬於最底層;哲學和宗教屬於最高層次;科學、技術、文學和藝術屬於中等水平”(張岱年。文化風格淺析[a]。張岱年。文化與哲學[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 81-82)。總結中國學者的觀念,文化是指壹個國家或民族的意識形態,如風土人情、傳統習俗、文學藝術、行為思維方式、價值觀等。它既有物質表象,又有精神內涵:大致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理文化四個方面;文化自然包括文學和藝術。
藝術的意義也是壹個難以準確解釋的問題。西方學術界認為:“藝術壹詞是指與‘自然創造’相對的‘人工技能’,壹般包括各種手工制作的藝術品、文學、戲劇、音樂,甚至包括服裝、栽培、拳術、醫術等技能”(中國大百科全書,藝術卷(總論)[c]。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6544。查閱中國古籍記載,沒有“藝”字的記載,只有相關技藝的描述,如“雕之道”、“六藝”等。20世紀以來,隨著藝術實踐的發展,人們試圖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和理解藝術,並得出不同的結論:壹是著眼於藝術活動的結果,認為藝術是藝術作品;二是他們註重藝術活動的過程,認為藝術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活動、創作活動或對現實的模仿;第三,他們認為藝術是壹種精神層面的文化或文化價值領域。
通過分析上述文化和藝術的內涵,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文化包含藝術,這是藝術產生和發展的土壤;藝術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和表現形式之壹。它具有物質文化和心理文化的雙重屬性,即具體文化、抽象文化和本質文化。
(二)中國藝術史的文化研究思路
因為文化的內容很廣,包羅萬象,研究它的奇妙程度可想而知。把文化作為壹個整體來研究的學科叫文化學,以人類創造的文化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在西方,“文化學”的名稱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上半葉,德國學者列維·皮根在1838年首先提出了這門新學科的名稱。它來源於人類學,經歷了文化人類學(又稱社會人類學、民族學)和文化學的演變。20世紀後,中國學術界引入文化學,並與西方學術界同步開展研究工作。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文化學研究在中國呈現出壹派繁榮景象,迄今為止,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我們可以借鑒文化學的文化形態、流派、特點和體系來研究中國美術史。
1.根據文化形式對比藝術
人類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活動是相當豐富和復雜的,因此人類創造的文化表現出多樣性。目前文化界關於文化形態的理論很多。其中,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兩點: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點;有四點,即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甚至還有六個子系統,即文化分為物質、社會關系、精神、藝術、語言符號、風俗習慣。
將藝術與上述學術概念相比較,還可以有物質藝術、制度藝術、行為藝術和精神藝術,我們對中國藝術史的研究可以按照這個思路進行,可以研究文化學概念的藝術形式。其中,物質藝術,如園林藝術、石窟藝術;制度藝術,如古代禮樂制度下的雅樂;行為藝術,如喪葬藝術、婚禮藝術;精神藝術,如文人藝術、宮廷藝術等。這四種藝術形式中的後三種,相當於今天人們所說的“無形藝術”。我們可以討論文化學概念的新藝術形式。
2.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審視藝術。
20世紀,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愛因斯坦在觀察物理現象時發現,在萬物都在運動的世界裏,任何可靠的推斷和預測都必須以觀察者的相對位置為基礎。受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影響,“唯壹不變的是變化”這壹看似矛盾的論斷成為20世紀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思維方式。為人們觀察世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西方文化學的研究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角度,形成了不同的學術研究流派。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流派有進化學派、傳播學派、歷史學派、社會學派、結構主義學派、功能學派、心理學學派、新進化學派等。(王玉德。文化學[M]。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6.37。).這些學校在文化研究上各有特色,但也有爭議。
文化研究中的進化學派是壹個很有影響的學派。它以文化進化為研究理念,認為文化進化的過程是連續的、累積的、傳播的、漸進的。19世紀下半葉的早期進化論學派,註重研究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現象和民族認同。萊斯利·阿爾文·懷特(Leslie Alvin White)是20世紀新進化學派的代表人物,美國著名人類學家,他非常重視科技對文化的促進作用。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朱利安·斯圖爾特(Julian Steward)提出了“多線進化”的概念。他註重文化與環境關系的研究,提出了“文化變異”和“文化生態”的概念(同上)。文化進化論學派的研究成果對中國美術史研究的啟發意義在於,它提醒我們藝術科技研究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開展藝術形式的變異、藝術生態的保護等研究課題。
傳播學派也是壹個有廣泛影響的文化研究學派。其影響涉及德國、奧地利、英國、美國等國。德國人類學家弗裏德裏希·拉采爾是其代表之壹。他首次提出了“生存空間”的概念,認為地理環境對人類文化影響很大。他在作品中註重對文化源頭的考察,認為民族遷徙促進了文化交流現象。Frobenius隨後將世界上具有相似特征的文化按其地理分布稱之為“文化圈”,並對每個文化圈進行了實地考察(同上)。文化傳播學派的研究理念也值得我們關註,那就是開展藝術的文化地理研究,如今我們已經意識到不同的地理環境可以產生不同的藝術特色。
文化學其他流派的研究成果也會對中國的藝術研究有或多或少的啟發,這裏就不壹壹列舉了。
3.根據文化特征審視藝術
如果從文化特性的角度來看藝術,還是會得到很多啟發。根據文化化學理論,文化體現了自然性與超自然性、個體性與超個體性、普遍性與民族性、階級性與時代性、積累性與變異性的統壹(陳·。文化研究導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5438+02。
文化的自然性體現在人類文化創造以自然為對象,自然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會制約文化創造。作為文化主體,人也有自然屬性。文化的超自然性體現在它不僅是改造外在自然的過程,也是改造自身的過程。文化傳承的方式取決於後天的行為。相對於今天的藝術史研究,自然生態系統對藝術創作制約的研究,人類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自身改造的研究,藝術品種傳承的研究都有待發展。文化研究中體現的辯證思維,如主體與客體、個性與個性,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在文化特性的研究中,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性(地域性)是學術界關註的另壹個重要話題。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文化滿足人類生存、生產、生活的基本需要,具有為社會組織服務的特性。文化的民族性是指文化本身所反映的民族和地域差異。目前,中國藝術門類史更註重對藝術普遍性的研究,如藝術的社會功能、藝術技法、藝術美學等。而對中國藝術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研究相對薄弱。中國是壹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各地區、各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造就了中國藝術的豐富性,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藝術交流促進了中國藝術的發展,加強對中國各民族、各地區藝術特點的研究,有利於把握中國藝術的整體特點。
4.根據文化體系觀察藝術
文化是壹個龐大的知識體系。文化的所有成分按照壹定的順序和規律組合成壹個有機的整體。在發展過程中,文化的各個組成部分相互交流,相互借鑒,使得文化學的研究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繁榮景象。
當前文化與社會關系研究的熱點是社會群體與多元文化主義、文化傳承的社會化、社會形態與文化模式、社會變遷與文化變遷。當今學術界對文化與經濟的研究,試圖從多維視角來探討人類文化社會中存在的經濟生活,如全球化背景下經濟與文化的融合、經濟與文化發展的不平衡等等。文化與科技研究認為,文化與科技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相輔相成的兩個學科。世界上很多事物既有社會文化內容,又有自然科學內容,從而形成了青銅文化、陶瓷文化、茶文化等研究課題。與文化民俗學研究相關的課題包括文化的傳承機制、文化的口頭傳承、文化的本土研究。在文化與語言的關系研究中開展的研究課題主要包括語言與思維、文化中的方言、語言與文化交際。由於文化的主體是創造和傳承文化的人,對文化與生活的研究逐漸被學者們所關註。文化與生活的研究課題主要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的生活現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中國現代新文化建設中的人文精神。
藝術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之壹,它與文化的其他組成部分密切相關。如果按照文化系統研究的理念進行藝術研究,可以在當前學術界開辟更多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和課題,壹個廣闊的學術原野將呈現在我們面前。
第二,中國藝術史的文化研究主題。
在上述中國美術史文化研究思路的基礎上,探討了可以開展的中國美術史研究課題。
(壹)文化學概念下的藝術史料研究
史料研究屬於美術史的微觀研究,是我國美術史研究的基礎工程,必須下大力氣詳細掌握。藝術史料按類型可分為紀實史料、考古史料、影像史料和口述史料。歷史文獻是指保存至今的歷代經典藝術作品,如二十四史中的《樂誌》,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清代淩廷堪的《燕樂考苑》。考古史料是指考古出土的歷史藝術文物,如陶器、青銅器、樂器等。圖像史料是指在各種媒介上雕刻、繪畫的藝術場景、藝術器物、藝術表演和肖像,如巖畫、壁畫、紙畫等。口述史料是藝術實地考察中記錄的當事人、證人、道聽途說提供的材料。在傳統的藝術史範疇中,由於強調對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研究,前三類關於藝術本體的史料被充分挖掘。
按照文化化學的概念研究藝術史料的學術價值在於發展非藝術史料。如前所述,藝術的發展與文化的各個部分相關,文化可以具體說明藝術產生、發展和傳播的原因、動力和條件,如社會法規、民俗、地理環境、科學技術等,過去不被認為是藝術史料,現在都被認為是藝術史料。
其次,文化學理念下的藝術史料研究可以促進口述史料的發展。與中國相比,由於藝術經典(尤其是古代藝術)史料的匱乏,國外藝術史學家對口述史料的研究重視得更早。特別是19年底以來,歐洲學者相繼對亞非拉土著民族的文化藝術進行了考察,並在考察和訪談中提出了口述史料的研究要領(於。音樂學導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266-268。).隨著我國民族民間藝術研究的發展,特別是在當前非物質藝術遺產保護的研究中,口述史料作為第四類藝術史料被學術界廣泛使用。如《山西省民間音樂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壹書的附錄中就有關於太原蓮花落、臨頭秧歌、湘源鼓書、絳州鼓樂、河曲民歌(張建剛、王良等)的詳細口述史料。).此外,在現代美術史研究中,口述史料仍然是學術界重視的史料來源。張振濤的《楊與四位知識分子》壹文,通過大量被調查者的口述史料,追溯了20世紀中國音樂史大師楊先生的藝術生涯和藝術成就(楊與四位知識分子[J].音樂研究,2015,(06): 5。李世濤的文章《口述史視野下的中國當代美學論爭——關於“中國當代美學口述史”課題的專題報告和資料分析》介紹了本課題的研究目的,即運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對中國當代美學論爭的當事人和參與者進行訪談,進而為中國當代美學史研究積累了大量珍貴的史料(李世濤。口述史視角下的中國當代美學論爭[J].壹百個藝術家,20650。
(二)文化學概念下的藝術體裁研究
縱觀藝術史研究的傳統類別,按照藝術創作和表現的物化形式,可以分為音樂藝術、舞蹈藝術、戲劇戲曲藝術、影視藝術、繪畫藝術、雕塑藝術、設計藝術、建築藝術等等。每壹種藝術都根據創作技術分為幾個流派。比如繪畫藝術可以分為中國畫、版畫、油畫等流派,音樂藝術可以分為歌曲、戲曲、民族器樂、管弦樂等流派。這種藝術流派分類概念的好處在於,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藝術的物質屬性。
如果以文化形式論來比較藝術,藝術大致可以分為物質藝術、制度藝術、行為藝術和精神藝術,每種藝術形式又可以分為若幹藝術流派。關於物質藝術的流派,當前藝術門類史上各藝術門類劃分的藝術流派,壹般都屬於這壹類,而且大多是看得見、聽得見的。
古書中有很多關於制度藝術的記載,比如禮樂制度、樂書制度規則下的音樂活動。唐·督郵《通典》卷147《齊樂》記載了歷代宮廷雅樂的相關記載。例如,梁武帝說:“祖先儒家用祠堂建立宮殿。據《周官》:‘奏黃忠,唱魯大,舞雲門拜神仙;奏李泰,鳴鐘,舞仙池,祭祀大地;打洋人,唱呂霄,舞大,先娛樂;彈而不射,鳴而鳴鈴,舞而大武,以賞先人…………”([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現代學者對制度藝術的研究成果有康瑞君的《宋代宮廷音樂制度研究》(康瑞君。宋代宮廷音樂制度研究[m]..
行為藝術的流派很多,比如喪葬藝術、婚禮藝術、禮儀藝術等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李從民俗文化的角度解讀漢畫樂舞藝術(李。從民俗文化視角解讀漢畫樂舞藝術[J]。黃忠,2009,(04)。),作者根據文化化學的概念對河南南陽漢畫像石墓的樂舞圖像進行了詳細的民俗考察,認為漢代人把祭祀樂舞作為實現天人對話的壹種方式,而墓中的畫像,孫雲、王九曬《場域視野下的鼓樂文化解讀》(孫雲、王九曬。場域視角下的鼓樂文化解讀[J]。《中國音樂學》,2008,(02))用文化地理學的方法研究鼓音樂的社會功能。鼓樂是中國古代的壹種禮樂,它的長期傳承依賴於禮樂行為的社會習俗。本文所謂的場,是指地理自然空間與社會空間關系的多維組合,不同的場會形成不同的音樂文化模式。精神藝術的體裁非常豐富,有圖騰崇拜藝術、文人藝術、宮廷藝術、宗教藝術等等。其代表性研究成果可引為彭的《中國古代文人音樂文化心理結構考察》(彭。中國古代文人音樂文化心理結構考察[J].音樂研究,2009,(04))。本文從古代文人對雅樂和通俗音樂的態度出發,探究古代文人音樂文化的心理模式。作者以充分的歷史文獻論證了古代文人音樂思維方式中崇尚禮樂與追隨通俗音樂的矛盾。在情感方式上存在道德與情欲的矛盾;在行為方式上,良好的古代導向與積極的“入世”存在矛盾;在人格追求上,道德二元性與崇尚自由超脫是矛盾的。本文簡明扼要地勾勒出古代文人音樂文化心理的四維結構模型,對我們深入理解文人藝術思想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用文化形態學理論劃分藝術流派並從事研究,將打破藝術門類的藩籬,促進藝術整體的研究,使我們在更深層次上重新認識藝術的成因、功能和特征。
(三)文化學概念下的多元藝術研究
文化多元主義認為文化的發生是多元的。因為人類生活在不同的地理和生態環境中,會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會導致人類群體之間的風俗習慣和心理特征的不同。所以,某個民族或群體創造了、保存了、傳承了某種文化,所有的文化都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或群體性。它們都是人類創造的文化遺產,具有相同的文化價值。近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強調了多元文化研究的重要性。遵循多元文化保護的理念,藝術史研究應貫徹多元文化藝術研究的學術理念。
用文化生態學的理論來分析中國藝術的發展,歷史上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態環境會產生風格各異、各具特色的藝術品種。這裏先從不同地域文化影響下的不同藝術風格說起。眾所周知,先秦時期的齊魯文化是壹種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受其影響,齊魯藝術也具有相應的特點。我們只從曲式上分析,它的旋律和調式是以古音階(雅音階)為基礎的。秦晉文化也是壹個有特色的文化範疇,受其影響,秦晉的藝術特色也非常鮮明。我們只分析音樂風格,它的旋律和音階都是基於新音階(純音樂音階)的。在南方楚文化的影響下,楚藝術的特點同樣突出。我們只分析曲式,其曲調在古籍中稱為“楚聲”。我們也可以從上述三地出土的青銅器中分辨出藝術風格的異同。時至今日,這三地的藝術風格仍與先秦時期的本土藝術壹脈相承。這壹藝術現象告訴我們,在中國藝術史的研究中,有必要進行多元化的藝術研究。
我們來觀察壹下中國美術史上不同文化產生的不同種類的藝術品。在中國藝術史上,有受封建貴族文化影響的宮廷藝術,如宮廷繪畫、宮廷歌舞;在儒道文化影響下形成的文人藝術,如文人音樂、文人繪畫;受宗教文化影響的宗教藝術,如佛教藝術、佛教音樂;受市民文化影響的世俗藝術,如歌劇和說唱;受民間文化影響的民間藝術,如年畫和民歌。所有這些藝術都有自己的文化價值,都應該在藝術史中有相應的位置。中國是壹個多民族國家。在歷史的進程中,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藝術,使中國藝術呈現出壯麗的景觀。中國多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多元藝術豐富了中國藝術史。
中國美術史體現了多元藝術觀念的研究成果,如楊先生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壹書,將民歌、說唱、民間歌舞音樂放在重要位置(楊。中國古代音樂史草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750。).薄松年教授主編的《中國美術史圖集》(薄松年。中國藝術史圖集[c]。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精選所有日常工藝美術和社會流行藝術產品。目前,這樣的研究成果並不多見,中國美術史多元藝術研究的課題有待進壹步發展。
文化學概念下的藝術現象研究
藝術史學是壹門科學,其重要任務是認識過去與現實的有機聯系,闡明人類社會發展中藝術現象的本質和規律,深刻理解現實生活中的藝術,進而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創造性地開展藝術活動。藝術史與藝術史科學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後者的研究要能發現藝術現象,並在此基礎上提煉出藝術發展的規律理論。藝術現象的研究屬於宏觀歷史研究。如果對藝術史中的藝術現象及其發展規律不夠重視和研究,就會影響我國藝術史研究的科學性。
文化學理論可能成為我們觀察藝術現象、總結藝術發展規律的有力工具。我們可以沿著文化考察的線索去探索藝術現象及其發展規律,這將是中國美術史文化學研究的專長。與藝術現象研究相關的成果,如斯的《中國古代秦僧現象的文化闡釋》(斯。中國古代秦僧現象的文化闡釋[J].中國音樂學,2010,(04))對中國古代唐宋以來社會上盛行的禪悅風格,僧侶的“文人化”及其藝術修養做了詳細的考察。古琴音樂的目的在於悟道,追求意境和意蘊。何文章《從雅與宗教的關系管窺音樂文化的傳播》(何。從雅俗與宗教的關系管窺音樂文化的傳播[J]。中國音樂學,2009,(01)。)借鑒文化地理學理論,從優雅、
中國美術史研究中也有關於藝術整體發展規律的研究成果的精彩範例。我國著名音樂學家黃翔鵬在《中國音樂史研究》中提出了音樂形式在歷史上的發展和傳承規律。這個規律是這樣表述的:中國音樂從先秦到20世紀的發展過程中,由於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曲式出現了三次斷層。第壹次發生在戰國秦漢之間,第二次發生在晚唐五代之間,第三次發生在晚清至20世紀之間。在之前的斷層中失去生態環境的音樂品種會失傳,但其傳統基因促成了新藝術品種的誕生。看其本質,失傳的音樂品種隨著風格的變化獲得了新生,使中國傳統音樂走向了更高的發展階段(黃翔鵬。傳統是壹條河。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117。).
上述音樂形式的發展和傳承規律,是黃翔鵬借鑒文化學理論對中國音樂史進行宏觀研究的結果。在藝術史研究中加強對藝術發展規律的探索,是新世紀中國藝術史研究的壹項重大任務。
第三,結論
以上,我們討論了文化研究在中國研究歷史資料、藝術流派、多元藝術、藝術現象和藝術發展規律的可行性和發展前景。當然,我們也可以按照文化學的理念,開展藝術觀念、藝術傳承、藝術心理、藝術生態等更多課題的研究。如果說現在的藝術史研究範疇可以讓我們認識歷代的藝術,那麽藝術史的文化研究可以讓我們認識歷代的藝術。中國美術史的文化研究價值在於它開拓了中國美術史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有利於加強美術史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的有機聯系,深化藝術理論的探索,促進美術史理論的科學化進程。願中國美術史研究在繼承、借鑒、創新的道路上突飛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