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采取適當的教育策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
剛才我們提到,幼兒科學教育最重要的目標之壹就是激發孩子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有了明確的目標,在實踐中應該采取什麽策略來實現這個目標?
(1)選擇不同的方法吸引孩子,激發孩子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1,通過實驗操作激發興趣。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激發孩子的操作興趣,所以在科學活動中給孩子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對激發孩子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是非常有益的。比如中班的科學活動,比如魔法泡泡,活動前老師問孩子們“妳們知道哪些材料能吹出泡泡嗎?”然後,給孩子提供許多他們認為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如吸管、鐵絲網、小鐵環、筆筒等。)讓孩子嘗試,在操作中尋找答案。利用實驗,巧妙地設置懸念,讓孩子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在反復實驗的過程中,孩子的好奇心不斷被激發和滿足,使孩子的學習始終處於積極快樂的活動狀態。
2.通過玩遊戲激發興趣。
遊戲是最受孩子歡迎的活動,是孩子自然而然主動開展的活動。在科學活動中巧妙地將理性的科學知識與遊戲相結合,可以有效激發孩子參與活動的熱情。比如在有趣的影子,有趣的光點,認識磁鐵等活動中,老師可以用遊戲的方法(比如踩影子,我教影子做操,互相追逐,小貓釣魚等。)激發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在遊戲中,孩子們發現影子是我們的好朋友,它隨著我們動作的變化而變化。我也知道壹天中影子什麽時候最長(短);磁鐵可以吸引鐵制品等等。這是日常教育活動中常見且常用的策略。
3.通過提問情境法激發興趣。
學習始於思考,思考源於懷疑。孩子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只有有了問題,才能啟發孩子探索,激發孩子尋求答案的欲望。教師在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活動中,只有提出優質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才能引導幼兒循序漸進地進行科學探索。例如,在大班的科學活動“頂紙板”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圓柱形積木和鉛筆中,哪種材料可以頂紙板?”(小朋友猜測驗證,發現兩種材料都可以。)“妳能用鉛筆尖把紙板擡起來嗎?”“為什麽它站不起來?”“哪裏可以推筆尖擡起紙板?”在教師提問的引導下,幼兒感受到探究活動的挑戰,從而使幼兒自己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興趣,更加積極地探索和嘗試,在內心尋求答案。
4.用老師的興趣激發興趣。
情感是產生興趣的“催化劑”。有效的學習是情感學習。沒有熱情,就不可能有對真理的執著探索。孩子有模仿性好,容易暗示的特點。老師喜歡的往往就是孩子喜歡的,老師的壹言壹行直接影響著孩子。因此,教師要用對科學活動的熱愛感染孩子,用好奇的表情、生動的語言、有趣的形式引導孩子參與科學活動。對大人來說往往不足為奇,孩子會覺得極其新奇。所以要盡量滿足和順應他們的心理,理解他們,多和他們壹起玩,壹起看,壹起探索,讓孩子從老師的表情和動作中學會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方法。比如新學期開始,孩子們很興奮,敲東敲西。剛開始聽起來還不錯,後來大家壹起敲,就很刺耳了。我總是暗示他們會停下來,但無濟於事。我無奈的捂住耳朵,皺著眉頭,壹副很痛苦的樣子。這時,有孩子發現了我的出現,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趕緊停止了敲門。慢慢恢復沈默後,我抓住這個機會讓孩子回顧壹下剛才的感受。相比之下,孩子們明白好聽的聲音能讓人感覺更好;嘈雜嘈雜的聲音讓人很不舒服,尤其是噪音。平時我們所有人都要註意盡量不要制造噪音,以免影響他人,起到了壹定的教育作用。同樣的勺子,我意外的發現,它們居然能照出人來,凹凸面反射出來的影像完全不壹樣,很有意思。於是,我用壹種非常驚訝和神秘的語氣對孩子們說:“哇,我的勺子居然是壹面魔鏡!”然後,我說,“哦,太醜了。”...“在我的感染下,孩子們也舉起勺子拍照。很快,他們發現勺子的凹面倒映著自己,凸面倒映著正面有點畸形的人。他們還發現細長的圖形可以反映在手柄上。真的很有趣!這樣,我們在自嘲的同時,初步掌握了凹凸成像的區別,為下壹步感知凹面鏡和凸面鏡的特點和作用做了鋪墊。根據這個隨機活動,我們的科研組設計了科學活動“勺子上的哈哈鏡”,並對其進行了觀察和討論,形成了壹套比較完整的材料,納入了我們的園本課程。
5.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興趣。
多媒體課件可以呈現文字、圖片、視頻和聲音,也可以根據需要播放壹段剪輯或圖片。在創設問題情境、演示教輔材料(文字和圖片)、插入模擬動畫(視頻)等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比如大班科學活動《動物的保護色》,就是我們課題組從安全教育的角度出發,根據“動物”的主題和幼兒的實際,生成的壹個知識性很強但可操作性不強的活動。老師播放壹段視頻:壹只變色龍被放在桌子上,放著神秘動感的音樂,壹雙手把紅、綠、紫、黑的墨鏡壹個個放在它面前。當它爬過這些障礙物時,它的體色立即變成相應的紅色、綠色、紫色和黑色...這個視頻把變色龍變色的過程具體、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孩子。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變色龍隨環境變化快速改變體色的特殊能力,激發孩子進壹步探索動物保護色的欲望。老師會再次演示相關課件。在生動的畫面中,孩子們知道了蝴蝶、竹節蟲、北極熊等動物在與自己體色相近的環境中,會利用保護色來保護自己,而有些動物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體色,隱藏自己,以更好地保護自己。比如變色龍、變色龍等動物。此外,有些動物利用自己色彩鮮艷的外表來恐嚇敵人,達到驅趕和警告的效果,從而保護自己。動物這樣使用保護色,人類是怎麽做到的?通過課件,展示了部隊野外作戰訓練的場景。不用老師多講,孩子們已經直觀地了解了士兵是如何利用保護色偽裝自己和武器工具的。現實生活中,夏天穿白色或其他淺色衣服更涼快;環衛工人、交警的衣服、工地醒目的障礙物起到警示作用,都是人們使用保護色的好例子。當然也有小朋友提到了晚上穿黑色的蒙面大盜。在肯定他說法的同時,我們馬上教育他們不要用保護色做壞事...由於多媒體課件的特殊魅力,孩子們對這項活動非常感興趣。當然,除了以上方法,還有壹些方法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比如講故事等。,老師也可以總結歸納。
(2)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積極探索的有效策略。
在大多數科學活動中,兒童的操作活動受到重視。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很忙,很投入,很樂意去操作材料。但仔細觀察,我們很容易發現這樣壹個現象:操作只是流於表面形式,老師在孩子操作前並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或任務,所以孩子的操作似乎沒有目的性,有的孩子玩著玩著就把操作當成了嬉鬧。在科學活動中,應該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只是陪他們玩玩?所以在操作之前,老師壹定要讓孩子帶著問題去操作,效果肯定不壹樣。比如在“有趣的聲音”活動中,老師提了壹個問題:“如果把玻璃珠、積木、回形針、鵝卵石分別放進壹個茶葉罐裏,聲音會是什麽樣的?快來試試!”帶著問題的孩子目的性和興趣更強,他們很快就能識別出各種聲音。因此,問題就像壹根針壹步步地拉動操作和探索的“線”,讓孩子的探索活動更有成效。
在科學教學活動中,提問可以說是成功教學的基礎。同樣的情況提出不同的問題,孩子主動探索的深度和廣度是完全不同的。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積極探究的技術之壹,可以激發幼兒專註於探究活動和內在心理活動,真正實現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教師在科學活動中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提問:
1,鼓勵提問
鼓勵性的問題應該針對所有人而不是個人。老師要盡量讓更多的孩子參與答題,或者在壹個孩子回答後,讓其他孩子發表不同的意見或分享某個觀點。比如“妳還在哪裏找到了凸面鏡?”(車的後視鏡在小區拐角處有壹個凸面鏡)“妳知道山上的樹被砍倒後是怎麽運到木材加工廠的嗎?”“還有誰有不同的想法?”如鼓勵提問,擴大提問的參與性,逐步培養所有孩子回答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2.發散性問題
這種問題沒有確定的答案,可以培養孩子的獨創性、靈活性和精確性,也有利於訓練孩子的解題能力。比如在“有趣的聲音”活動中,老師問:“當妳聽到玻璃珠掉到地板上的聲音時,妳有什麽感覺?妳聽到什麽聲音?”在“認識空氣”活動中提問:“妳知道哪裏有空氣嗎?”這是壹個發散性的問題,很開放,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是可以廣泛收集孩子的想法,這個問題可以鼓勵孩子積極思考,有主動探索的欲望。
3.分層提問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只有領先於發展的教學才是好的教學,否則就會充當發展的尾巴。”孩子的見識、閱歷、水平是有差異的。為了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每壹個孩子,我們在教學中設計的問題要體現層次性。比如在“有趣的聲音”的活動中,老師問了這樣壹個問題:“這些材料放在茶葉罐裏聽起來是壹樣的嗎?”“聽起來怎麽樣?”“妳聽到過什麽聲音?”在這種層次性問題的引導下,兒童積極思考和表達,在操作中回顧自己的發現,梳理經驗,建構科學概念。再比如“請看看老師帶了什麽?妳們都認識嗎?”“這些東西有什麽共同點?”“上面的數字代表什麽?”“這些數字是做什麽的?”問題的設計分層次深入,從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幫助孩子壹步步思考、探索、發現,逐步加深層次,豐富知識,建構概念。它使孩子在原有基礎上提高體驗,體現了發展性原則。
4.矛盾的問題
在探索和發現的過程中,孩子往往不會去關註那些矛盾的事件。這時,教師需要提出矛盾的問題來吸引他們的註意力,從而進行更深入的探索。比如在“玩冰”的小實驗中,兩個孩子都認為倒熱水會很快融化,但在實際操作中,兩個孩子用了同樣的方法但冰融化的時間不同。老師及時抓住了孩子們之間的認知矛盾,提出了問題:“妳們都用了倒熱水的方法。為什麽花了很長時間?”這個問題造成了兒童認識中已知與未知的矛盾,從而激發了兒童進壹步探索的欲望。在反復比較河流的嘗試中,孩子們發現同樣的熱水,冰倒得越多,融化得越快,所以用的時間就越短!再比如:在“水在哪裏”的活動中,孩子們對水果是不是水產品榨出來的產生了懷疑和爭論。老師及時抓住矛盾:“誰對誰錯?”是水果裏擠出來的水嗎?妳去裝些水來對比壹下。“這樣的引導有利於調動孩子進壹步探索的積極性,讓孩子的主動探索更加深入。通過比較和討論,孩子們發現水是透明的、無色無味的,而果汁是有色的、有味道的。在科學活動中,經常會出現矛盾和沖突(可能是幼兒之間的認知矛盾,也可能是幼兒自身原有認知與新認知的矛盾),需要教師及時捕捉,利用矛盾提問及時引導,有助於幼兒主動建構科學概念。
5.開放式問題
開放式提問是在壹定的問題情境中啟發兒童從多維度尋找問題解決方案的有效方式,從而促進兒童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和發展。這些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所以它給孩子提供了創造性的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思維空間。開放式問題,有多種形式,如“如果……,那麽……”;“妳覺得應該怎麽做?”“妳對這個問題有什麽看法?”等壹下。
比如在玩沙子的活動中,老師給孩子們看了壹個沙盆,裏面混有鵝卵石。
花生和綠豆,老師問:這些東西怎麽分?
文汶說:“用手挑出鵝卵石、花生和綠豆,放在三個碗裏。”
老師問:我們還能做什麽?
亮亮說:首先,用篩子篩最細的沙子,然後揀起其余的。
老師又問:還有哪些方法和他們不壹樣?
東東說:我們三個人配合,壹個人挑鵝卵石,壹個人挑花生壹個人挑綠豆,剩下的都是沙子。
紅紅說:摘的方法不錯,但是綠豆太小,摘不動,會慢。我們用兩個篩子,壹個用沙網篩沙子,再用大壹點的篩綠豆,這樣比較好。
老師:哪種方法最方便快捷?有的說冬冬的方法快,有的說紅的方法快,孩子們熱烈討論。最後老師說妳們分組實驗,用妳們認為最快最方便的方法去嘗試!
當教師向孩子提出開放性問題時,會激發孩子產生創新性問題,從而促進孩子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教師也可以從孩子的回答和問題中了解孩子目前的知識和經驗水平。
6.積極有效的提問
“問”,顧名思義,就是刨根問底,問為什麽,問在哪裏。老師的“提問”往往是為了理解孩子的“妳為什麽這麽想?”“為什麽這麽說?”“妳為什麽要這麽做?”換句話說,就是老師想通過提問來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采取的手段。
比如在“神奇水柱”科學活動中,老師給孩子提供了兩個不同厚度、相同水位、相同孔洞高度的瓶子,分別標為瓶子1和瓶子5。
老師問:“妳認為哪個瓶子噴出的水更遠?”
孩子回答:“我覺得1太遠了!”
孩子回答:“我覺得5號噴很遠!”"
這時老師及時發問:“妳覺得1為什麽噴得遠!”“妳覺得5號為什麽噴得遠!”
孩子回答:“因為1號瓶子比較厚,我覺得會噴得遠。”
孩子回答:“因為小洞的高度壹樣,5號瓶比較薄,所以我覺得它噴得遠!”"
通過老師的提問,把壹個孩子的邏輯思維呈現給大家,不僅讓老師了解了孩子的思維過程,還提供了壹個“傾聽和理解別人的想法”、“發現別人的問題”、“同伴互相提問”等師生互動環境。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有助於教師在解題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導,引發更廣闊的探究思路。
總之,教師在向孩子提問時要遵循壹個總的原則,即盡量避免向孩子提出方向明確或傾向鮮明的問題,如小班科學活動“供水搬家”“我們用勺子搬家好嗎?”(小朋友回答:好。)屬於這類問題。因為幼兒往往會揣摩老師的回答意圖,長此以往,幼兒會形成依賴老師暗示的不良思維習慣。遇到問題,他們不會積極思考,而是猜測“老師要我怎麽回答”“怎麽回答老師會喜歡”;另外,老師盡量不要問孩子只有兩個備選答案的問題,比如“對”和“好”,這些問題制約了孩子的思維。長此以往,孩子原本活躍、發散的思維必然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化局面。
(三)運用多種方法、途徑和手段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
1,給每壹個孩子提供真正的探索機會。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兒童必須通過自己的活動來發現和認識客觀世界,不斷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認知模型”。在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為兒童創造壹個尊重和支持的環境,以確保每個兒童都有充分的機會與材料互動。跟隨:“孩子在前面,老師在後面;先嘗試,後指導;活動在前,討論在後;“先操作,後結論”的原則,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觀察、動腦、動手。老師不急著講方法和答案,讓孩子自己去探索材料,自己去發現。在孩子充分活躍,獨立思考後,老師會給他們歸納總結。
比如“神奇的電”主題,小朋友在探索“如何讓電動玩具動起來”。壹個小朋友給壹個“小貓釣魚”玩具裝電池的時候,我發現兩個5號電池有壹個裝反了,但是我沒有出聲阻止。果然,開關打開後,“魚”沒有轉。她馬上意識到不對勁,翻來覆去不知道該怎麽辦。我鼓勵她向其他孩子尋求幫助。孩子們問她:“妳裝電池了嗎?”“電池安裝正確嗎?”得到肯定回答後,有小朋友猜測“電池肯定沒電了”“把我的借給妳”。當壹個孩子熱情地想給她換電池時,他打開電池蓋,馬上發現“哦,妳的電池倒了”和“讓我看看,真的是倒了!我會假裝……”。當“魚”轉過身來快樂地演奏音樂時,孩子們立刻歡呼起來。幼兒在活動中通過感知發現問題,分析面臨的問題,充分利用已有經驗進行猜測和假設,然後手工驗證,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得出結論,並與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他們最難忘的人生經歷。如果老師提前介入,孩子就失去了這個寶貴的機會。
給每個孩子壹個充分探索的機會很重要,但是老師及時的引導可以提高孩子的體驗。比如在“認識磁鐵”的活動中,我首先給孩子們提供了磁鐵、釘子、別針、棍子、紙、布等作品。這些物品有的可以磁化,有的不能。孩子通過操作直觀地感知到磁鐵可以吸附鐵制品的特性。在孩子感知到磁鐵的基本性質後,我還提供條形磁鐵、馬蹄形磁鐵、碎磁鐵和消磁舊磁鐵,讓孩子知道磁鐵有兩極,磁鐵會碎。並問孩子壹個問題:破磁鐵有磁極嗎?怎麽知道舊磁鐵的磁力是不是變小了?然後,告訴孩子如何正確放置磁鐵,如何保護磁鐵不消磁。用來加深孩子對磁鐵的理解。
2.給孩子提供充足的探究時間,培養孩子的探究能力。
在實踐中,我們往往受到舊的教育意識的影響,受到教學計劃和生活常規的限制,殘酷地遏制了孩子的探索欲望。沒有時間的保證,孩子自然失去了在實踐中建立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的機會,更不可能培養孩子執著的探究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壹定要註意:充足的探究時間可以提高孩子的探究能力,培養孩子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等科學素養。
比如在“和面”活動的探究環節,老師和學生* * *在收集所需材料後,將嘗試和面的過程放入區域活動中,給孩子們提供了充分的探索時間和反復嘗試的機會。在自己的和面經歷中,孩子們經歷了壹次又壹次的失敗,但最後都成功了。孩子通過長時間的反復操作獲得了揉面的經驗,知道揉面時水和面粉的比例壹定要合適。這種體驗不是大人給孩子的,而是孩子自己充分探索出來的結論。孩子是探究過程中掌握主動權的人。通過真正的實踐探索,他們發現並獲得了有益的經驗和科學觀念。因此,在組織科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有保證探究時間的意識。
3.鼓勵孩子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探究過程。
在科學活動中,壹定要註意讓孩子運用多種感官去探索周圍的世界,獲取信息,發現問題,尋找答案。教師為幼兒提供合適的、可操作的材料,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讓幼兒自己去觸摸材料,用眼睛仔細觀察,用鼻子嗅聞,用耳朵傾聽感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些都調動了幼兒的感官參與活動,讓幼兒自然而然地獲得了有益的體驗。
4.積極引導和鼓勵幼兒參與小組討論,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綱要中指出“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用各種方式表達和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成果”都是對我們幼兒科學教育的更高要求。在大班的“打包比賽”和“小活頁夾”活動中,幼兒很難獨自操作,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操作中鼓勵幼兒合作探究,組織幼兒分組交流和表達,既能讓幼兒對自己的探究活動進行回顧和反思,又能及時與教師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新發現,產生思維碰撞;享受發現的喜悅,成功運營帶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合作學習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科學素質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積極的作用。
5、引導幼兒學會記錄,充分發揮記錄表格在探究活動中的作用。
隨著幼兒園科學教育改革的深入,近年來教師的實踐探索更加活躍,開展探究式科學活動成為教師關註的焦點。在兒童的探究過程中,記錄的使用對於教師來說是壹個比較新的、比較困惑的問題。我園科研組也對記錄的問題進行了討論。下面我就從幼兒記錄表格的設計和使用以及幼兒科學活動記錄中需要特別註意的問題來談談我們科研組的壹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