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壹類社會問題,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事關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是壹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本文闡明了“三農”問題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性,簡述了國內對“三農”問題的四種定義,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角研究了“三農”問題的特點,探討了“三農”問題的成因,簡要分析了“三農”問題的現狀,探討了解決“三農”問題的對策和途徑,提出了運用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
農業是立國之本,民以食為天。“三農”,即農業、農民、農村的問題,是中國不得不面對的世紀性問題,而農民問題是其核心問題“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李昌平)”是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的真實寫照。三農問題不解決,占全國人口70%的農民就難以全面實現小康,和諧社會也就無從構建。因此,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的穩定進步,中華民族的復興,都離不開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的背景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壹直是擺在中國人面前的壹個嚴峻問題。無論是農民的就業、收入增長、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還是土地流轉、結構調整、農產品國際貿易,還是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鄉鎮企業發展、農村城鎮化現代化推進、稅費改革等。,它已經嚴重阻礙了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特別是與改革。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農民收入增長逐漸放緩,勞動力轉移矛盾加劇,農村社會發展滯後,導致城鄉之間出現壹系列經濟政治問題,使三農問題更加復雜。"1
首先,城鄉收入差距在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焦點。如果算上城鎮居民享受的住房、醫療、教育、交通、公共服務,城鄉居民的真實收入差距約為6:1。2
其次,以工養農、以工補農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善。長期以來,為了保證工業化,從農業中吸收最大量的低價農產品和農業剩余,國家建立了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以及由此衍生的住房、糧食供應、醫療、教育、就業等制度。目前,雖然農產品的“剪刀差”作用在逐漸減弱,但“土地剪刀差”、“金融剪刀差”、“勞動力剪刀差”相繼出現,使得農村、農民、農業不斷為城市、市民、產業的發展和福利輸血。
此外,農村發展壹直落後於城市。農民作為我國人口最多的社會階層,在社會發展中沒有享有與其他階層平等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權益,農村沒有與城市同步發展,農村文化、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現代文明遠遠落後於城市。與城市相比,中國農村在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面享有發展機會和政府福利,處於嚴重的邊緣化狀態。
這些在工業化過程中形成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使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農民與市民之間的對立和異化越來越明顯,維系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經濟基礎發生了根本動搖,維系城鄉差別的社會環境發生了根本改變。農業是壹個弱質產業,其發展需要壹個有利於增長的環境和壹個穩定和安全的支持系統。因此,研究“三農”問題意義重大。
基本概念的定義
目前,國內理論界對“三農”問題有四種定義。
1,“壹農”論。有學者認為,“三農”這個說法本身就值得商榷。把農民、農業、農村放在壹個層面上,就是把農民對象化。“三農”問題實際上是“壹農”問題,農村和農業兩個問題是偽問題,或者說是農民自己的問題。因此,系統分析中國“三農”問題的成因,真正的或根本的問題是農民問題。
2.“三農”理論。大多數觀點認為,“三農”問題是農業問題、農村問題和農民問題。三者各有側重,必須綜合考慮。農業問題主要是指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當前,農村問題主要表現在戶籍制度改革上,農民問題主要包括“提高素質”和“減輕負擔”。
3、“四農”說。學者們認為農民工問題應該加入到“三農”問題中來。胡鞍鋼說:“近十年來,我國‘三農’問題日益突出:1994年,約有4000萬農民外出務工,如今這壹數字已達65438+3億,從而使‘三農’問題演變為‘三農’問題。雖然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遷徙活動,但相對於中國8億農村人口和5億農村勞動力來說,這個遷徙過程只是壹個開始,還將持續到2030年甚至更久。四
4.“很多農民”說。有學者認為,不應該孤立地看待“三農”問題,而應該“看農業、農村、農民”,把農民和市民、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放在同壹個層面上研究。這意味著當前的城鎮化、* *繁榮、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等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都是“三農”問題研究中的應有之義。
“三農”問題的成因
中國三農問題形成的原因非常復雜。中國實行的二元發展戰略是“三農”問題的政治根源;二元社會結構是“三農”問題的社會根源;二元財稅體制是“三農”問題的經濟根源;農村的壹系列制度缺陷是“三農”問題的制度根源;城鄉政策差異是“三農”問題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縣鄉結構的擴張進壹步加劇了“三農”問題。“三農”問題的總根源是中國的城鄉二元體制。
葉向松認為,中國貧窮、農村落後、農業衰落的政治根源是建國後長期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通過剝奪農業實現國家工業化。
我國社會的二元結構把城市和農村分割成兩個封閉的社會系統,實行城鄉分割、城鄉分割。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指導下,中國的城市化嚴重滯後於工業化,這避免了城市病,卻導致了更嚴重的農村病,即所謂的三農問題。因此,二元社會結構是“三農”問題的社會根源。
我國實行城鄉分割的二元財稅體制,農民既有顯性負擔,也有隱性負擔。此外,農民還要繳納農業稅以外的各種費用,農民的稅費遠高於城鎮居民。二元財稅體制是三農問題的經濟根源。
在我國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的指導下,農村實行了壹系列歧視性制度,造成了農村的制度缺陷。不合理的制度和制度缺陷是“三農”問題的制度性因素。
在政策制定上,城鄉政策存在實質性差異,農村在財政、金融、就業、文教、醫療衛生等方面實行壹系列歧視性政策。這些政策加速了城鄉差距的擴大,是三農問題日益嚴重的政策性因素。
縣鄉機構的膨脹,政府工作人員和編外人員的增多,行政經費的劇增,縣鄉稅源的匱乏,為了維持行政機構的運轉,各種亂集資、亂攤派、亂收費屢禁不止,進壹步加劇了農民的貧困。
三農問題的特點
對“三農”問題的研究大多從經濟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出發,很少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分析“三農”問題。深刻認識復雜的“三農”問題,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壹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七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個性的矛盾統壹。“三農”問題的普遍性包括兩個方面:壹是指它是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普遍現象,而不是個別國家所特有的問題。其次,它是指“三農”問題作為壹種社會問題受到社會關註的國家。“三農”問題不僅存在於局部地區,而且幾乎是全國和各地區的普遍現象。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對性和絕對性,是相對性和絕對性的矛盾統壹。三農問題的相對性,是指在現代化進程中,與城市建設水平、工商業發展水平和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相比,農業相對落後,農村相對貧困,農民相對貧困。換句話說,城鄉發展差距,工農業增長速度,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都是不合理的。
總的來說,農業、農村、農民的絕對問題是現代化成果沒有惠及農村的結果;三農相對問題是壹個國家工農和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反映,反映了社會資源在城鄉和社會群體(公民和農民)之間分配的不公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逐步減少,農民實際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絕對三農問題趨於緩解;然而,總的趨勢是城鄉發展差距越來越大,而“三農”問題卻越來越嚴重。七
只有把握了“三農”問題的這些哲學特征,我們才能用歷史的、相互聯系的、運動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和研究“三農”問題,從而把我們對“三農”問題的認識提高到壹個新的水平。
三農問題的現狀
中國“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民收入低、增收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農民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王漢峰和齊磊說,當前中國農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農民增收困難。目前我國農民增收還沒有有效的途徑。改革開放後,農民雖然可以通過進城務工提高收入水平,但由於受教育程度低,普遍缺乏專業技能,收入增長有限。還有教育問題,社會保障問題,農民權益保護問題,等等,都是當前農民面臨的迫切問題。
盡管過去幾十年中國政府在農業方面采取了許多措施,但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下,依靠人力和畜力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難以打破,勞動力過剩往往排斥先進農業機械的使用和推廣,導致廣大農村無法實現機械化、規模化和產業化,先進科學技術無法指導農業生產,導致農業生產率低下,農產品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然而,中國的農業生產仍然面臨許多問題。
中國的農村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村各方面相對於城市的落後。實行家庭承包土地制度以來,我國農民的積極性確實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農村也富起來了,但城鄉差距依然明顯。長期以來,農村財政支出不足,農村基本沒有社會保障制度。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產品支出基本靠農民自己籌集,農村教育、醫療、科技發展投入不足。雖然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農村的投入,農村面貌有了很大改善,但離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民風淳樸、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標準還很遠,解決農村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政府行為與三農問題
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理念,通過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深化農村改革、加大農業支持和保護措施、創建惠農制度來研究和解決三農問題,是民間義不容辭的責任。1
政府行為在三農問題的產生和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政府如何作為已經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我們應該準確定位政府在三農問題中的角色,找到政府行為的方向。
政府幹預的必要性:壹方面,農業的比較效益壹直較低,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交織,農民分散經營的傳統經營模式使得生產力水平低下,需要政府幹預;另壹方面,由於不完全市場、市場局限性和市場負效應等市場失靈的存在,需要政府的幹預。
政府失靈:主要表現在行政指導和壟斷的命令上;雙軌制正在加劇;土地產權不清;財務制度不規範;公共服務不到位;金融體系的缺失。
“三農”問題與政府行為取向: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保護和基礎性制度建設負有首要責任。政府主要負責農民素質的提高、職業設計、就業問題、公民權利的維護和保障。不同層次的政府是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在解決三農問題上應該承擔不同的責任。
解決“三農”問題的政府舉措: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政府指導“三農”問題的思路發生了根本變化,“三農”問題成為壹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逐步啟動公共財政政策,走統籌城鄉發展的道路。
“三農”問題的解決之道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世界性的,我們要以平常心看待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它在我國具有普遍性,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我國各地區面臨的壹項艱巨任務。七
王鍇說9可以用科學發展觀來解決“三農”問題:
1,堅持以人為本,為農民提高自身素質和生活水平創造條件。首先,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教育和文化的投入。其次,要加大發展農村經濟、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力度,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解決三農問題的意義。
2.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消除二元經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用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需要關註農村發展。
3、堅持統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農村全面發展打好基礎。發展農村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事業。包括農民就業、農民社會保障等。這不僅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還需要城鎮的帶動,農村經濟實力的發展。改變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現實,把經濟落後、農民貧困的農村變成現代化的新農村。
4.堅持可持續發展,使農村資源、環境和人口協調發展。第壹,控制農村人口數量,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第二,合理利用資源,促進經濟增長。第三,保護環境,造福子孫後代。
楊鄂說,10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對三農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勞動者素質。它可以促進農村經濟、農村文化的發展和農村的和平與穩定。
農業人口過多導致產能過剩,商業化需求不足。人均資源太少限制收入增長,人口基數太大造成財政壓力。因此,關鍵是減少農民數量,加快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促使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以帶動農產品需求,促進結構調整,從增加非農就業和農村人均資源兩個方面增加農民收入。
(1)解決農民問題的意義:壹是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二是解決了農民就業。第三,可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2)對解決農村問題的意義:壹是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第二,可以促進農村文化的發展。第三,它可以促進農村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3)對解決農業問題的意義:壹是可以促進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第二,可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第三,可以為農業發展積累資本。
在此基礎上,李增強、張艷10提出加大信息投入,推進農村信息化進程。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解決農民問題、農村問題和農業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僅僅做到這壹點是不夠的。
在“三農”問題中,農民問題尤為重要。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重視農民。實現農民致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標準。保護農民的利益是政府的責任。11三農問題的解決是民生問題,在高速發展的今天不容忽視。三農問題的解決任重道遠,很大程度上還是要靠政府。抓住了認識債和情都欠的總開關,有意識地將財政投入向農村傾斜,大力開始從城市向農村、從工業向農業反哺,初步彌補了城市發展相對於農村的原罪,6000000000農民問題不是農民問題,而是社會經濟結構轉型的產物,不是農民造成的。因此,僅靠農民自己的努力是不可能解決的,必須依靠國家的手段。壹個負責任的政府必須著眼於全面解決三農問題,其中提供農村公共產品是政府的首要責任。
參考
1李本軍。“三農”問題與政府行為——山東東營統籌城鄉視角下政府行為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的重要作用。中國農業科學院。論文。
2曾,統籌城鄉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當代思想,2004,(4):4-9
3溫鐵軍中國的問題基本上是農民的問題。農業、農村和中國網,2004-05-10。
4孫自法,胡鞍鋼。中國有“四農”問題,農民工問題是核心。中國新聞網,2005-03-02。
5吳理財。“三農”三解讀。決策,2005年(1)
6葉翔松。中國三農問題成因的系統分析。《廣東社會科學》2008年第6期
7王傑。關於三農問題的哲學思考。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第11卷第44期)。
8王漢峰,齊磊。我國“三農”問題的成因、現狀及出路。現代農業科學。第115卷,第11號,2008年。
9王鍇。科學發展觀視角下的“三農”問題。山東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0第27卷第6期。
10李增強,張艷。延安教育學院學報。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三農問題分析。延安教育學院學報,19卷,第3期,2005年9月。
11李玉國。三農問題的核心--農民問題。山東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第6號(110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