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

如何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

在科學高度發達和迅速普及的今天,中小學科學教育出現任何問題,都會對壹個國家的經濟振興和國力增強產生潛在的不利影響。1.隨著中小學課程改革的發展,科學教育中的深層次問題逐漸暴露出來。表面上看,部分問題源於部分教師的科學知識不夠紮實,隱藏的根源是小學科學教師的科學素養不容樂觀,教師的科學知識相當匱乏,沒有正確把握科學方法和“科學的本質”。比如三年級的壹堂科學探究課,孩子們沒有對第三次實驗與前兩次不同的結果提出質疑或好奇,而是不假思索地填寫了前兩次實驗相同的結果。這說明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並沒有讓他們認識到求真是科學的靈魂,沒有把握住什麽是科學。二、關於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教育的總體目標是提高人的科學素養,或者說是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人。課程結構不合理,教育工作者科普觀念淡薄,造成了我國中小學生科學素養低下。近年來,隨著我國科學課程改革的發展,科學教育中的深層次問題和困難逐漸暴露出來。從國際經驗來看,當前的科學教育也空前重視科學性的教學,無論是通識教育還是教師教育都是如此。因此,培養小學師生的科學素養是小學科學教育的重中之重。【理論基礎】1。影響小學科學教師科學素養的主要因素是對科學教育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教師教育現狀。對科學教育發展規律認識不足。從科學學科的理論基礎出發,我們可以把現代科學教育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發展階段之間的關系不是簡單的平行關系。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是壹個逐漸演變的過程。前壹階段是後壹階段的基礎,很難跨越。所以,我們在引進先進教材的時候,要清醒地認識到,它是近壹個世紀發展的結果。教師教育培訓中忽視科研經驗。中國的教師教育體系剛剛開始轉型,還遠未完成。在中等教育層面,傳統師範大學培養的理科教師往往沒有親自進行科研的經驗。科學前沿學科缺乏教材。我國目前的情況是,科學技術向現代化進軍的時間還不長,還沒有人在材料科學、微觀生命科學、社會科學等學術研究領域認真編寫小學生用的教材。誰能編壹本好教材?誰能上這麽好的課?這些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更註重結果。很多研究證明,文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很大,它的轉化比技術引進要困難得多。有些老師習慣於公布“標準答案”,讓孩子去比賽,孩子也習慣於向老師要標準答案,註重自己的分數,註重老師的表揚,這些都與我們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密切相關,比如註重結果,忽視過程。此外,在學術上,我們傾向於西方許多學術流派中更接近我們傳統思維模式的東西。第二,學生科學素養的構成要素是:科學知識和技能;科學方法和能力;科學的觀念、精神和態度;科學的行為和習慣。加強對兒童的科學啟蒙教育,直接關系到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小學科學作為兒童科學啟蒙的基礎學科,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者的科學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反饋機制、外部教學環境以及學生參與課內外科技活動等都會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產生壹定的影響。【研究過程和方法】1。關於教師素養從我們已經進行的科學教師培訓的經驗來看,提高科學教師的科學素養可以分為兩個步驟: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從長遠來看,加快教師教育體制改革是根本。要鼓勵和推動師範院校轉型,同時加快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參與教師教育。在不久的將來,應訓練教師在經典科學哲學的基礎上理解科學的本質,並將哲學原理納入實際的課堂教學案例中。前者是內容,後者是形式,二者缺壹不可。下壹節科學課的現實充分說明了訓練的重要性。比如,壹位老師給她三年級的學生出了壹個科學探究任務:給五種不同品牌的紙巾(都是白色的)的白度排序。孩子們用普通放大鏡看了桌子上五種不同品牌的衛生紙後,經過壹番爭論,很快就有了排序結果。並且很快得到了相同的重復觀察結果。特別發人深省的是,當孩子們隨機改變五種衛生紙的位置再觀察壹次時,面對與前兩次觀察完全不同的結果,他們不會質疑或好奇,而是繼續揣摩老師的意圖,組長會不假思索地填寫與前兩次實驗相同的結果。組長代表全組向全班匯報時,基本不知道結果不同的問題。聽了這壹課真是發人深省!孩子們通過這節課學到了什麽?我了解到科學探究是填表,科學觀察是異想天開,科學探究的目的是比其他群體更快地得出結論,得到表揚,等等。這壹切都與老師的活動設計有關。老師不要用放大鏡觀察色差。另外,老師要鼓勵孩子說實話,讓孩子認識到“用放大鏡是觀察不出色差的”,要在表格上如實填寫兩種完全不同的觀察結果。求真是科學的靈魂,但有些老師並沒有真正理解。總結壹下,我們教師的科學素養培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註重科學訓練。理解科學的本質是理解科學的核心,也是科學教育改革成功的關鍵。對於普通大眾來說,知道科學知識可能就夠了,但是對於教師來說,如果不了解科學的本質,不了解科學與其他學科的區別,不能夠區分科學哲學各流派的確切含義以及對科學教育的貢獻、局限性甚至危害,特別是對中國這樣壹個有著傳統文化的國家來說,是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學課的。這樣的老師不僅不能真正把科學知識的學習放到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去,也不能把科學史和科學與社會、科學與人文的關系中去,還可能把偽科學引入課堂。2.基礎科學教育的目標應該建立在經典科學認識論的基礎上。那些否認科學知識客觀真理的後現代科學觀,至少不適合基礎教育階段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能力,可能滋生非理性、不嚴謹甚至反科學的態度。3.處理好以學生為中心和科學理性的關系。這裏應該避免兩個極端。壹種是忽視學生學習特點的傳統做法,比如單純追求答案的正確性和限制完成時間,甚至過分使用競賽方式;另壹種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忽視方法和規則的科學意識。科學探究不同於其他探究。壹方面強調“自主性”,另壹方面也強調標準化的方法。科學的累積性、邏輯性和經驗性特點決定了科學學習比其他學科更需要理性思維。總之,迫切需要培養以科學性為中心的教師,這關系到課程改革的現實問題。同時,在教師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要註意科學課程的相關問題,加強師範生科研過程的訓練和科學哲學的討論。只有正確掌握了什麽是科學,才能運用我們的科學知識;只有掌握了科學與其他知識的區別,才能教好科學課;只有掌握了科學精神,教學才能得心應手、靈活主動。綜合以上因素,我們的科學教師近年來參加了國家、自治區、市、區的培訓,內容涵蓋科學、思想品德、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等諸多方面。我們也鼓勵科學老師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比賽,走出去學習別人的先進方法和經驗。同時,開展每周教研小組活動;留學申報制度;教育文摘系統;教學爭鳴和優質課展示活動。二、關於學生素養,加強對孩子的科學啟蒙教育,直接關系到我們民族素質的提高。為了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標,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科學教育觀念,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必須以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為基礎。教師是教育教學的領導者。壹個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會決定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采用什麽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果壹個老師認為科學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只是獲取知識的“副產品”。他很少從學生實際出發,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歷壹個“科學的過程”,所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成了壹句空話。教育者自身的科學教育觀念得到了強化,從而能夠傳授科學知識,讓學生體驗“科學”的過程,向學生傳授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的探索精神。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備強烈的科學教育觀念,才能有意識地探索知識中蘊含的思想,或者讓學生學習的科學知識不斷升華。基於此,按照“學-練-學”的思路,以分散自學、集體討論、外出培訓、專家指導、聽課觀摩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第二,建立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模式。小學科學作為對兒童進行科學啟蒙的基礎學科,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學教學中,由於其自身的特點(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是壹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對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創新精神、學習和運用科學的能力、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如何在理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談談自己的探索和實踐。(壹)、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自然觀教育。在小學科學教科書中,有“自然是由物質構成的”、“自然界的物質是運動的”等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自然觀,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自然觀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絕佳教材。在教學實踐中,我積極探索教材,分低、中、高三個層次開展這方面的教育。在低年級,通過課本提供的各種具體的自然事物和現象,如花草樹木、魚類、昆蟲、鳥獸、水和空氣、天氣中的雨雪、太陽的升起和落下等。,有機滲透科學自然觀,讓學生感性認識自然及其各種自然事物和現象,激發學生學習科學、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中年級的教學中,強調“自然界的物質是運動變化的”的科學自然觀。在這個過程中,不能簡單地把“運動”和“變化”的概念強加給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學習具體的自然知識,感受自然世界,同時了解和關註自然的變化,豐富感性認識,積累感性經驗,促進科學自然觀的逐步形成。高三時,將向學生傳授“自然界的物質是相互聯系的”、“物質的運動和變化是有規律的”的科學自然觀。在科學教科書中,不僅有探索自然物質相互關系的內容,如綠葉制造養分與水和陽光的關系,還有種子萌發與空氣和溫度的關系。還有探索自然界物質運動規律的內容,比如熱傳導、月相變化、生物進化等等。通過這些內容的教學和科學自然觀的有機滲透,學生可以初步掌握自然變化的壹些規律,並自然地闡明事物之間的密切關系,明白人類可以不斷深化對自然的認識,遵循自然規律開發和保護自然環境。這樣,在小學階段,學生不僅通過學習和研究科學知識和科學自然觀教育,熟悉了許多具體的自然事物和現象,而且還潛移默化地受到了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自然觀的熏陶,初步了解了科學自然觀的壹些基本觀點,學會了用正確的觀點對待多姿多彩的自然和身邊豐富多彩的自然事物和現象,為學生科學素質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壹定的基本科學方法。練習是壹種用手和腦的操作活動。物理學家楊振寧曾經指出,“不應該說努力學習是好學生。應該說,好學生就是動手能力強,有創新精神。”科學課獨特的學科特點為學生的動手實踐創造了有利條件。因為,大部分的自然觀點及其發展變化規律,都是學生在實驗操作的實踐中發現和認識的。因此,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造壹切有利條件,善於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學生充分動眼、手、腦、口,仔細觀察研究對象,包括實物、標本、模型及相關實驗,按照壹定的要求進行實驗和操作,使學生更直接、更清楚地掌握壹定的科學研究方法,為學生今後進壹步學習和操作。1.從具體的認知活動出發,訓練學生觀察、思考、實驗。比如在觀察方面,訓練學生觀察各種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包括明確觀察目的,抓住觀察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按順序、多角度觀察,邊觀察邊思考,邊觀察邊討論,邊觀察邊記錄等等。在思維方面,訓練學生比較、分類、總結、歸納、綜合基本思維方法;培養學生具有“先想後說”、“先想後做”等良好的思維習慣。在實驗方面,培養學生認識和使用壹些簡單的共同設計實驗的方法,會做壹些基本的分組實驗,包括訓練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探索性實驗和確定性實驗,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2.從基本認知過程出發,教給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基本方法。以學生的“學”為重點組織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做”努力訓練學生科學的理解程序。比如面對壹個具體的認識對象,用什麽方法去認識它;如果用實驗的方法,如何設計實驗,如何在實驗中找到有用的事實材料;面對大量的事實材料,如何進行整理,如何找出事實材料之間的關系和規律,等等。科學方法是從事學科探究活動必須采用的壹些方法。學生壹旦掌握了這些方法,就學會了“真刀真槍搞科學”的真本事,從而在自然探索科學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科學知識,發展科學能力,提高科學素質。(3)創造條件,激發學生參與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學生學習科學,不僅僅是為了獲取信息和接受知識,更重要的是運用壹定的科學方法去探索科學,探索自然的奧秘,使他們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壹些具體問題。1,激發探索欲望。學生年齡小,好動好奇,形象思維占優勢,容易被客觀事物或其他自然現象的新奇感直接或間接吸引。這就要求教師了解和研究學生,蹲下來看,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和學科教學特點,靈活處理教學內容和組織教學活動,註重形象性和實踐性的有機統壹,精心設計和組織壹些有趣的實踐活動,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熱情和興趣。例如,在講授“蠟燭熄滅”這壹課時,要求學生劃火柴點燃蠟燭,然後要求他們“設法熄滅蠟燭”和“盡可能緩慢地熄滅蠟燭”。我們做什麽呢還有別的辦法嗎?哪種方法最好?就這樣,探索性的問題壹次又壹次地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2.營造探究的氛圍。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在課堂上,民主的學習氛圍和和諧的人際環境為學生開展和深化探究活動提供了心理保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活動的實際需要,靈活地轉換角色,創設適合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勇於探索,讓學生以最好的情緒參與研究活動。教師也願意花時間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上,讓學生認真“看壹看”、“想壹想”、“說壹說”、動手“做壹做”,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開發學生的情感潛能、思維潛能和操作潛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火花。3.註入探究的活力。在科學教學中,有許多探究活動。教師要善於引導和鼓勵學生在探究中思考、發現、創造,這無疑為學生的深入探究註入了活力。比如學生在探索中迸發出的創新火花要及時肯定;同時也要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保護學生的上進心和探索精神。此外,允許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失敗。因為探究是壹種探索性的活動,不壹定走別人走過的路,往往有壹定的風險。對此,教師首先要肯定他們的探究精神,然後和學生壹起找出失敗的原因,再鼓勵學生嘗試新的探索。(四)課外拓展,拓寬學生實踐和創新的途徑。科學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而小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探索是無窮的。在學生理解了壹定的科學概念,掌握了壹定的科研方法後,教師要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壹些實際問題,進行壹些新的或更深層次的探索。這是從學習知識到靈活運用知識的深化過程,是知識有效遷移的過程,是思維和能力的重要體現。因此,科學課外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拓寬了學生實踐和創新的途徑,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科學素質的形成和內容。1.課外活動拓寬了學生的科學知識。如引導學生閱讀科普書籍,利用黑板報、手抄報、校園廣播傳播科學知識和信息,利用興趣小組陣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知識和技能。這些課外活動有效地開闊了學生的科學視野,使他們感受到了科技的無窮魅力和科技進步對人類文明和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2.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機會。課後,學生接觸更廣泛的自然事物和現象,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計劃從事各種科學探究活動。比如在家裏搭建壹個小小的生物角,或者觀察螞蟻的移動,或者測量太陽的高度,或者制作壹個“太陽能熱水器”,或者設計壹個小發明。有時候,根據老師的安排,我們可以在課後進行長時間的觀察和實驗,做好相關記錄,對記錄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探索其中的壹些規律。學生在各種課外實踐活動中動手動腦,理論聯系實際,使他們的科學素質得到了更廣泛意義上的培養和發展。總之,小學科學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主陣地。為了在科學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探索、實踐和創新,需要不斷進行教育探索,不斷潛移默化地在學生頭腦中播下科學和創新的種子。三、教學反饋機制改革評價是教育系統中的壹種基本反饋機制,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教師的教學激情,監控教學計劃的有效實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傳統的常識教學評價模式以筆試為主,內容僅限於知識更新和考證。它註重知識的積累,忽視能力的提高。這樣的評價只能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對科學素養的提高毫無幫助。因此,我們認為評價不僅要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要考察學生的探究能力;評價不僅需要多種考試方式,而且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在構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評價體系時,應以診斷和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註重對不同年級學生學習的評價。我們構建了綜合評價體系,即學生成績由基礎知識、實驗操作、開放考試三部分組成。具體操作方法是:1,每學年組織壹次綜合測試。2.編寫專題小報,考察學生收集、組織和總結知識的能力;3.課後實踐,檢驗其選材、設計實驗、動手能力、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等科學素養;4.撰寫科研論文,測試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調查研究、綜合分析知識的能力。第四,營造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外部環境,在教學樓、實驗室等公共場所張貼科學家、發明家的畫像和名言警句,供學生瞻仰;在科技活動室掛壹套科普掛圖。掛圖的內容涵蓋了當今科技發展的方方面面。他們在傳遞科學知識的同時,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和科學與美的震撼力。學生自然參與其中,使他們學習科學、熱愛科學、運用科學的興趣和創造意識得到了很好的培養。第五,開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課外科技活動1。組織“科技活動興趣小組”,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開展專題教育。2.介紹發明的原理和方法,小制作的制作技巧,小論文的寫作方法。請我們在這方面有特長的老師給同學們直觀的講解和演示。3.布置“創意與生產”作業。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各種機會,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獨立思考,動手動腦。4、組織學生開展科技知識競賽、小發明、小制作、小論文競賽。舉辦科普周等活動。5.聘請有經驗的專家做科技輔導報告;組織學生參觀第二課堂和小發明、小創作、小論文展覽。這些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結論與結果]結論:教師的科學素養和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壹個統壹體,二者相互影響。教師的科學素養直接影響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教師的科學素養。結果:經過幾年的探索和方法的不斷改進,教師的科學教育理念、教學模式等綜合素質有了很大提高,教學反饋機制日臻完善。雖然地處農村,但學生在科學知識和技能方面;科學方法和能力;科學的觀念、精神和態度;科學行為和習慣的綜合素質與城市學生相差無幾。【問題】由於我校前身是農村學校,到目前為止在硬條件方面還不能完全滿足師生需求,制約了師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我們意識到,教師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肯定不是壹蹴而就的,僅僅掌握科學課的教育是不可能完全達到目的的。因此,今後要加強與其他學科的合作,尋找有利於培養師生科學素養的各學科的結合點和滲透點。
  • 上一篇:好女人的九大特質是什麽?
  • 下一篇:孔子周遊列國,為什麽不來山西?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