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負有才的劉先凱作了第壹副對聯:“東有飛鳥,西有飛鳥,但鳳凰難涉處處”。倫許文隨口對質“南林北跳,山中百獸俯首”。劉先凱又吟誦了兩句:“廣東花開,湖廣劉先凱”。這幅對聯巧妙地嵌入了自己的名字,暗示他會考上高中。誰知倫許文的回答更妙,“湖廣劉凱未勝,兩廣法華先來”,把第壹個秀才搶了回來。
到了正式科考的時候,兩人平分秋色,連皇帝(明孝宗)都不確定誰能當狀元,只能以“明月”為題寫了壹首詩。劉先凱最早寫道,“讀九州十國賦,吟成詩,遍天下;月中丹桂連根拔起,不許任何人折半枝。”詩的最後兩句用了“月亮得了桂冠”的典故,意思是他是狀元。趙世德壹見,馬上請求皇帝把頭獎給劉賢凱。相反,朱大叔則是老成持重,以至於論文敘述後可以分為高低兩個層次。倫許文真是語出驚人,“專心上天臺,瞥見嫦娥植桂;“遇到廣寒宮,我沒關,就把月亮帶回來了。”他既然把整個“明月”都帶回來了,自然不會錯過劉先凱詩裏的“丹桂”。他的詩壹出,立刻讓劉石黯然失色。所以今年的冠軍歸於倫·許文的名下。
這個故事非常精彩,但遺憾的是,除了弘治十二年確實是明朝狀元的倫許文之外,幾乎所有的都是歷史上沒有根據的。所謂“劉先凱”在史籍中已無蹤跡,與倫爭奪“狀元”的人,實為浙江寧波人馮。更不用說,故事中的朱這位大叔,他的名字根本不符合明朝皇室姓氏的規矩(以“金木水火土”為方,如明孝宗的名字是“”,取“木”字),絕對是虛構的人物。
事實上,倫·許文是這所高中的壹名傳奇人物。
弘治十二年的科舉,絕對屬於“地獄模式”。明代將考分為“南北卷”,經學者合並的江西、浙江、南直隸(今江蘇、上海、安徽)壹帶,都和廣東壹樣算作“南卷”。可想而知,進士入學競爭之激烈,更別說狀元了!其中南直隸考生眾多,水平較高,所以南直隸(“謝園”)省考第壹名壹直是新科狀元的有力競爭者,更不用說今年隨倫參加考試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蘇州才子。
周星馳扮演唐伯虎。
唐伯虎人才失敗的人生悲劇也是從這次科學研究開始的。放蕩不羈的唐伯虎,原本自信地揚言自己是這門學科最優秀的學者,卻卷入了壹場至今爭論不休的學科作弊事件,最終淪落為希望老死的落魄學者。倫·許文的情況與他正好相反。在考試中,倫壹舉奪得頭獎(“會元”),同時獲得了下壹次“宮考”的頭獎資格。
事實上,明孝宗對倫在《科舉》中的文章並不十分滿意。因此,馮最初被定為該學科的狀元。可惜他是瘸子,形象和體態都不如高大帥氣的倫許文。因此,皇帝再次選舉倫許文為狀元。不過馮的對策確實寫得不錯,連明孝宗都覺得拿第壹名有點不好意思,就指定為第二名(第二名),還特意把第壹名的袍子給他“寵溺”了壹番,說明他其實是有第壹名的資格的。
但這不就是為什麽可以說倫許文的冠軍是完全靠運氣得來的嗎?這並不完全正確。因為“殿試”是皇帝親自選出來的,受其主觀因素幹擾很大,狀元往往不能代表文章的最高水平。比如後世的乾隆皇帝在乾隆二十六年選了陜西人王傑當狀元,因為清朝江浙壹帶狀元太多了。因為歷代皇帝都把狀元視為本朝的重中之重,壹定要帶好運氣——某種程度上,新科狀元成了皇帝眼中的“吉祥物”。倫許文長得帥,這是皇帝選拔狀元的潛規則中的壹個優勢。當時人們並不覺得可惜,也沒有抱怨他利用了自己的外貌。更不用說,倫在全國舉人用文章說話能力的“考試”中獲得第壹名——而連通過進士資格的前三百名都沒考上!這壹科的主考官李東陽是當時文壇的領軍人物,後人沒有必要懷疑他的文學眼光。
就這樣,32歲的倫在弘治十二年的科舉考場上壹鳴驚人,稱“殿試考中第壹”。如果他早點在廣東“鄉試”中取得第壹名,就成就了壹個“連中三元”的故事。盡管只是中了兩元,倫還是在廣東科舉史上創下了壹項豐功偉績——他是繼南宋張中狀元、明代廣東第壹狀元之後的又壹位廣東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