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上街”往事

“上街”往事

地處興化市東南角,和東臺市接壤的不少鄉村,歷史上解放之前都屬東臺縣。這裏融合了興化,東臺兩市很多傳統。“上街”說法就是其中廣為流傳的壹種。

我們村莊離東臺市中心相距十六公裏。過去水路發達的時候,沿蚌蜒河兩岸以及支流河港兩邊的人家,基本都去東臺城裏買東西。鄉裏村民都習慣稱去東臺城叫“上街”,可能是根深蒂固的鄉情和歷史緣由,畢竟是以前東臺的歸屬地,影響廣泛。家裏大事壹般都會“上街”采辦。

那時去東臺有輪船,往來興化和東臺之間。村後的輪船碼頭,想“上街”,想上興化,就得在輪船停靠位置等候,說得好聽,輪船碼頭,沒有壹塊磚砌築,沒有壹片瓦擋雨,就壹個高高的河圩灘深水區,輪船可以停靠,壹條條白路阡陌縱橫,曾記憶了幾代人無數的蹤跡。但上了輪船,壹個紙質的船票,上面寫著蒲塘-興化,蒲塘壹東臺。汽笛長鳴,催促著出行的人們,在那交通不發達的年代,輪船渡口發揮了最大作用。緊挨著的渡口碼頭也曾繁榮鼎盛,迎來送往了大江南北的客人。很多消息,日用品,食品,菜肴,都是從“上街”,上興化帶回來的。後來形勢發展,興化東南部基本每個鄉鎮都有到東臺的固定幫船,而輪船也就逐漸淡出了了歷史舞臺,無論是輪船,幫船都為繁榮城鄉經濟作出了最大貢獻,功不可沒。

記得那時坐輪船“上街”,早上7-8點上船,大概9點半左右到達東臺輪船碼頭,人們就各自忙開了,因為時間緊湊,下午3點半左右必須返回,輪船不等人。大人們壹般都是家裏有事,去“上街”買菜,我們那裏叫“打廚房”,按照“廚師”開的菜單,照單買齊,其實我們那裏的“廚師”平時都是農民,沒經過什麽培訓,就是“骨裏巧”,能燒的壹手好菜,三五個人打下手,壹餐二三十桌對他們來說不非吹灰之力。食材新鮮,講究,做出的菜肴都令人驚嘆。要是有外地人作客,幾乎沒人不翹大拇指,比起現在的飯店家宴那簡直壹個天上壹個地下。現在生活條件發展,基本都去了飯店。傳統的人家,還是堅持“上街”或者就近的鄉鎮菜場買菜,請“廚師”在家烹飪宴請。

有壹年冬季,臨近春節,我跟著父親坐幫船“上街”。壹早就守候在碼頭上,等候幫船的到來。寒風呼嘯聲中,幫船過來了,身著皮衣服的幫船老板娘,毛巾裹的只剩下兩只眼睛,口裏吐著霧氣說:“小心點,當心船上滑,”防風的皮衣感覺效果不大,還是看見她不時的顫抖著。拿著竹篙的手,凍的好像不能伸展壹樣,催促著我們趕緊下船艙。

轟隆隆地掛漿機船,劈風斬浪的航行在蚌蜒河中。河水嘩啦啦的卷起壹層層浪,跟隨著船體,咆哮著河岸,河岸保持著沈默,任憑浪花洗涮著前行。兩岸光禿禿的樹枝,褪去了渾身的碧綠,昂立著不屈的身軀,面對著嚴寒,輕輕搖曳著身姿。沈悶的船艙裏不時傳來壹些說笑聲,我裹了裹衣服,探身來到後面駕駛處,雙掛漿機的東風柴油機熱氣蒸騰,隨風飄舞著,船後的水花飛濺,翻滾著歡騰而去,遠處水天壹色越來越遠……

幫船很快到達了東臺城區,河面上頓時熱鬧起來。各種機船穿梭而行,輪船拖隊,漁船,運輸,重載的。有篷的敞口的,搖櫓,撐船,劃槳的。都是沖“上街”來的。

幫船到了輪船碼頭,帶好錨繩,幫船老板吆喝起來:“大家趕緊抓緊時間買齊東西和用品,下午4點準時離輪船碼頭,大家不要錯過時間呀,過時不等人哦。”此時的輪船碼頭,就好像壹個時令蔬菜批發市場,商販和種植戶壹早在輪船碼頭上壹字排開,等待各路的幫船客人來買菜,人頭顫動,擁擠不堪,各種叫聲吆喝,討價還價,談妥稱好的蔬菜源源不斷地裝上了來自各個鄉鎮的幫船。壹些人們陸續離開,有的要買幹貨海貨必須去市場,趕往自己需要的地方。

我和父親壹起出了輪船碼頭,到了東臺街上,感覺“上街”就是不壹樣,到處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的人群,感覺個個都那麽忙碌壹樣。也許是東臺是靠近海邊的原因,感覺空氣中都彌漫著人們所說的“海藻味”,海鮮氣特濃。

父親帶我來了壹家面館,說這裏的魚湯面是東臺壹絕,嘗嘗這街上的特色。時值吃早飯的時候,加上天氣寒冷,很多人都進來暖暖身體,來碗魚湯面。我們好不容易找個位置坐下來,不壹會功夫,兩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魚湯面呈現在我眼前。面條白色細滑,湯白汁濃,蒜香飄浮,清爽可口。筷子輕輕壹挑,面香蒜香魚香,壹起入口留香,回味無窮,魚湯面不僅味道鮮美,聽說還具有較好的養生作用。我喝了壹口面湯,果然是濃香沾嘴邊,絲絲魚香入肺腑。傳說是皇宮裏流落出來的大廚,選料講究,選擇了野生鯽魚、鱔魚骨、豬骨等原料,經過層層工序,熬制高湯過濾而出,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且富含活性鈣和各種氨基酸的特點。還能夠潤脾健胃,補虛療腸。民間常有“吃碗魚湯面,賽過老壽星”之說。我邊吃邊享受,吃完了還端起碗往嘴裏倒的壹滴不剩。想起那魚湯面,真的應了街上和鄉裏的那句老話,“吃壹碗,想三年”。心裏想,這街上的真值得。

我跟著父親到處轉悠辦事,北關橋,海道橋,市百壹店,都留下了我的身影。琳瑯滿目的商品,應接不暇的人流,車來車往的汽車,古色古香的三輪車,都給我留下了深深的記憶。最開心的事父親幫我買了壹雙白色的運動膠鞋,那時都比較流行和時髦的,我們也叫跑鞋和球鞋。我是開心拎在手裏,壹路上抓的緊緊的。壹路上父親老是催促我快點,別好奇“賣呆”(方言東張西望的意思),好在我天生喜歡記憶,每轉壹個彎都會留意周邊的環境,跟著父親也不會丟,有機會眼睛都望街上那些稀奇古怪的東西。

眼看就到了吃飯時間,父親說難得來街上,弄個東臺特色菜吃點飯。來了壹個大排檔壹樣的地方,裏裏外外都是人,店主熱情的招呼著來往的客人,我們也在招呼中進去坐了下來。父親點了壹菜壹湯,滿滿的海鮮香味,散發在店裏店外,壹會的功夫,有著“天壹第壹鮮”的鐵板文蛤上來了。散亂點綴著幾根蔥姜,文蛤肉晶瑩透亮,肉質鮮美,我忍不住夾了壹個放進嘴裏,清鮮圓滑,滿嘴都是鮮香,回味無窮。文蛤是東臺海灘的特產,外殼由兩片扇形的硬殼合成,花紋色澤明亮鮮艷。文蛤肉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是地道的美食美味。

壹會又來了壹盤大蟶燒蘿蔔絲,清香撲鼻,白蘿蔔絲上那點大蟶,加上點白胡椒粉,蒜花,湯色白澈,父親輕輕用湯勺壓了壹下,攪拌兩下,說可以喝了。我喝了壹口,乖乖,特別的鮮,原汁原味的湯,比平常家裏有事人家燒的大蟶蘿蔔湯好吃好喝多了,難怪人家都要“上街”嘗鮮,真的不壹般味道。

父親沿路又買了點東臺茶幹,打了點東臺醬油,置辦了壹點年貨,年畫。我們也算是滿載而歸了,平常鮮少“上街”。這次總算是見識了“街市”,有很多都是農村沒有的。

雖然那次“上街”過去了那麽多年,但在我的心裏卻永遠無法忘記。那種純樸的民風,那個年代,很多無法割舍的情懷。都隨我的記憶,留在那“街上”。時過境遷,現在是永遠無法體現那“上街”的滋味。

  • 上一篇:良好的種植項目
  • 下一篇:山西孝義在哪個方向?山西省孝義市簡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