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在中國的山水畫中,東方文化的體現是優秀而深刻的。有中國武術的陽剛之美,有流動山川的韻律之美,濃縮了中國人樸實、勤勞、勇敢、熱愛和平、追求和諧的美。我們的國畫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和思想。
欣賞山水畫,只註重筆法、筆法、構圖、色彩是遠遠不夠的。當然,這是基礎,必須從這裏開始。山水畫描繪的是大自然的山川、雲、樹、石、木,以及它的形式美、色彩美,甚至節奏、旋律美。它的結構是開放的,自由的,無拘無束的,這也是它寬廣而充滿活力的原因。
教學重點:梳理和調整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審美缺陷。
教學難點:讓學生學會比較、思考、評價,學會把新舊知識串在壹起;教學過程:
壹、組織教學:
二、新課程的引入:
1.老師提問:之前學了兩遍中國古代山水畫常識,誰能說說如何欣賞中國山水畫?學生分組討論,派壹名代表分組闡述討論意見。
本課內容是通過對中國古代山水畫典型代表作的分析,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的鑒賞方法。(1)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性質及其在中國古代繪畫中的重要地位;
上兩節課我們已經了解到,中國古代的繪畫習慣傳統上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個繪畫題材。中國古代山水畫的主要描寫對象是自然景物。它不僅展示了多姿多彩的自然美景,而且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自然觀和社會審美意識,甚至從側面間接反映了社會生活。
中國山水畫作為神戶人物畫的獨立畫種,雖然起步較晚,但在中國繪畫史上取得了突出的發展,並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多種繪畫方法和藝術風格。主要有:青綠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綠山水、無骨山水等等。
(2)其次,在空間的處理上,中國古代山水畫采用了“以大觀斜,以小見大”的手法。就是把山水畫家自己當成壹個巨人,面對自然,就像人看盆景壹樣。這樣也可以把千裏山河盡收眼底,或者用長卷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11米長的《千裏山河圖》或者用中國畫的高遠、獨特的構圖方法畫出非常復雜的山,比如《西遊記》、《早春》、《清邊隱居》等。其空間處理突出體現了中國山水畫獨特的構圖方法。中國古代山水畫創造了這種獨特的處理空間關系的藝術手法,它不僅體現了中國獨特的觀察自然的方法,而且包含了中國人的審美心靈,體現了中國人的自然觀。
(視頻放映)
(3)此外,在長期的發展中,中國山水畫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表現方案。
比如各種巖石有各種表達方式,比如皮馬、雨滴、荷葉等等。在這些表達式程序的應用中,我們提倡靈活使用和不斷開發。在山水畫的筆墨技法上,也更為多樣,如筆法包括上述山石的各種畫法和畫法;水墨畫中,濕的是“染”,幹的是“擦”,還有“斷墨”、“積墨”等等。可見,中國古代山水畫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傳統和體系。
(視頻放映)
(壹)中國山水畫與西方山水畫的比較。
“只有對比才能分辨”。通過中西繪畫的比較,學生可以從表現內容、造型方法、空間與視角、繪畫觀念等方面對中國古代山水畫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我們可以正確地欣賞中國古代山水畫。在這裏,我們從兩個方面進行比較:
1.表演內容對比
還記得那首古詩《謎語》嗎?“遙望群山,靜聽流水無聲。春天還在,人也不奇怪。”答案是“畫”。但是,西方山水畫適合這種玄機嗎?這是什麽意思?也是壹幅表現自然風光的畫。中國畫家為什麽獨鎖山水?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的“山水”、“山川”、“山川”等詞語象征著什麽?中國的山水畫不僅僅是模仿、再現或臨摹自然,它還有著廣泛的精神內涵。
2.空間與透視的比較
塞尚的《有房子的風景》站在山上眺望遠方。與王希孟的《千裏江山圖》相比,它所描繪的空間廣度遠不止千裏。直到印象派後期,西方人總是畫他們能看到的東西,也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而中國畫家在處理空間時采取“以大圖小”、“以小見大”的手法,把畫家本人看成巨人,千裏之外看成盆景,千裏之外是“心中風景”。中國古代山水畫家創造的這種獨特的空間處理手法,不僅表現了中國畫家觀察自然的獨特方法,而且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靈和中國人的自然觀。其開闊的視野,寬廣的胸懷,活躍的藝術思維甚至是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無法比擬的!散點透視體現了中國豁達的自然觀,焦點透視體現了西方嚴謹的科學自然觀。它們只是形成壹種互補的思維方式嗎?
從藝術的發展來看,西方造型藝術壹直高舉“藝術師法自然”的大旗,在具象描寫中探索了數百年,直到19世紀後期才進入意象和抽象的高級階段,而早在1000年前的中國,畫家們就已經體會到了藝術創作的真諦。誰說中國畫不如西洋畫?
(2)自然山水與繪畫中山水的比較。
1.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景色各異,名山大川各具特色。雖然上課不能在,但好在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黃山的奇松怪石,巍峨高聳。廬山上的雲冒著熱氣往下流。將它們與劉海粟的《黃山圖》和張大千的《廬山圖》相比較,可以看出畫中的山水比自然山水更有特色,更生動。
中國畫家“師法自然,師法自然”,“尋盡奇峰而稿”。只有從各種奇石怪石中,才能體會到中國認真嚴謹的學術態度和高度精煉的筆墨技巧。可以說,中國有千山萬水,中國畫有千山萬水!有漓江、富春山、富春山居圖、春、秋、八景、冬雪、雪山和寺廟、細雨的圖片。。——誰說中國的山水畫不寫實?
(3)情景、情感、意誌和誌向之間的聯系
1.詩歌和繪畫之間的聯系。
蘇東坡曾說:“詩中有畫,引人入勝;看圖,畫中有詩。”他還說“詩畫壹體,精益求精,清新”,山水詩和山水畫有異曲同工之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古道瘦馬,夕陽西下,天涯何處無斷腸人。”詩中有畫,畫中有情。“大漠孤直,長河落日圓。”詩中塑造了壹個空曠壯闊的大漠落日景象,如詩如畫。中國古代詩人用文字來表達他們對山川的感情。畫家用筆墨作為語言來表達他的感情。王希蒙在宋代耗盡年輕生命的長卷《千裏河山》,不就是歌頌祖國山川的壯麗篇章嗎?試著將畫中的場景與曹操的詩《看海》相匹配,妳會發現不同時代、不同身份的兩個人的視角、眼界、審美境界竟驚人的相似。是有圖有詩還是有詩有畫?吟誦韓愈的《江雪》,品味寒江獨釣圖,再壹次感受詩畫相通的意境和意境。再來看看其他精美的山水畫。簡潔的筆墨像是精心挑選的文字,構圖像是節奏和韻律。與畫家相關聯的都是文人雅士,喜歡詩書。詩畫就像他們的血脈,讓他們的藝術生命生生不息。-誰說中國畫的意境難懂?
2.通過事物表達情感,通過事物表達抱負的感受。
中國畫所表現的意象,往往被畫家作為表達思想感情的載體。有的用詩詞、題跋在文字上做壹些“離畫功夫”,有的善用“比興”,抒情而多意。中國山水畫提前近千年完成了從文藝復興到後印象主義,從客觀表現到主觀能動性的過程。於是,在歷史車輪的推動下,中國的繪畫創作進入了另壹個更高的境界——精神境界。此時的道,可以理解為畫面的形象、構思、表現。造型藝術中的道不是直接的說教,而是借助視覺藝術形象的感染力,使人受到欣賞和感受的啟發,進入壹種美好的精神境界。在倪瓚的《六君子》中,在作畫之前,以貧瘠的土坡為基底,不太茂盛,相互環繞的六棵樹,遠離了人間的繁華。深水把正直和誘惑隔開,元代對漢族知識分子的民族歧視成為藝術家寫寫畫畫的精神動力。相比倪瓚不食人間煙火的簡,王蒙的復雜,從另壹個極端表達了他隱居的決心?。借助這兩位畫家的背景和作品,壹目了然,中國山水畫借物抒情,托物傳神,理畫個性。隱藏在山水中的民族氣節,被壹代又壹代的文人畫家傳承下來,突破了狹義的漢情節,上升到了中華民族的廣義上。——誰說國畫沒意思?
(四)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意境。
山水畫,尤其是寫意山水畫,追求的是筆墨的自由,奔放,奔放,激情的宣泄。它講究筆墨的運用,寫法的方法,錯的急,曲折,韻味,就像音樂的旋律,舞蹈的節奏。其實藝術的高境界也是壹樣的。中國的山水畫家在他們的作品中充分表現了氣、韻、思、景、筆和墨
1。空虛之美
中國山水畫意境所體現的空靈之美,是中國山水畫藝術的主要審美趣味形式,空即是靜,空即是虛,靈即是靈氣,實即是存在。生命的精神是建立在空虛的基礎上的。沒有空,氣就無法生成。反之,沒有靈,空就是死空,頑固的空。空靈是對立統壹的。空靈之美的境界,只有相當文化修養的人才能理解,也只有?禪?在?吳京?去感受它。“在宋代,馬援只是在《寒江獨釣圖》中展現了浩瀚的寒江,壹葉孤舟,漁人獨坐在舟的壹端。他的身體被凍住了,他被隨著流水漂浮的釣魚線吸引住了。周圍除了幾個微波,其余都是空白。於是,壹種空寂清冷的氣氛油然而生。還有柳宗元的詩“百山無鳥,千徑無足跡。壹只小船,壹件竹鬥篷,壹個老人在冰冷的江雪中釣魚所描述的意境也差不多。這幅畫的布局有壹種獨特的密度關系。畫面中有壹大片空白,但空白並不是虛無,而是感受到了周圍河流的浩瀚,從而營造出壹種空靈、深遠、質樸的意境。中國山水畫只有寥寥幾筆,用極其精煉的線條和筆墨傳達出極其豐富的內涵,畫面令人回味無窮。就像宗白華說的“是什麽樣的畫?精神空間?。就像壹幅好的書法作品也展現了壹個精神空間。”“中國的山水畫傾向於簡單、清淡,但簡單、清淡中蘊含著無限的境界。倪雲林壹樹壹石,千石萬壑不可跨。”空靈之美壹方面使畫家在意境的構成上有了充分的主動性,打破了客觀物象在特定時空的局限,另壹方面也為欣賞者提供了廣闊的藝術想象世界,使作品中有限的空間和意象包含了無限的世界和豐富的思想內容。
2.外在形象美
中國山水畫的外在形象之美,不僅體現在畫本身,還包括畫外無限,即“畫外有畫”。正如美學大師宗白華所說,“中國繪畫的精神,是與這無限的自然和無限的空間的壹種深沈而無聲的融合,與身體融為壹體”。山水畫是哲學的最高境界。它追求的不是紛繁復雜的世界,而是自然與人性的完美統壹,是壹種擺脫世俗的精神追求。從元代倪瓚、明清石濤、董其昌的山水畫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繪畫的語言符號,更是畫家內心的精神追求。“不滿足於對事物外在模擬和形態的追求,而要努力表現某種內在的沈峰,這種內在的是建立在對自然景物和物體的真實的、概括的觀察、把握和描述之上的。”宗白華曾說“藝術境界和哲學境界是最自由、最豐富的內心深處的自我的誕生”。
3.詩意的美
中國山水畫的詩意美壹直是中國繪畫所崇尚的,它豐富了中國山水畫的審美意境。宋代郭錫琦的畫《林高泉誌》說:“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境界成熟了,心和手都有了回應。
為了中庸,雙方都能滿足來源。“詩畫壹致是中國山水畫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國山水畫的最高境界。壹幅意境美妙的山水畫,鐫刻著壹位富翁清新優美的詩句,更顯詩情畫意。有了書法和篆刻,詩書印於壹爐,讓詩畫、時空、聽覺、視覺得到升華,從而誘發思古鑒今的精神和商品物流的優雅。唐人王維以詩人之學表現畫家氣質,揭示了文學與繪畫領域的詩畫關系,從而提出了山水畫意境的壹個準則——詩中有畫。他的作品《山上的雪卷》很自然地使人想起他的詩“這條河越過天地,那裏山的顏色既是又不是”。蘇軾評價王維的畫是“詩中有畫,詩中有畫;看圖,畫中有詩。“就是這個意思。山水畫既抒情又抒情,情景交融;既是“外教造就的自然”,又是“從中國獲得的精神源泉”,既“相似”,又“不相似”,介於兩者之間。題畫詩是中國山水畫的獨特形式,它豐富了山水畫意境的表現力。當然,畫中的題字或後記只是壹種形式。真正山水畫中的詩情畫意,不是碑文所蘊含的,而是體現在畫的意境、構圖、意象、色彩,詩畫交融中的。雖然沒有詩,但也充滿了詩意的意境。”壹言不發,都是浪漫。"
三。總結(使用的課件)
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尋求創新和變革,這是根本。
山水畫的意境是融化在理想化、情緒化的藝術表現中,經過藝術家高度加工而成的。同時給觀眾充分的聯想和再創造的空間,讓觀眾看完後感受到景、意、情、味,這才算意境。因此,中國山水畫中的空靈之美、外在意象之美、詩意之美的意境,既是畫家創作的終點,也是觀者再創作的起點,是畫家與觀者之間的橋梁。中國山水畫家,面對自然山水,“妙覺精神”,捕捉其精神之美,以忘我之心契合物的精神之美,達到物我合壹的精神境界,從而創作出凝結藝術家精神世界的作品。欣賞者在空寂的狀態中,達到“壹切趣味融其思想”的境界,從而捕捉到山水作品的魅力,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