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流沙河感嘆,傳統節日目前處境尷尬,外國節日卻備受推崇。每次國外的節日,吵得人瞠目結舌。而且每到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都是相當的冷清,讓人心酸。兩種節日也是兩種文化的挑戰。隨著城市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西方節日似乎略占優勢。我們害怕的不是西方文化的入侵。每壹種文化的進步都是建立在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的。我們害怕人們拋棄傳統文化,思想被外來文化完全占據。著名學者魏明倫表示,傳統節日的冷淡可以被視為民族文化的斷裂,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非常復雜。但無論如何,中國人不應該看著傳統節日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面對中國人忽視傳統節日,追求西方節日的現象,很多人不禁要問: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怎麽了?善良智慧的中國人民怎麽了?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怎麽了?應該如何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國人應該熱愛西方節日嗎?怎樣才能保護好傳統節日?
從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到十壹屆三中全會的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歷了很長壹段時間的動蕩。大量西方文化湧入中國,大量“洋貨”湧入中國市場。西方的各種宗教信仰和人文都在沖擊著中國人的眼睛。新事物的刺激使人越來越盲目,卻導致人們忽視傳統文化。
聖誕節等西方節日越來越受歡迎,而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和中秋節,壹年比壹年沈悶。西方文化在中國從和風細雨變成了狂風暴雨。最直接最集中的體現就是聖誕節在中國的悄然興起和日益普及。年輕人對國外的節日是有選擇性的,他們最喜歡的節日主要是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和父親節,以促進朋友和親人之間的友誼、愛情和感情。享受外國的節日沒有錯,但如果妳疏遠了自己的傳統節日,那就可悲了。傳統節日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正逐漸消失。除了商家和媒體發出的牢騷,春節的壹切似乎都流於形式。奇怪的是,生活在西方世界的黃皮膚中國人卻非常重視祖先留下的節日,並與當地江河日下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這是對我們民族的極大諷刺和悲哀!
我們害怕的不是西方文化的入侵,而是每壹種文化的進步都是建立在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的。我們害怕的是人們拋棄傳統文化,思想完全被外來文化占據。傳統節日的冷淡可以看作是民族文化的斷裂,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復雜。但無論如何,中國人不應該看著傳統節日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中國文化本來就是不斷融合產生的文化,所以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國文化的壹大特點。比如國外有壹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幾個宗教都流行而不沖突的國家很少。中國不壹樣。中國有佛教、天主教、道教,教派並不單壹。以佛教為例,既有禪宗,也有密宗,但中國沒有教派沖突。另外,中國人的信仰也很包容,就是既信菩薩,又信神仙。混合信仰的壹個明顯證據是《西遊記》中道教神仙體系與佛教神仙體系的互換。這在外國文學作品中極為罕見。所以,包容是中國文化的最大特點。因此,我認為,面對滾滾的洋流,我們應該寬容,但也不應該忘記自己與眾不同的傳統文化。日本人在保存傳統文化和對待西方文化方面做得非常好,所以我們應該向日本學習如何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近年來,韓國利用中國對傳統文化的忽視,將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申報為韓國的文化遺產,這是中國人民的壹大恥辱。所以我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時候,不能放棄壹切,把我們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留在自己手裏。振興民族文化是我們現在最大的責任。
中國傳統文化有天人合壹的自然觀、舍己利他的群體觀、重義輕利的義利觀、重視和諧的人際觀、“自強不息、重德載物”的文化價值觀和人文精神。在西方思想的沖擊下,我們需要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糾正執迷於外國人的軟弱心態;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特色,越有價值和生命力,越能走向世界。因此,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是抵禦西方文化霸權最有力的武器。
以前我們的祖先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後來就有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說法。這種變化實際上是在暗示,首先要做好自己,然後才是抵禦外來侵略。今天的中國電視市場,可能壹定程度上受到了美劇、日劇、韓劇的沖擊。但這未必是壞事,因為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作為大學生,我們能做的其實也是壹樣的。如今,看外國電視劇是壹種吸收和理解文化的方式。通過這種語言和畫面的傳播,我們得到心理上的交流,我們可以進壹步和其他觀眾甚至編劇就其內容進行交流和學習。但是,這種研究不是基於入侵和反入侵,而是基於壹種技術,壹種觀點,壹種生活態度,甚至是壹種人生理念。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為所有觀眾提供這樣壹個交流平臺。
面對全球化,文化的傳承和回歸主要靠我們年輕人。我們應該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歷史背景,中國節日的傳說、起源和悠久的歷史。我認為我們壹定會愛上古老的中國文化,並找到壹種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和諧方式。在復雜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我們可以學會審視和明辨,學會取各家之精華,豐富自己的心智和閱歷,找到正確的人生坐標。只有調整好心態,才能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