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改革開放的理論基礎。

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改革開放的理論基礎。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毛澤東同誌第壹次創立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是在不斷解決矛盾中前進的。另壹方面,鄧小平同誌從發展和解放生產力的高度,正確區分了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和具體制度,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豐富和發展了社會基本矛盾理論。鄧小平同誌基於對社會基本矛盾的深刻分析和具體把握,抓住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個根本問題,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主要矛盾,極力倡導和推動全面改革,擴大開放,克服發展生產力的主要障礙,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揭示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解決了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長期困擾人們的重大問題。壹是發展了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提出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如何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如何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促進生產力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新課題。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史觀揭示了作為壹般社會形態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其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更基本的矛盾,指出這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但是,由於他們沒有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他們不可能事先說明社會主義社會中社會俱樂部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列寧因為過早去世,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完全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實際上否認了這個問題的存在。前蘇聯和東歐壹些國家,正是由於長期沒有科學地認識和正確地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才出現了各種嚴重的錯誤。從65438年到0956年,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時期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 * *產黨第壹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和發展。1956至1957上半年,毛澤東同誌發表了《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和黨的八大文件,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學說、兩類矛盾學說、中國主要矛盾學說、體制改革思想、中國工業化道路等壹系列重要理論觀點。他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壹次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但是還很不完善,這些不完善與生產力的發展是矛盾的。除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展的相容矛盾的情況,還有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相容矛盾的情況。他還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不同於舊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大量的人民內部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解決。毛澤東的精辟論述,為探索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指明了正確方向,這無疑是壹大理論貢獻。但是,正如鄧小平同誌所說,“指出這些矛盾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還需要深入研究。”情況就是這樣。盡管毛澤東指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社會主義制度某些環節的缺陷,但他並沒有結合實際作出具體的分析。他不僅沒有看到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而且抓住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主要癥結。在實踐中,他擴大了新舊制度的殘余矛盾,認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誰敗誰勝的問題是主要矛盾。因此,應該用階級鬥爭和政治運動來解決矛盾。結果不僅沒有解決社會基本矛盾,反而使基本矛盾更加突出,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中國在近20年基本處於動蕩、徘徊、停滯的狀態。鄧小平同誌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入具體地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深刻總結了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要發展生產力,必須進行全面改革。他指出,這種改革不同於過去的政治革命,不是改變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因為社會主義制度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制度,它的基本方面不會成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枷鎖。但是,制度不等於它的具體實現形式。長期形成的過於單壹的所有制結構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對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但隨著條件的變化,越來越不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鄧小平同誌把握了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與現行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矛盾,科學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的具體表現,從而抓住了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關鍵,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認識,從根本上論證了社會主義改革的必要性,指明了改革的對象和任務。二是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為實現工作重心的轉移奠定了理論基礎。人類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由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壹個基本觀點。毛澤東同誌繼承和發揚了這壹思想,並在1956中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農業和手工業由個人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必然會解放生產力,為大力發展工農業生產創造社會條件。1957開頭還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壹文中指出,革命時期大規模的風雨飄搖的群眾階級鬥爭基本結束。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從解放生產力轉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他號召全黨把工作重點及時轉移到經濟建設和技術革命上來。應該說,毛澤東同誌關於進入社會主義時期後我國主要矛盾的轉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工作重心轉移的思想是明確的。只是由於他後來對主要矛盾認識的錯誤轉向和其他復雜的原因,這壹轉變在實踐中沒有得到壹貫的貫徹。毛澤東同誌雖然認識到中國經濟文化落後,人口眾多,沒有發達的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就不能鞏固,但他誇大了主觀能動性和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急於求成,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特別是晚年,他甚至如鄧小平同誌所指出的那樣,“不是不想發展生產力,而是方法不全對”,批判了“以階級鬥爭為綱”思想支配下的所謂“唯生產力論”當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時,鄧小平同誌斷言:“當前時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全黨和全國人民在當前時期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或中心任務,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換句話說,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是我們當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是我們的中心任務。”(《鄧小平選集》第168頁)這樣,就獲得了停止執行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政策的理論基礎。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根本的任務”,是鄧小平同誌反復強調的壹個重大問題。據此,我們堅定地實現了全黨工作的中心和全國人民的註意力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性轉移。鄧小平同誌多次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是基於馬克思主義最重視發展生產力的原則,更重要的是, 是根據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和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提出來的。 鄧小平同誌立足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辯證地聯系和區分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當前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他認為,在社會基本矛盾中,最根本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在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矛盾中,主要的是人民內部矛盾。解決這些矛盾,必須調動和發揮人民的積極性。調動和發揮人民的積極性,最中心的環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影響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和基本矛盾的解決。這是我國整個社會初級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首先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我們在壹個貧窮落後的東方國家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更具有直接的決定性。發展生產力,首先要把生產力從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中不完善、有缺陷的方面和環節的障礙和束縛中解放出來,以生產力的解放推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出發點。是否堅持這個基本出發點,是判斷是否真正搞社會主義的根本標準。鑒於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未能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慘痛教訓,鄧小平同誌反復強調,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後,要在實際工作中牢牢把握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個根本任務,除了爆發大規模戰爭以外,始終如壹,壹切都圍繞這個任務進行,不受任何幹擾。3.發展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和建設民主政治的必要性。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我們黨以毛澤東同誌為主要代表,創造性地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人民內部矛盾理論。它以全新的思想內容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對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毛澤東同誌指出,人民內部矛盾是基於人民利益的根本壹致,在勞動人民之間是非對抗性的。我們的人民政府是壹個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但也和人民有壹定的矛盾關系。這種矛盾包括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矛盾,民主和集中的矛盾,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矛盾,壹些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官僚作風和群眾的矛盾。官僚和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壹直是毛澤東深切關註的問題。他曾把這種矛盾歸結為社會主義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在某些環節上的矛盾,認為這種矛盾是非對抗性的,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解決。推而廣之,官僚主義作為壹種長期存在的復雜現象,固然有其歷史的、階級的、社會的原因,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首先是黨和國家的具體制度還存在壹些缺陷,成為其滋生發展的土壤。據此,合乎邏輯的結論應該是,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是,長期以來,政治體制的系統改革並不在毛澤東同誌的設想之內。因此,面對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官僚主義,盡管經過反復鬥爭,但總是收效甚微。他困惑和倒退到從階級鬥爭的角度來看待官僚主義及其與人民的矛盾和沖突,對矛盾性質的看法從非對抗性轉變為對抗性。鄧小平同誌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認為制度上的弊端只能靠改革來解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官僚主義問題的最終解決,不在於群眾階級鬥爭,不在於所謂的“大民主”,而在於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在於社會主義法制的不斷健全和完善。1980年8月,他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壹文中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很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解放後,我們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起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種制度,法制非常不完備,被忽視。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從蘇聯模式演變而來的,高度集權,不太成功。因此,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必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兩者應該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政治體制改革就是要改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使政治生活民主化,通過各種有效形式保證全體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國家的權力;更重要的是從制度上保證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把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讓這個制度和法律不會因為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會因為領導人的看法和註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美國著名毛澤東研究專家施拉姆指出:毛晚年很少考慮任何形式的、制度化的民主程序,而鄧小平則以從制度上保證政治生活乃至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為目標。我覺得這個評價比較中肯。
  • 上一篇:如何在小學書法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 下一篇:婚禮上的求婚告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