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解讀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教材

如何解讀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教材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溝通學生和學生學習的載體。閱讀教材是教師的基本專業技能和素養,也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基礎。眾所周知,備課是教師上好壹堂課的關鍵,而上好壹堂課需要我們的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度解讀。教師對教材解讀的深度和準確性制約著教學的有效性,決定著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那麽如何解讀教材呢?解讀教材的方法有哪些?個人認為用課程標準的理念來解讀教材是壹種有效的方式。

第壹,用課程標準的概念作為解讀教材的支撐點

新教材與傳統教材有很大不同。新教材大多由情境圖、例題、習題組成。從層次上看,好像很簡單,但是按照這本書來教的效果很差。原因是原來的新教材包含了很多教育功能和新思想。如果不深入其中,很難發現作者的編排意圖、教材所蘊含的思想內涵以及數學的本質。人教版的課程標準數學教材,給孩子們提供了願意思考、願意學習的精美素材,給學生和教師留下了很大的發展、選擇和拓展空間。但由於個別教師對教材解讀的差異,壹些數學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解讀是膚淺的、不到位的,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因此,壹些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失去了“靈魂”和“方向”。基於這些原因,我認為教材的解讀應該以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支撐,以教師用書和教學參考資料為輔助手段。因為教材是實施課程標準的基本載體,而課程標準的理念詮釋著教材的方方面面,因此,依據課程標準的理念解讀教材,可以使教師把握方向,聚焦重心,解讀好教材。閱讀教材是實施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

二,用課程標準的理念作為解讀教材的指南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的對象。數學教材承載著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問題解決與應用等。面對數學教材,老師需要深入其中,抓住精髓。只有解讀教材,才能教好學生,幫助學生學好數學。我的方法是:

1.通讀教材,整體感受。

拿到教材,要有壹個大概的概述,整體感受。-* * *有多少單位?這本書的重點是什麽?這本書的難點在哪裏?哪些內容是教學的關鍵,應該註意哪些問題?課程標準將小學階段的數學內容分為: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每個單元屬於什麽內容類別?每個內容教材如何呈現?

妳選擇什麽主題圖或者例子?練習怎麽安排?課程標準對這些內容的教學有什麽要求?要達到什麽樣的目標?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和技能?妳得到了什麽數學思想?為學生培養了哪些能力等等。

2.仔細閱讀課本,理解課文。

“解讀文本”是我們教師的壹項基本功。文本解讀是否到位,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能否實現,教學重點能否確立,課堂教學能否有效。我通常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 lt1 & gt;讀課文,弄清楚課文中的插圖、旁註和提示。

人教版現行數學教材中有大量插圖,包括物理圖、情境圖、表格圖、線段圖、幾何圖等。,並且在插圖旁邊還標註了文字和提示。這些有機的安排可以配合數學的特點,進行思想教育,溝通數學與社會、自然的關系,溝通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比如學生在理解矩形和正方形的基礎上,通過比較和折疊-折疊的練習,理解矩形和正方形的特點。把長方形的寬度對折再切成兩半就成了正形,把正方形沿著對角線對折就成了三角形。兩個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壹個正方形,壹個圓可以剪成壹個長方形,滲透著數學變換的思想。

教材中常有邊緣性的文字和提示,如解題的指導思想和方法等,可以幫助教師正確分析難點,突出重點指導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學習方法,掌握知識要領。

比如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壹單元的第壹個內容,統壹單元,是以壹年級第壹學期的長度為基礎來教的。學生學習比較兩個物體的長度,壹段要對齊,然後看另壹段長的物體,不長的物體短。這個物體有多長?妳知道我們用的數學課本有多寬嗎?學生的本能可能是用小手做手勢。除此之外,妳還能想到別的辦法嗎?學生想不出其他方法。老師可以把課本上的方法引出來,用幾個硬幣的長度,幾個回形針的長度,或者幾個三角形的長度來表示。在實踐活動的反饋交流中,同學們會發現,同樣的長度怎麽測量會不壹樣?原來標準量是不壹樣的,但是想要壹樣的結果怎麽辦?學生自然會想到統壹單位。這就是單位的形成過程。體驗用不同的標準星測量物體的長度,感受體驗統壹單位的重要性。解題的思路和方法出現在教材中,幫助我們掌握知識的要義。

& lt2 & gt了解例題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情境圖,開闊視野,培養能力。

例題教學是數學教材的核心內容,具有典型性和規範性。例子中情境圖的構建是壹把開啟知識的金鑰匙。解讀圖形可以還原知識的原型。如:-年級數學上冊第壹單元的第壹個內容“計數”。主題圖是美麗鄉村小學的情境圖。剛入校的大壹新生,對新環境很陌生,也很好奇。教材中選取了精美的情境圖,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會打消學生的陌生感和緊張感,同時拉近學生與老師的距離,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另壹方面,選取的人和事物的數字都在10以內,讓學生通過對這些數字的計數,初步感知10以內的數字,認識到數字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讓教師初步了解學生的計數、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為以後的教學做準備。教材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創造了觀察和探索的空間。

& lt3 & gt解讀教材整體結構,了解新舊知識的聯系,註重預設和生成。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學科。具有嚴密性和邏輯性強的特點,前後知識相互聯系,壹環扣壹環,螺旋交替。因此,在閱讀教材時,要展望未來,了解知識結構,疏通新舊知識的聯系,為新內容找到落腳點和連接點,促進知識的發展,為後續學習掃清障礙,打好基礎。

如:二年級數學。第壹元第壹冊1項內容“認識厘米和使用厘米”小節內容。由於教材的限制,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和精神都呈現出來,隨便扔出壹句話就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子量出來。

不接觸之前的知識統壹單位,就找不到知識的立足點、連接點和生長點。妳的教學只會是孤立的,分散的,無序的。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這樣處理。同學們,在我們面前,我們學會了統壹單位,懂得了如何測量物體。

長度要統壹。在前面,我們會用壹個小方塊來測量物體的長度。接下來,請用妳的小角尺測量紙條的長度,或者測量壹張桌子長邊的長度。活動結束後,交換反饋。學生活動結束後,老師問:妳遇到了什麽問題?同學們可能會說:“小方塊不夠用”,或者有人會說:“測量是浪費時間”。老師要及時引導。妳有什麽好主意嗎?學生無法回答,老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早就幫我們想出了辦法,發明了尺子。看,這是米尺的壹部分,引出文字。這樣就很好地銜接了前後知識,正確處理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3.深入閱讀教材,靈活運用。

教師在閱讀課文後,要根據閱讀課文所獲得的信息資源,進行總結,理清思路。確定“教什麽”,設定教學目標,確立教學重點和難點。著手設計教案,擬定教學流程,牢牢把握“怎麽教”。設計壹個簡單、有效、實用的教學過程,真正體現教材的靈活運用,也就是說,不是直接把教材翻譯成教案,而是創新設計,在深刻解讀教材的基礎上,大膽選擇、整合、轉化,化繁為簡,精讀、應用,設計出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是由於教師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 上一篇:如何制定商業計劃
  • 下一篇:存錢罐禁忌什麽顏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