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講究“味”的中國飲食相比,西方飲食是壹種理性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喜歡小而精。對於烹飪食物來說,營養和美味是他們的出發點和歸宿。他們盡力開發和研究不同州食物的營養差異。即使味道壹樣,他們也壹定要吃——因為有營養。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道”的追求往往大於對“營養”的追求,對食物美感的追求明顯壓倒了理性——從餐桌上菜肴的種類就不難看出。這種價值觀上的差異導致了中餐過於註重食物的色、香、味的特點,而西方人則堅持從營養角度出發,自始至終輕視食物的其他功能。
第二,飲食模式的差異
中西飲食風格差異很大,這種差異對國民性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宴會,不管是出於什麽目的,都只會有壹種形式,就是大家圍坐在壹起,享受壹個座位。酒席要用圓桌,在形式上營造團結、禮貌、趣味的氛圍。美食擺在壹桌人的中央,既是壹桌人欣賞和品嘗的對象,也是壹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人們相互敬酒,相互獻食,相互勸誡,體現了人與人之間在美好事物面前相互尊重、相互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學的角度來看,這種飲食有明顯的缺點,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體現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的範疇對後世思想的影響,有利於集體情感交流,所以至今難以改革。
在西式宴會中,食物和酒雖然很重要,但實際上是用來陪襯的。酒席的核心是友誼,友誼是通過和隔壁的客人交談來實現的。如果把宴會的社交性比作跳舞,可以說中式宴會就像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就像男女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的友誼目的是顯而易見的,但中式宴會更多體現的是整個宴會的友誼,而西式宴會更多體現的是相鄰客人之間的友誼。與中國飲食更明顯的區別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這個方法是:所有的食物都是壹個壹個陳列出來的,每個人都是各取所需,不用固定在座位上吃飯,可以自由活動。這種方式方便了個體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把所有的話都放在桌面上,也體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和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幹涉,缺少壹些中國人聊天玩樂的情調。
第三,飲食對象的差異
因為西方人普遍認為菜肴是為了充饑,所以專門做大塊肉、整只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是“好吃”的,所以中國的烹飪在用料上也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很多被西方人視為丟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材料,外國廚師處理不了的東西,到了中國廚師手裏,也能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上具有廣泛的隨意性。根據西方植物學家的調查,中國人吃600多種蔬菜,比西方人多6倍。其實在中華美食中,素菜是普通食物,葷菜只有在生活水平高的時候才進入普通飲食結構,所以自古就有“菜食”的說法,在普通飲食結構中,菜食占主導地位。中國人的植物性烹飪與佛教徒的倡導密不可分。他們視動物為“有生命的東西”,視植物為“無生命的東西”,所以提倡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認為自己比中國更註重營養的合理搭配。有發達的食品工業,比如罐頭、快餐,既省時又營養好,所以他們國家的人普遍比中國人強壯:個子高,腿長,肩膀寬,肌肉發達;而中國人則是瘦瘦的,肩窄腿短,色淡黃。根據中西食物對象的明顯區別,有人稱中國人為植物字,西方人稱動物字。另外,西方人喜歡壹天多餐,比中國壹天只吃兩三頓飯更科學。
第四,飲食習慣的差異
從烹飪過程來看,中國人喜歡加入醋、姜、蒜、蔥、辣椒等調料,這些調料可以殺菌、減脂、增進食欲、幫助消化。西方人雖然調味單調,但也有很多優點。他們做菜的時候不喜歡放味精,因為味精含有鈉,攝入過量對身體有害。中國很多人習慣每天買新鮮的食物做飯;西方人經常壹次購買壹周的食物並儲存在冰箱裏,每天吃冷凍食品,吃的罐頭和腌制品分別是中國人的8倍和6倍。妳要知道它們含有較多的防腐劑、色素等化學物質,對身體有害,值得生活越來越簡單的都市白領註意。中國人做飯經常用火,所以油煙比較多,比較註重廚房的通風設備;而西方人則不喜歡用大火,註重廚房的通風條件。因此,中國廚師和家庭主婦的肺癌發病率明顯高於西方。
從膳食結構來看,中國人吃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每天攝入的蛋白質很多,但纖維素吃得太少,胃腸功能受到影響,所以消化系統的患病率和患癌率都比中國高得多。中國人喜歡粗糧,而西方人更喜歡面粉和大米,如精制的白粉。事實上,粗糧比面粉和大米含有更多的營養成分;中國人愛吃植物油,西方人做菜喜歡用膽固醇高的動物油,每天也要消耗大量黃油。難怪美國人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特別高:中國城鄉居民愛吃豆漿、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往往“敬而遠之”;中國的人,尤其是廣州和珠三角的人,愛吃豬肝、豬腸、豬肺等內臟,而西方人沒有這個愛好。動物內臟含有大量膽固醇,不宜多吃;蒸的食物對營養成分的破壞較小。西方人喜歡清蒸食物(營養破壞少),中國人喜歡熱炒(營養破壞多);西方人已經意識到被稱為“紅肉”的牛肉、馬肉和羊肉是結腸癌和前列腺癌的病因之壹,並且紅肉中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和心臟病的致病因素之壹,他們已經註意到每周吃壹次紅肉。國內很多報刊都曾多次報道過紅肉問題,但目前國內民眾對此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第五,飲食文化特征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