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其多方面的發展需要,使其在快樂的童年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作為壹線幼兒教師,在幼兒園中除了物理環境的創造外,還要特別重視心理環境的創造。去年,我開始教小班。他們還年輕,從壹開始就有很多東西要學。這些生活習慣的學習是壹個長期的過程。如果壹開始就采用說教的方法,只會讓孩子對壹些行為產生抵觸情緒,很可能會哭鬧,不想去幼兒園。在訓練孩子定時洗手的時候,我並沒有簡單的告訴他們要做什麽,而是在洗手的時候和他們壹起洗。壹邊洗,壹邊說童謠:“洗我的小手,洗我的小手,搓我的手掌,搓我的手背,再搓另壹只手……”壹開始孩子們會看著我洗,後來我們會像家人壹樣邊洗邊聊。咪咪說,“林老師,妳別吃了。為什麽壹定要洗手?”我說:“因為我要幫妳盛飯,妳的手臟了,碰到妳的碗就不好了。”咪咪點點頭,好像明白了。婷婷說:“老師,妳真幹凈。就像我在電視上看到的,妳要把所有東西都擦幹凈。”“當然,妳也是!”壹旁的小朋友也加入進來:“我要和妳比誰洗得快,洗得幹凈!”“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孩子們不僅學會了洗手,還養成了良好的洗手習慣,也增進了與我的感情。案例分析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曾說過:“我們應該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讓孩子和老師在課堂上自由呼吸。如果不能營造這樣的教學氛圍,那麽任何教學方法都無法發揮作用。“現代兒童觀認為,兒童是發展的人,是獨特的人,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才能逐步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幼兒在權利、人格和真理上都是平等的。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必須尊重孩子。在幼兒園的各種活動中,民主的方式應該是有啟發性的。老師要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提出問題,和孩子壹起制定目標和計劃。在學習中,孩子要按計劃行事,互相討論,互相合作。如果孩子在活動中有不同意見,老師要鼓勵他們大膽表達。如果孩子確實有不恰當的言語和行為,老師要註意批評教育的藝術,采取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尊重孩子的人格。通過對孩子真誠的關心,讓孩子感受到老師是真誠的,讓孩子能夠接受老師,願意讓老師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幼兒教育應突出兒童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動性。教師要充分重視細節,才能讓孩子在平等、和諧、民主的氛圍中成長。指導中尊重個性差異案例描述“看誰最勇敢”是壹項鍛煉孩子平衡能力的體育活動。活動全程需要孩子們沿途經過梅花樁、凹凸不平的平衡板、拱橋、漆黑的洞穴,最終到達目的地。宣出場的時間到了,但是走到拱橋的時候,她遇到了壹個問題。其他孩子在後面大聲催促:“軒,快點!“餵,快點!”我走過去對她說:“瑪麗,妳害怕上去嗎?”宣低下頭,臉漲得通紅。她用很輕很細的聲音顫抖著說:“林小姐,這...這座小橋太高了,我...我不敢。”我摸著她的小臉說:“沒關系,瑪麗。老師會扶妳走路的。”但她還是不敢邁出最難的第壹步。我耐心地鼓勵她:“宣萱,我們今天從這座更短的橋旁邊走過,好嗎?”瑪麗看著旁邊的橋,點點頭,終於邁出了可喜的第壹步。案例分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承認和重視幼兒的個體差異,註意保護幼兒的自尊和自信。”班裏那麽多孩子,有的外向,有的內向,有的調皮,有的聽話,有的膽大,有的膽小...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尊重孩子的發展水平。孩子還小,但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老師不能忽視孩子的個體差異,把孩子當成工廠裏的產品,進行榜樣教育。教師要仔細觀察和了解每個孩子的差異,然後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在自己的水平上發展,實現成功,獲得個性化的成長。在這種情況下,在我的鼓勵下,軒還是沒敢嘗試走拱橋。這時候老師不要勉強,更不要批評孩子。她要理解軒的心理狀態,給她緩解壓力,給她制定可實現的目標,和她壹起面對挑戰,壹點壹點積累成功的經驗。宣萱的成長是老師對每壹個孩子充分理解、尊重和個性化支持的結果。善於反思和改進教育行為案例描述我當班主任的時候,曾經遇到過這樣壹個男生,性格內向,接受速度慢。在集體活動中,我有時會因為忙著照顧班裏其他孩子而忽略他。直到有壹天,他的搭檔對我說:“林先生,他是傻子嗎?為什麽我們都知道的很多技能他都不會?”心裏很不高興,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因為自己平時的粗心和忽視,讓孩子失去了很多學習和發展的機會。當他被冷落時,他是什麽感覺?我可以因為他不哭不鬧就無視他的感受嗎?我和班主任壹起反思了我們的教育行為,決定從老師開始:多關註他,叫他的名字,在活動中多給他機會;課後單獨和他交流,和他說話;如果發現他有壹點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案例分析在給孩子創造愉快的心理環境時,雖然老師盡力關註每壹個孩子,每壹個細節,但還是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失誤,或者因為經驗不足,方法不當,導致孩子產生負面情緒。壹方面,教師要善於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及時做出調整;另壹方面,也要相信和孩子之間的信任和親密的感情。孩子很寬容。只要老師發自內心的關心孩子,孩子就會原諒老師的“小錯誤”,給孩子成長的機會。案例中,我因為經驗不足,方法不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我認真反思,及時糾正,讓孩子重拾信心。兒童的自我意識正處於從身體自我向社會自我過渡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需要大人的積極評價,然後轉化為對自己的積極評價,從而對自己有壹個客觀的認識,建立自信。由於環境、遺傳等因素的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性格特征、學習習慣都有很大差異。教師應該正視這種客觀差異,在實踐中尊重它,檢驗自己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教師要通過仔細觀察,反思自己的方法是否適合孩子,是否每個孩子都能成長,有哪些方法需要改進。只有這樣,老師才能更貼近孩子的內心,孩子班級的心理環境才能更加和諧愉悅。
上一篇:如何振興中國戲曲?請給出壹些建議。下一篇:婚姻家庭中常見的法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