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職業道德教育;醫學院校;傳統醫學倫理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是其重要內容之壹。職業道德是壹個人的道德品質在其職業領域的反映。醫學生是未來的醫務人員。醫學院校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既要遵循壹般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壹般規律,又要結合醫學院校和醫學職業活動的特點,註重加強醫德教育。繼承和改造傳統醫德,是發展高等醫學教育,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壹項緊迫而有意義的研究工作。
1醫德教育是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職業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動。職業道德是為了規範和約束員工的職業活動而形成和制定的行為準則。它們廣泛應用於職業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引導和約束著各行各業的從業者,也是保證社會持續、健康、有序發展的必要條件。職業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重要內容之壹。結合醫學院校和時代的特點,提高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培養高尚的職業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醫學院校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醫療衛生後備隊伍和生力軍的主要場所。醫學生的道德直接關系到他們走上醫學工作崗位後的職業道德,也會對整個社會的道德產生直接影響。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是促進醫學生形成相對穩定的醫德品質,並在未來的職業實踐中轉化為自己的醫德行為的重要手段。以醫學職業道德教育為切入點,加強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把醫學生培養成為健康的社會人和合格的醫務工作者這壹思想政治目標的有效途徑。以醫學職業道德教育為切入點加強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彰顯職業道德教育的特色,又能充分體現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體的全面素質教育的目標。
1.1以醫德教育為切入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醫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有利於促進醫學生的成長。
當前,我國利益相關者和道德觀念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不同程度地影響著醫學生的思想道德。因此,在自身成長的這壹特殊階段,應加強融入職業理想教育,使醫學生通過掌握的醫德規範,掌握未來醫生職業的本質特征和義務,具有良好的適應、理解和改造社會的能力;提高醫學生道德修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結合自身特點和專業實際認清自己的道德要求,從而達到提高道德修養的效果,這是醫學生道德教育的最大現實,是醫學生立足社會和自身成長的需要,有利於促進醫學生的成長。[1]
1.2有利於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的醫患關系是重要的基礎和組成部分,醫務工作者的人文知識、倫理道德和職業素養是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基礎。如何使學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用好所學,決定了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註重理論,又要註重實踐。
層出不窮的醫患糾紛,深刻凸顯了當前中國醫德危機的嚴重性。如何解決這壹危機已經成為關系到和諧社會建設的重大問題。發掘傳統醫德,用它來約束醫務人員,是解決醫德危機的良藥。
1.3有利於弘揚中醫藥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在新的歷史時期,弘揚和創新中國傳統醫德,是發展中醫藥事業、弘揚中醫藥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壹項緊迫而有意義的研究工作。
2 .傳統醫德的傳承與現代轉化
職業道德具有時代性和歷史傳承性。傳統醫學倫理學旨在指導中醫診療實踐,重塑中醫工作者高尚的醫德,提高醫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繼承優秀傳統醫德,對於進壹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醫務人員醫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然而,當今中國的醫療活動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正在進行的醫療體制改革必將對醫療活動產生深刻影響,這決定了相關醫德建設理論的變化趨勢。如何改變醫學只科學不人性化的局面,從而更好地促進醫學目的的實現,是當代醫德建設必須面對的緊迫任務。
2.1傳統醫德的內涵和本質
中國傳統醫德思想作為中國特有的倫理思想和人文意識的教育實施,對於培養我國醫學院校(特別是中醫院校)學生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繼承和發揚我國優良的醫德傳統,牢固樹立醫學職業思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統醫德產生於古代社會,並通過代表社會的醫療實踐逐漸形成了中國醫學特有的醫德思想和規範。其內容主要包括:尊重和珍視生命的“高貴”思想;“醫即仁”的醫學目的;醫療實踐中的“普遍等效”原則;重義輕利的道德觀念;清正廉潔的醫療作風;尊重同路人的謙虛;註重道德自律和修養;獻身醫療事業等。正是這種傳統醫德,激勵著醫務工作者具有神聖的職業責任感,為挽救人類生命和中國醫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令人欽佩的貢獻。繼承和發揚這些寶貴的醫德傳統,對當前我國市場經濟背景下的醫學生具有重要意義。
2.2傳統醫學倫理的困惑與改變
醫學倫理作為社會道德的壹部分,深受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結構和文化關系變化的制約和影響。隨著社會的變遷,特別是市場經濟的沖擊,註重從業者“自省”和“良知”的傳統醫德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重義輕利甚至無視“私欲”,與市場經濟帶來的醫務人員利益意識覺醒形成鮮明對比,醫德“物化”現象嚴重。再加上醫學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新技術的日益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的醫學倫理課題和壹系列新的醫學倫理要求。如果單純繼承傳統醫德,將難以適應社會主義醫療衛生工作發展的需要,改造創新和弘揚中國特色的醫德規範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傳統醫學倫理的變革與創新是歷史的必然。關鍵在於解決問題的嘗試,既保持了傳統醫德的精髓,又適應了新時代的要求。在這方面,強調回歸現實生活,在現實的倫理關系基礎上構建社會治理結構,按照現實的倫理精神進行設計和安排,顯得尤為重要。
3提高醫學生醫德教育有效性的途徑
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將良好的道德認知轉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即“知”與“行”的統壹。“知行合壹”說到底是壹個效果的問題。提高醫學生醫德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堅持三個結合:壹是堅持經常性教育和集中性教育相結合,突出教育內容的系統性,把醫德教育納入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第二,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相結合,增強教育效果的穩定性。根據道德教育中的“知行壹致”原則,不僅要在理論上用理性去理解,而且要在實踐中“用行動去實踐”。三是堅持正面教育和負面教育相結合,開展典型對照教育活動。
3.1轉變醫學教育模式,註重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的不斷改革創新,引入“PBL”教學法和“案例式”教學法。
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醫學人才,醫學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必須樹立以問題為中心、強化能力教育、實施價值觀教育的新理念。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壹定不能是從理論到理論,壹定要用真實的現實來證明。脫離實際的理論很難讓人聽進去,入腦,更別說入心,很難達到征服人的效果。
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方法和案例教學法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主動思考問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教師在提出問題和案例的同時,啟發學生的思維,組織研究和討論,使學生參與感強,思維活躍,視野開闊,加強對倫理規範和原則的理解,增強感性和理性認識,最終達到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大量研究表明,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方法和案例教學法對於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2拓展醫德教育的內容。
要走出傳統醫德的危機,我們需要在拓展醫德教育內容方面做實事。
美德和義務是中國傳統醫學倫理的基本點。歷代醫家提出了許多處理醫患關系、醫生責任等道德規範或準則。,強調醫生自身的道德修養和自律以及對患者的義務。“醫者仁心”是壹種普遍的職業道德準則。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社會組織結構、文化觀念、醫學模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帶來了醫學倫理的變化。壹個突出的表現就是醫學領域權利論和價值論的興起,而權利和價值觀恰恰是傳統醫學倫理學的盲點。在新舊醫學倫理碰撞的背景下,傳統醫學倫理的單壹性和狹隘性使其無法應對復雜的現代倫理問題。然而,傳統醫學倫理與現代醫學倫理的相似性,使得傳統醫學倫理的救死扶傷、盡忠職守的人道主義精神,即使在醫學技術高度發達、市場經濟意識深入人心的今天,也始終具有永恒的價值。因此,現代醫德教育在保留傳統醫德精髓的同時,必須在內容上有所拓展,做到德性與規則相結合、權利與義務相結合、義務與價值觀相結合,使傳統醫德精髓有機融入現代醫德體系。[2]
3.3註重臨床實踐。
社會實踐對培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具有重要作用。從社會調查、誌願服務到服務學習,都是提高醫德教育效果的有效載體。醫學生應及早接觸臨床和社會,在時間和空間上拓寬醫德教育的領域。
從醫學生的培養過程來看,很大壹部分教學活動是在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進行的。因此,不僅要做好基礎學習階段的學生德育工作,還要做好後期臨床階段的學生德育工作。實踐表明,醫務工作者的醫德和行為的養成深受其臨床實踐經驗的影響。[3]因此,實習中的醫德教育尤為重要。學生去醫院實習,首先要挑選那些醫德高尚、醫術高明、行醫誠實、工作積極、教學經驗豐富的醫生。其次,從制度上入手,規範實習生的行為,將實習生在實習醫院的表現與評先、評先、獎優、綜合評價結合起來。第三,建立監督機制。除了對帶教醫生的監督,實習的醫學生還應設立監督箱,隨訪門診和住院病人,測量病人滿意度,抓典型,作表率,發揮榜樣的引導作用。[4]
3.4融入專業教育。
有研究表明,大多數醫學生選擇這個專業是基於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理想,而且都喜歡醫學課程,出勤率高,聽課認真。因此,教師必須抓住學生的這壹心理特點,引導學生把職業理想建立在高尚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的基礎上,把醫德教育放在專業課的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這種教育比純理論教育更實際,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更有說服力。[5]
3.5註重高尚醫德的示範作用。
在中國醫學史上,湧現出許多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醫生,給後人以榜樣和鼓勵。如、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葉等。都是醫術精湛,品德高尚的名醫。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指出,壹個好醫生要註意兩件事:壹是“精”,即技術高超;二是“誠”,即品德要高尚,醫德要良好。在當代中國,白求恩精神激勵了壹代又壹代人,湧現出了林、趙雪芳、魏加寧等壹批優秀醫生。他們對醫學有著無限的熱愛,對醫術精益求精,對病人有著深深的同情,對工作極其負責。這種為祖國醫學事業不懈努力、無私奉獻的精神,匯聚了光輝的醫學美德。在教學中,要重視這些高尚醫德的示範作用,讓學生追求遠,學習近,用榜樣的力量激發醫學生對醫德楷模的熱愛、向往和崇敬,用榜樣的力量時刻激勵他們奮進。
3.6文化熏陶,培養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加強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壹方面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結合醫學特點,傳授“仁愛”的傳統醫學精神,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另壹方面,在教學計劃中,開設壹定的人文課程,要求學生選修,陶冶情操,提高品位。
校園文化建設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載體,校園文化活動是德育的重要途徑。在醫學院校中,文化教育和文化引導不僅可以加強大學生的道德修養,還可以幫助他們樹立認識社會、理解社會、參與社會的正確信念。無論是校園人文環境、歷史環境等校園物質文化,還是校史、校訓等精神文化,以及壹系列主題思想教育活動,都能激發大學生對自我的認同。通過強化醫學生的人文背景,讓廣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啟迪思想,感悟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