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理解新經濟條件下的壟斷

如何理解新經濟條件下的壟斷

長期以來,傳統經濟理論從其特定的研究邏輯出發,將競爭與效率等同看待,將壟斷視為低效率的代名詞,認為壟斷抑制了競爭,影響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亞當。斯密曾從三個方面論證了壟斷的低效率:壟斷會導致產出的減少,從而導致福利的下降;資源會被用來獲取、維持和擴大壟斷,造成資源浪費;壟斷在技術上是低效的。給定相同的投入,壟斷者的產量將少於競爭者。

雷賓斯坦從成本損失的角度提出了無效率的概念,即壟斷企業中存在的無效率的資源配置規則。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競爭都是有效率的,分散競爭或過度競爭等典型競爭都是降低經濟效率的競爭形式。至於新古典經濟理論所提倡的完全競爭,很難說是有效率的。這是因為,第壹,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中,相同性質的買賣雙方之間、買賣雙方之間不存在直接的對立,不構成競爭趨勢。由於完全競爭的市場實際上是壹個缺乏競爭的市場,因此沒有從競爭中獲得效率。就動力學而言,完全競爭是異常均衡中的靜態效率,沒有機制將其轉化為動態效率。其次,完全競爭市場無法實現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不利於有效的技術創新。近年來,經濟學家的研究表明,壟斷和競爭都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手段,壟斷是對市場中成功競爭者的獎勵。所以,稱壟斷無效率是武斷的。壹些高度集中的市場,如計算機、電信和飛機制造,是最具創新性和效率的。雖然壟斷被認為使價格保持在較高水平,但與其他行業相比,這些壟斷行業的價格有所下降,這說明消費者的利益,進而社會福利並沒有受到損害。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網絡化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新經濟形態的形成,並決定了新經濟條件下壟斷的現代特征。

經濟全球化下的壟斷效應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全球統壹市場逐步形成,各國對全球市場份額的競爭日趨激烈。為了爭奪更多的國際市場份額,各國企業通過內部擴張、橫向並購、強強聯合等方式迅速擴大規模,增強國際競爭力,從而獲得市場壟斷地位。尤其是第五次跨國並購浪潮,世界市場的許多行業已經形成了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目前,10化學公司和10半導體公司壟斷了各自行業90%以上的國際市場。L0家輪胎企業占據了世界輪胎市場的80%以上。在航空制造業,自從麥道被波音合並後,世界上只剩下兩大公司:波音和歐洲空客I;在汽車領域,美國兩大汽車公司加上大眾、戴姆勒-克萊斯勒、豐田等少數廠商控制了全球90%以上的汽車生產和銷售;在鋼鐵領域,10 ~ 12大型企業控制著世界三分之二的鋼鐵產量;在計算機軟件行業,僅微軟壹家就擁有全球個人計算機操作系統軟件市場的90%和應用軟件市場份額的80%。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各國市場越來越開放,國內市場國際化。各國企業面臨的競爭市場已經擴大到全球範圍。企業面臨的威脅不再局限於壹個地區或壹個國家的市場,而往往來自國外企業和全球市場,因此不得不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和競爭。

在經濟全球化下,國際分工體系呈現出“產業內分工代替產業間分工——企業內分工代替企業間分工——產品內分工”的演進格局。在這樣的國際分工下,企業的運行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基於核心能力的企業重組成為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企業重組不再局限於傳統的企業邊界,而是主要通過收購、兼並、控股、分拆、外包、戰略聯盟等形式整合外部資源。這是因為隨著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和外包的盛行,企業之間的互聯程度越來越高,傳統的縱向壹體化運作越來越被橫向壹體化和虛擬壹體化運作所取代。因此,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要想在不斷深化和細化的國際分工體系下生存和發展,必須以培育核心競爭力為基本目標,縮小業務範圍,集中力量壟斷具有競爭優勢的關鍵環節,通過虛擬化將壹些輔助工作交給合作夥伴。

在全球市場的跨國競爭中,企業面臨的競爭對手的數量和能力都比過去大大增加,技術進步和市場變化的加快,使得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再僅僅依賴於綜合經營的綜合規模,而更多地依賴於某些環節的專業化規模和創新能力。現代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礎已經超出了單個企業自身能力和資源的範圍,而是越來越依賴於企業和產業價值鏈各環節的有效整合。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被解釋為企業所有者的產業價值鏈之間的競爭。壹個企業在特定產品市場上能夠長期保持的競爭優勢,歸根結底來自於對完整價值鏈中某些戰略環節的壟斷。戰略環節是企業具有壟斷優勢,能夠給企業帶來更高附加值的環節,是價值鏈中的制高點。抓住了價值鏈中的戰略環節,就相當於抓住了整個價值鏈。因此,在新的經濟條件下,企業應集中力量控制其戰略環節,分離不具有競爭優勢的壹般環節。在PC市場,IBM依靠融合了其品牌歷史和技術開發實力的價值鏈來滿足那些註重質量要求的消費者,而戴爾將“服務”的角色重新定義為傳統的價值活動,專註於影響購買者的更廣泛的價值活動,並建立了自己的價值鏈,這也贏得了消費者的廣泛好評。雖然IBM和戴爾分別在生產技術和營銷服務上占據壟斷地位,贏得壟斷優勢,但他們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差異化價值鏈也是相互競爭的,壟斷優勢同時成為他們的競爭優勢。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很多公司在壹個成熟的市場競爭,只有3-5家公司能夠生存下來並發揮主導作用。這3 ~ 5家企業控制了這個行業60 ~ 70%的市場份額,這種3 ~ 5家企業控制市場的格局不是壹成不變的。由於潛在競爭對手的影響,這種格局會不斷被新進入者打破。目前全球各行業的“鏈主”已經被各領域為數不多的3 ~ 5家超級跨國公司占據。可見,全球分工和壹體化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用壟斷效率取代了全球市場結構的競爭效率。

經濟網絡化下的壟斷效應

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的應用呈現出迅猛的勢頭,這標誌著壹種新的經濟形態——網絡經濟的出現。與工業經濟相比,網絡經濟下壟斷的特征和影響發生了很大變化。

邊際成本遞減,邊際收益遞增。在網絡化經濟下,社會財富的增長主要來源於生產和消費的統壹過程或直接過程,這是壹種社會化的直接經濟。對於采取迂回生產方式的工業經濟來說,社會化成本就是回報成本。邊際成本遞增反映了工業經濟的本質特征:它的價值創造和消費是在壹條迂回的道路上或在社會化的範圍內。超過壹定限度,超過壹定範圍,它創造的邊際收益減少,邊際成本增加。對於網絡經濟,企業主要生產信息技術產品,信息技術產品具有* * *享受性、外溢性和擴散性的特點,這使得信息技術產品具有特殊的成本結構。大部分都是前期研究需要大量的開發投入,前期投入高,再生產成本低。因此,信息技術產品的邊際成本是隨著生產的進步而遞減的,其邊際收益是遞增的。

顯著的規模經濟與規模影響力的減弱並存。在工業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知名度與企業的規模成正比。大企業憑借雄厚的資金和廣泛的市場影響力提高知名度。反過來,企業利用自己的高知名度,使自己在市場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但電商讓規模差距的競爭變得無足輕重。中小企業可以在公平的基礎上與大企業競爭。在網絡這壹載體上,企業無論大小,都可以以大致相同的成本在網上發布電子公告,平等利用網絡提供的信息開展經營活動。在網絡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組織結構越來越虛擬化,虛擬企業的內外部分工不再明顯,逐漸趨向“無界”經濟。虛擬企業的效用和效果遠遠超過原來單個企業的流動性和競爭力,它不壹定要像工業經濟下的企業那樣大而全。虛擬企業的競爭優勢不取決於企業的規模,也不取決於某壹個企業的優勢,而是取決於各種不同的生產實力和相關企業的實力的整合,取決於參與企業能否有機地整合在壹起。

市場壟斷與市場進入者的主導地位密切相關。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市場競爭加劇了企業間技術競爭的激烈程度。高科技產品的競爭表現為基於技術和產業標準制定的遊戲規則的競爭。這個遊戲的規則是先進入者制定的,後進入者只能被動跟隨。如果廠商控制的技術成為市場或行業的標準,可以從中獲得巨額利潤和市場控制權。這樣,標準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控制了產業標準,也就確立了自己在市場中的壟斷地位,很大程度上操縱了產業發展的方向,使得潛在進入者在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微軟的操作系統成為PC行業的標準後,利潤滾滾而來。65438+80年代的接觸式打字方式讓EN的QWER-TY鍵盤成為了行業標準,也壹直讓EN成為了電腦鍵盤的標準,而性能優越的DSK卻被冷落了。因此,對於企業來說,誰先掌握了市場接受的先進技術,誰就在壹定時期內占據了“贏者通吃”的市場壟斷地位。“贏者通吃”已經成為網絡經濟中壹種獨特的壟斷形式。但是,網絡時代的壟斷和工業經濟時代的壟斷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那就是壟斷企業不可能長期壟斷市場。在新的動態競爭環境中,大企業的高市場份額是不穩定的,技術標準的變化和技術範式的轉變必然導致企業市場地位的變化。這使得在位廠商往往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並使其市場壟斷行為大大收斂。

市場上的壟斷和競爭呈現出相互強化的趨勢。工業經濟時代的市場壟斷主要是取得市場價格的支配地位,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其實現的前提在於企業的生產規模和對潛在進入者的防範,壟斷和競爭呈現交替關系,即壟斷越強,競爭越弱,反之亦然。在網絡經濟條件下,企業的壟斷主要是由技術創新的特性決定的,技術競爭主要表現為技術的標準化或系統化競爭。這樣,壟斷與競爭就呈現出壹種相互強化、相互促進的良性演進關系。因為市場信息化程度高,只要新產品有壹定的技術和質量優勢,就能占領整個市場。然而,這種壟斷並不意味著競爭的消失或競爭的減少,而是會進壹步加強企業在升級信息技術方面取得優勢和獲得標準產品地位的競爭。企業技術創新速度明顯加快,產品特別是信息產品的差異化程度降低。此外,金融風險投資機制的健全和政府對經濟幹預的減弱,從規模經濟、必要資本、產品差異化和政策等方面削弱了企業的市場進入壁壘。只要有市場前景看好的先進信息技術,基本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

新經濟時代壟斷的創新效應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最能說明壟斷在創新中的效率。熊彼特認為,創新是壹種不確定的活動,除非有足夠的實力承擔創新的風險,否則創新是沒有吸引力的,而處於壟斷地位的企業恰恰為企業家提供了這樣的風險保障。大企業的資金和人力資源優勢使其能夠從事技術先進但開發風險高的創新項目。而且壟斷不僅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力量,也提供了動力,因為壟斷程度越高,企業的市場控制力越強,企業的新技術被其他企業搭便車的可能性就越小,壟斷企業因技術創新而獲得的超額利潤也就越持久。因此,處於壟斷地位的大企業往往有更持久的意願和更大的熱情來不斷發明和開發新技術。卡曼和施瓦茨根據戰後經濟運行情況指出,決定技術創新的三大因素是競爭程度、企業規模和壟斷力量。企業規模通過其與技術創新後獲得的市場份額的高度相關性決定了技術創新動力的強弱;壟斷勢力使企業能夠控制市場,從而影響技術創新的持久性。Galbraith和Arrow也從R&D投資不足、風險負擔重、競爭市場缺乏規模經濟等方面證明了壟斷型大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高效率。

新經濟時代,技術壟斷取代了規模壟斷,壟斷企業的創新動力與日俱增。首先,壟斷企業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避免替代和更大的損失,加強了創新力。在新經濟時代,壟斷地位的優勢對壟斷企業至關重要。在競爭中,壟斷企業壹旦失去壟斷實力優勢,其壟斷地位形成的優勢將加速其瓦解。為了避免這種厄運,壟斷企業將不得不率先創新。其次,為了維持現有的壟斷地位和壟斷收入,壟斷企業加強了創新力。在新經濟條件下,基於創新的產品升級成為壟斷企業利潤最大化的重要途徑。壟斷企業通過推出非合作遊戲,不斷創新產品來擴大市場份額,搶占未被占領的市場。市場份額的擴大有效地保證了技術創新的投入,反過來又進壹步促進了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第三,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特殊優勢,對壟斷企業形成了潛在的競爭壓力,促使壟斷企業加強創新動力。據統計,在當今各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幾乎所有的重大技術創新都源於壟斷性大企業。在投資方面,在OECD範圍內,所有工業研發的2/3左右是由超過1萬員工的大公司完成的。在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研發總支出的80 ~ 90%是由1000人以上的公司完成的,62 ~ 90%是由5000人以上的公司完成的。美國最大的100家壟斷企業的研發支出已經達到全部科研支出的82%。結論和政策建議傳統經濟學理論反對壟斷和競爭,認為只有競爭才能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增進社會福利和提高企業競爭力,將壟斷等同於無效率,因此主張在政策上采取嚴格的反壟斷措施。我們正在進入壹個以全球化和網絡化為主要內容的新經濟時代,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壟斷效應:現代壟斷(壟斷結構)促進而不是抑制技術創新和進步,促進而不是損害消費者利益,促進而不是阻礙有效競爭。從崇尚競爭範式向重視壟斷範式轉變,是新經濟時代的必然要求。

消除對競爭的崇拜,正視壟斷的積極作用,客觀上要求我國產業政策做出相應的調整。壹是實施大企業、大集團發展戰略。在新的經濟條件下,只有大企業才有實力參與國際競爭。中國產業目前的主要問題不是過度壟斷,而是市場集中度低,規模小。因此,中國的產業組織政策應重點支持企業間的兼並重組,鼓勵企業在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壟斷競爭。二是培育企業核心優勢,強化價值鏈中的戰略環節。在全球市場,壹個企業不可能跨越整個價值鏈,做好每壹個環節。企業必須培育特定的品牌、技術、服務和整合這些資源的能力,加強價值鏈中的戰略聯系,建立自己在國際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第三,政府應拓寬反壟斷政策的視野,尋求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合理配置,展示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規模優勢,尋求實現國家戰略利益,而不是把保護國內消費者和其他生產者的利益作為產業政策的重點。第四,新經濟時代,壟斷要靠創新支撐。中國企業應在深化細化的國際分工體系中著力加強技術創新,把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水平作為提升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基本手段。

  • 上一篇:如何買團,在國內買團?
  • 下一篇:學習如何洗頭的教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