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學校教育是與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對的概念。是指受教育者在各種學校接受的各種教育活動,是壹個國家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壹般來說,學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學校教育也是個人壹生中最重要的教育部分。個人在學校接受有計劃的指導,系統地學習文化知識、社會規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校教育決定著個體社會化的水平和性質,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基地,決定著壹個國家的整體國民素質水平;而且未來的世界是人才競爭的世界,學校教育擔負著培養人才的責任,決定著壹個國家的發展和未來。

壹,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

1983年,鄧小平同誌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黨的十六大報告在論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時,明確提出了教育的發展目標:“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人民有機會接受良好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掃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報告還明確提出,“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壹大批拔尖創新人才。”

其實,從孔子的“培養君子以感化小人”,到斯潘塞的“為完美人生做準備”,再到今天的素質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培養身心健康、對社會有用的人。學校教育無非如此。

第二,當代學校教育的缺失

20世紀90年代,我國提出實施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調基礎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雖然培養目標已經提出來了,但是學校教育的評價機制並沒有改變——高考的指揮棒壹直在指揮著整個教育體系的教育行為,所以學習成績成了師生追求的終極目標。不斷變化的評價機制如何實現不斷變化的教育目標?只註重知識的傳授,必然會導致其他教育內容的缺失,學生會越來越失去學習的興趣,成為只會考高分的機器,人格的塑造,自主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會被遠遠拋在後面。素質教育沒有最終實現。

學校只重視應試教育,沒有把重要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大部分學生只在學校開設的語文、歷史課程中接受正規、統壹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也僅限於古詩或朝代簡史,因此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知之甚少。因此,學校沒有成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另壹方面,雖然教師是知識和文化的傳播者,但很多教師並沒有真正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甚至缺乏自身傳統文化的修養。所以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

第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指由中華民族及其生活在中國的祖先創造並由中華民族世代傳承和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悠久歷史、深刻內涵和優秀傳統的文化。它是民族發展歷史長河中各種思想文化和思想形態的總體表征。簡而言之,它是通過不同文化形式表現出來的各種民族文明、習俗和精神的總稱。

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其特點是從哲學和科學的角度揭示宇宙、社會、人生的本質和意義,不僅論證充分,而且允許人們進行實證研究。它的魅力在於比普通宗教更有說服力。因為壹般的宗教是以信仰為基礎的,只有虔誠的信仰才能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不能問為什麽,也不能問為什麽。

那麽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麽呢?

中國傳統文化是古代先賢幾千年經驗和智慧的結晶,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欲橫流的環境下,很多人誤以為道德是約束人行為的規則。事實上,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快樂的生活。

而且中國傳統文化特別註重從行為方式、思想傾向、心理傾向、心理素質、自我意識等多方面塑造人的行為和人格。

中國傳統文化的另壹個特點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重視天人合壹,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中國的哲學從來不認為人與自然是敵對的,而是認為人與自然是互補的,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互相合作。強調的是集體犧牲精神,強調的是以義為利,強調的是努力和奉獻。襯托義利的是人的工作態度。勤奮和敬業是令人欽佩的美德,這種美德衍生為社會知識。所謂“民生勤儉,勤儉不匱乏”。儒家文化在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主張莊重自制,重視教育影響,追求技能,主張社會責任和努力工作,很少強調私利,形成了對群體和諧高效發展的追求,顯示出比個人主義文化更大的優勢。

第四,學校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

中國傳統文化從行為方式、思想傾向、心理傾向、心理素質、自我意識等多方面塑造了大學生的人格和行為。在教育過程中,傳統文化在塑造學生人格、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增強社會主人翁意識、加強傳統道德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在我們的教育中卻常常被忽視。我們不能再壹味追求文化缺失的原因,而應該積極思考和探索如何將傳統文化與學校的素質教育重新結合起來,使學校教育不僅成為真正的素質教育,而且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場所: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受教育者的人格、氣質和素養,進而逐步形成社會的道德觀、價值觀、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因此,它成為維持社會生存和良好發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學生的文化素養非常欠缺,除了幾個小時參加壹些課外活動,人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多方面教育較少。由於人文素質教育的不完善,當代學生的正義感和責任感減弱,道德修養不足。目前,許多學生沈浸在科技理論知識的學習中,忽視了道德禮儀的培養,誠實守信、認真勤奮、謙虛等基本文明表現不佳。

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首先要擺脫重理輕文或只讀書、應試、聽讀書聲的辦學理念。要把人文素質融入教育的過程,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習傳統文化中人文素質的精髓,全面掌握傳統文化中關於愛國愛家、道德、倫理、尊老愛幼的壹系列重要思想。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民族精神,使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成為思想道德修養高、科學文化水平高、民主法制觀念強、敬業奉獻的高素質建設人才。

  • 上一篇:如何提高當今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速度和質量?
  • 下一篇:孔子國學經典語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