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來高度重視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在不放松農業基礎的前提下,大力推動工業和服務業快速發展。從重視調整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比例到大力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結構壹直在朝著優化升級的方向發展。但也要看到,中國的產業結構還存在壹些不合理的地方。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和沖擊下,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更加突出,壹些行業產能過剩、重復建設,甚至在壹些新興行業出現“壹哄而上”的現象。如果不及時有效地調整產業結構,不僅會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還會為未來整個行業的有序發展設置障礙。
客觀地說,產業結構不合理,尤其是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不是今天才有的現象,也不是我們今天剛剛遇到的新問題。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壹直高度重視產業結構的調整,幾乎在不同時期,尤其是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產業結構調整任務。
毫無疑問,目前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信息不對稱的因素。比如企業看到未來市場需求好就投資,從某個企業的角度來看可能是合理可行的。但由於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可能會造成多個企業的生產能力超過未來的市場需求。當然,也與我國土地市場、資源市場、資本市場不發達,定價機制不合理密切相關。
正因為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原因極其復雜,調整的難度非常大,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非常艱巨。比如壹些過剩產能的淘汰,可能涉及地方財政收入、職工安置、企業轉型、債務化解等諸多問題。因此,應該建立壹個完整的淘汰和退出機制來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正面臨壹場前所未有的戰鬥。
第二,順應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趨勢
根據我國經濟實際發展階段、資源環境約束、社會進步程度,特別是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今後壹個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將呈現出新的趨勢,即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動力,以現代服務業和現代制造業為發展的兩個輪子,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主要依據如下。第壹,雖然我國已經進入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經濟發展階段,但是重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於輕工業和服務業。但是,無論產業結構是以重工業為主還是以輕工業和服務業為主,改變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都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關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加大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用技術進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長期來看,這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其次,經濟發展的歷史和工業化理論表明,壹個良好的產業結構應該是壹、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因此,中國的工業化發展必須兼顧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第三,傳統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都面臨著調整轉型升級的艱巨任務。利用技術進步和高新技術是促進傳統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結構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其競爭力的主要途徑。因此,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必須以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轉型升級為基礎,在此基礎上發展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這也是提高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當前的關鍵是以技術進步推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勞動生產率高的現代服務業,使之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的主要動力之壹。同時,也要運用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和現代科技成果,促進現代制造業的發展,全面提高其經濟效益和產業競爭力。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使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制度廣泛應用於現代服務業企業和現代制造業企業,使現代服務業和現代制造業成為生產力迅速提高、管理能力迅速提高、勞動力素質和產業國際競爭力迅速增強的現代新興產業部門。基於此,需要針對不同的行業選擇不同的著力點。對傳統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農業、紡織、輕工、生產和生活服務業,要著力提高技術含量,形成特色工藝和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對於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的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要通過政策引導支持自主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對於航空航天、生物技術、高性能計算機芯片、新能源、新材料等有利於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性產業,不僅要加強政策引導,甚至需要財政直接投資,形成自己的“拳頭”產品。
三是多措並舉推進結構優化升級
第壹,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重工業輕服務業的思維方式仍然是制約和約束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的主要思想根源。面對中國能源資源和環境的壓力,通過增加物質資源投入來發展經濟的模式已經不可持續。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已明顯不能適應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建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統壹,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
第二,積極推動傳統服務業轉型和現代服務業發展。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商品生產的中間投入和中間需求,充分發揮其強大的產業帶動能力和廣泛的輻射力。重點發展以信息、科技、金融、會計、咨詢、法律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整體水平。積極發展物業管理、旅遊、社區服務、教育培訓、文化體育等需求潛力大的新興服務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充分競爭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優化商業、貿易、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提高技術水平和經營效率。還要優化企業組織結構,依托優勢企業,培育和形成壹批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大公司、大集團,推進企業聯合重組,實行網絡化、品牌化經營。這裏需要強調的是,發展服務業和推進工業化並不矛盾,而是可以在更高的程度上相互促進和融合,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因為壹方面,隨著產業內部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工業越來越依賴於服務業的發展規模和程度;另壹方面,信息化是提升產業科技含量、驅動企業管理創新、業務流程再造和組織體系創新的重要驅動力。而且從產業關聯來看,產業的發展對服務業提出了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產業決定了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規模和產品結構;工業作為服務業的中間產品和投入,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服務業所需的基礎設施、消費品和生產資料,基本上都是由工業提供的。比如,從產業鏈構成來看,產業競爭力越來越依賴於設計規劃、技術研發、物流等商務服務的支撐;單純靠擴大加工規模來降低成本的空間並不大,所以未來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服務業的發展。因此,通過發展服務業與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有機結合,可以大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第三,註重市場機制的作用。壹是努力創造和維護有利於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企業遵循市場機制優化升級產業結構;二是積極推動建立全國統壹的市場體系,通過深化改革,摒棄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封鎖,避免產業結構趨同,構建全國統壹的市場體系;第三,完善企業市場退出機制,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使各地根據比較利益原則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從而避免低水平重復和同業競爭。
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環保目標的實現,通過制定嚴格的產業投資環境標準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實現環境保護與產業結構優化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同時,也要通過財稅手段引導投資方向,促進投資結構優化,發揮其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信號和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