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產生的背景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是以維持人類生存環境和合理利用能源資源為目標的平衡經濟。它是綠色增長和綠色發展在各個經濟領域的體現,是協調環境與發展問題的重要經濟形式。在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背景下,全球經濟、金融、貿易、環境和其他相關部門的領導人和決策者應意識到環境投資對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和減少貧困的貢獻,並促進經濟的“綠化”和創造新的綠色就業機會,從而振興和提升經濟。經濟的“綠化”不是增長的負擔,而是增長的動力。中國發展綠色經濟的必然性(1)發展綠色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和轉型的必然要求。從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來看,中國現在已經進入了壹個重要的戰略轉型期。綠色經濟的基本內涵與我國當前環境和發展的基本態勢和戰略目標相壹致,符合我國為應對當前金融危機而制定的“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戰略,對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等國家重大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政策啟示和借鑒意義。可以說,發展綠色經濟是實現中國環境與發展戰略目標的根本保證,也是實現中國環境與發展戰略轉型的必然要求。(2)發展綠色經濟是中國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的必由之路,即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其建設的核心是促進經濟轉型,從過去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汙染、低產出”的發展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汙染、高產出”轉變。發展綠色經濟,首先要調整經濟結構,降低以重化工業為特征的制造業份額,增加以信息技術和金融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服務業份額;其次,要調整產業結構,既要淘汰落後產能,在現有傳統制造業實現清潔生產,對傳統產業進行“綠色”改造,又要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大力開展綠色技術創新,為實現經濟、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以及清潔生產提供技術支持。因此,從發展途徑和目標來看,發展綠色經濟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壹脈相承的。可以說,發展綠色經濟是建設“兩型社會”的重要手段。(3)發展綠色經濟是中國通過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的戰略選擇。發展綠色經濟的關鍵在於加快環境保護的“歷史性轉變”。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的核心內容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貫穿於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各個環節;反映工業、農業、交通、建築、服務等領域的環境保護要求;不斷創新生產理念,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從生產源頭和全過程減少環境汙染。從綠色經濟的內容和功能來看,不僅要加快建立更清潔的新產業部門和經濟增長點,還要加快清潔技術和產品的建立。同時,要把發展綠色經濟的理念融入經濟決策和經濟發展規劃,貫穿生產、消費、貿易、投資等經濟再生產的全過程。發展綠色經濟,有助於從源頭上客觀解決環境問題。可以說,發展綠色經濟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發展綠色經濟的驅動因素(壹)發展綠色經濟是中國的政治意願和戰略方向。中國政府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確立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目標。(二)發展綠色經濟在中國有壹定的社會實踐基礎。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就開始了自己的綠色發展之路。1973年8月,第壹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提出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環保惠民的指導方針。近年來,中國在發展綠色經濟方面也實施了許多具體行動,如發展節能減排、發展綠色交通和可持續建築、促進低碳經濟、加強環保投資、建立環境經濟政策體系等。這些行動和實踐包含了綠色經濟的基本內容,其目標是高度統壹和壹致的。同時,這些行動也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和效果。十壹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9.1%,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下降12.45%,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下降14.29%。正是因為這些包含綠色經濟理念的行動和實踐,中國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得到了壹定程度的糾正和修正,為緩解中國經濟繁榮時期的資源和環境壓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未來綠色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基礎。中國綠色經濟發展的障礙與挑戰(壹)“高投入、高增長”經濟發展方式的慣性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關鍵時期,追求經濟增長仍將是中國今後相當長壹段時間的發展目標和任務。高投入、高增長仍是未來推動發展的主要模式,向依靠資本效率和技術進步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還需要壹段時間。因此,在當前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無法徹底轉變的情況下,傳統粗放型增長方式的慣性可能使發展綠色經濟和完成綠色轉型還需要壹段時間。(二)社會制度和條件不成熟目前,壹些政府部門對綠色經濟沒有清晰完整的認識和理解,僅停留在理念層面,被動地執行中央關於調整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指示,沒有積極深入地思考如何發展綠色經濟,實現綠色轉型需要哪些社會制度、經濟政策和環境政策的調整和安排。此外,從環境治理結構來看,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尚未形成,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和綜合經濟決策的範圍和程度非常有限,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渠道和制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三)綠色投資和技術創新不足在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4萬億元刺激計劃中,對環保的直接投資占5%。如果加上支持自主創新、結構調整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中國在經濟刺激計劃中的綠色投資將達到14.5%。但在產業投資方面,無論是在培育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還是在傳統產業的“綠色轉型”方面,目前都還沒有具體的規劃和安排出臺。在技術創新方面,根據對地方和企業的調研,目前引進技術較多,R&D自主創新普遍不足,尤其是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業,缺乏核心和長期競爭力。五、中國未來的綠色經濟之路(1)通過實施各種環境和經濟激勵政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技術創新和進步,促進工業部門“綠色化”,增加綠色就業崗位;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以新能源、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環保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綠色產業,盡快形成門類齊全、裝備先進、富有活力的綠色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綠色科技,加大資金投入,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構建節約資源和能源的技術支撐體系,支持能源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可持續利用,突破能源、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二)優化經濟發展指標我國承諾力爭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40%-45%,這就要求我們摒棄長期以來以GD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標準,控制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循環經濟主要汙染物(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化合物)總量;產品回收率、廢料回收率等再利用指標;將可再生能源比重、城市固體廢物利用率等資源利用指標納入考核國民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體系;以資源產出率為目標,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加快建設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提高節能減排指標,使經濟向“綠色”方向發展。(3)積極加強制度建設,積極研究綠色投資政策,推進重點行業“綠色”生產,加強對環保領域金融服務和境外投資的引導;完善綠色信貸、綠色稅收、生態補償和綠色貿易政策;推進環境汙染責任保險,組織制定完善配套環境政策清單,建立健全重汙染企業退出機制和相關指導意見,配合有關部門適當提高排汙費、汙水和垃圾處理收費標準,積極推進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改革垃圾處理費征收方式,適當提高垃圾處理收費標準和財政補貼。 有序推進環境立法相關工作,建立健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 (四)強化各級部門行政層級各級政府要繼續發揮主導作用,重視綠色領導力建設,將綠色發展、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發展層面、長遠規劃、年度計劃和日常工作;中央政府加強對跨區域綜合環境事務的宏觀調控;地方政府對各自轄區的綠色發展和生態質量負責;各部門對行業和系統的綠色發展負有責任。建立統壹立法、統壹標準、統壹監管、環保部門依法負責、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環境監管體系,提高環境監管的規範化、法制化和科學化水平。(五)倡導公眾綠色消費,發展綠色經濟,必須重視建立可持續生產體系和可持續消費體系。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能力正處於升級轉型階段,倡導可持續消費和綠色消費顯得尤為重要。要把環境標誌產品認證作為重要手段,把政府綠色采購作為重要推動力,有針對性地購買綠色產品,引導公眾自覺選擇節約環保、低碳排放的消費方式,購買綠色產品、節能產品、環保產品。(6)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和環境宣傳教育體系,加強對不同社會群體的環境宣傳教育和培訓,進壹步強化公民的環境意識和環境責任意識。完善重大環境信息新聞發布和公開制度,及時收集分析環境輿情動態並積極應對。推進城市環境質量、重點汙染源、重點城市飲用水水質和企業環境信息公開,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推動實施企業環境監督員制度,試行職業資格管理。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的教育和宣傳,提高企業環境責任意識。擴大公眾參與的透明度,促進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更加持久、穩定、健康地發展。(七)積極開展綠色經濟國際合作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要實現綠色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環境保護的諸多問題,必須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壹是加強綠色經濟發展的對外交流,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綠色經濟發展道路;第二,與發達國家建立先進綠色技術的轉移機制;第三,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與相關發展中國家分享中國發展綠色經濟的實踐經驗。我們主張國際社會應把促進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作為發展綠色經濟的助推器,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制定和實施鼓勵綠色經濟發展的貿易政策,促進各國綠色經濟的增長。
上一篇:如何檢驗壹個風水先生是否有真才實學?下一篇:孔雀舞舞蹈藝術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