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應該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壹分可能要掉幾個誌願,甚至壹輩子的命運從此改變!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會更加強烈和復雜:是先參軍,還是先就業,還是先考研?經常遇到焦慮地問我這些問題的同學。但是,這些焦慮真的是莫須有的!人生是壹個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絕不會因為壹個單壹事件毀掉壹個人的壹生,也不會因為壹個單壹事件挽救壹個人的壹生。屬於我們的,遲早會得到;我們不該得到的,即使是偶然得到的,也不能長久。如果看清楚了這個事實,人生很多所謂的重要選擇都可以掉以輕心,完全不用焦慮。所謂的人生困境,往往在此刻變得微不足道。出國的時候,壹個大學同學嘲笑我:班裏最晚讀博士的都要回國了,妳現在就要出去?兩年後從劍橋回來,覺得人生不可預測。僅此而已:壹個從大壹開始就決定再也不拿學位的人,居然拿到了碩士和博士!我們應得的,哪個已經少了?生活中我們應該得到多少,不應該得到多少,我們又怎麽知道呢?從此以後,我不得不更加冷漠地對待這次相遇。在做講師期間,壹些態度比較極端的同學當面表示不屑;當我從劍橋回來的時候,我被我的學生當成了壹個可怕的東西。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實都是好人的話,真相完全看不見。表面上看,兩年拿到劍橋的博士學位似乎很棒。但是,在這兩年之前,我已經花了整整壹年的時間,看完了所有與研究課題相關的論文,找到了研究方向;在此之前,我已經花了三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並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論文。從碩士到博士的七年間,我從未停止過研究和自學。所以,這位博士其實積累了7年的成果,或者至少5年,即使只算我花在控制課題上的時間,也不足為奇。普通人不把人生的成就看做是長期不斷積累過程中的積蓄。他們總是用表面上破碎的、孤立的事件來誇大討論,所以他們常常試圖在不起眼的事件上做悲喜。但對我來說,當講師的時候被學生看不起,劍橋剛回來的時候被同學誇大,都只是表象。真相是:我壹天24小時只在乎點點滴滴的積累。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只是這些成果在特定時刻積累的外在展示。生活中真正的積累,從來沒有因為這些事件而終止或增加。但是,我怕工作完了就失去鬥誌,考不上研究生。那妳先考研吧。但是,如果先讀研,我怕我會像大學時壹樣無所適從,不願意學習。那妳還是先去上班吧!但是.....我完全能理解他們的焦慮,但對於這樣的話,我無法抑制自己的感情。其實說白了,他需要的是兩年的研究,兩年的工作,才能加深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獲得實踐經驗。表面上看,先工作還是先上學差別很大,其實骨子裏的差別可以忽略不計。在朝三暮四的成語故事中,主人曾經早上餵猴子四個橡子,下午餵三個橡子。後來改成朝三暮四,猴子不高興了,堅持要變回朝三暮四。其實先上班和先上學的區別就像是去朝三暮四,不值得在意。而我們往往看不到這種人生過程中的長期持續的積累,舊情把暫時相遇的小差異誇大到生死關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為選擇什麽而焦慮時,通常意味著這兩個方案可能壹樣好,也可能壹樣壞,所以選擇任何壹個其實都是壹樣的,唯壹的區別只是順序不同而已。而且,我們越焦慮,其實差別越小,越不值得擔心。相反,當好與壞有明顯的區別時,我們很容易知道該怎麽做。但是,我們往往看不到長遠的未來,短期內對兩種情況的得失比較短視:如果要選擇A種情況,我們承擔不了B種情況的好處;我想選擇b案,但是我承受不了a案的好處,如果妳看得夠遠,人生往往是八九十年,短的五六十年。妳先做哪件事有什麽關系?就算是退伍工作完了,花壹整年準備讀研有什麽大不了的?當然,還是會有人擔心:我當兵結束工作後,會不會因為家庭疲勞或者記憶力下降,考上研究生會更難?我只能這樣回答:壹個人考不上研究生只有兩種可能:要麽他不夠聰明,要麽他真的足夠聰明。不夠聰明,考不過,那沒什麽好抱怨的。如果妳夠聰明考上了研究生,只能說妳的決心不夠堅定。如果妳不夠堅定,說明妳的人生還有其他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不亞於壹個碩士學位,妳舍不得離開他。這種情況下,沒考上研究生也沒必要後悔。不是嗎?人生有那麽多條路,為什麽總是斤斤計較壹種可能?我高中最好的朋友,壹生倒黴:中考兩次,高中學習兩次,高考兩次,連摩托車駕照都考了兩次。畢業後,他告訴自己:我沒有人脈,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真誠和努力。現在,他擁有壹家年收入上千萬的公司。壹個人在事業上而不是在深造的過程中取得成功是很常見的。壹個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之門外而失去才華,只是另找壹個適合他表現的地方。另壹方面,如果壹個人上學太順利,難免放不下身體去創業,只能謀生。誰能完全知道福報和災難?我們以什麽為榮?有什麽好擔心的?人生的得失有時說不清楚,但有時卻足夠簡單:我們得到的是平日裏積累的成果,失去的是沒有努力積累的東西!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績,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捐,最後壹分也不會少,最後壹分也不會多。好像是前年,在去藝術中心的路上遇到了壹個高中同學。他當時是南方大學電氣工程系的副教授,被清華電氣聘請去開辦短期課程。自從高中以來,他壹直非常努力。作為第壹個誌願者上臺後,連續四年獲得圖書獎。我相信他的專業研究也很出色。回想壹下我們進入高中的時候,智力測試成績是全學年排名第壹第二。但是我從高壹開始就沒有放棄過自己喜歡的文學、音樂、書法、美術、哲學,而他卻從來沒有分心過,所以兩者的學術差距只會越來越遠。另壹方面,這十幾二十年我在人文領域獲得的滿足感,恐怕是他遠遠無法理解的。我老婆問我,如果我願意全心全意的專註於壹個研究領域,是不是至少能趕上這位同學的成就。我不這麽認為。兩個氣質不同的人,註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我們註定會得到我們不該得到的東西。隨便比較兩個人,只看到他得到的,不看到他失去的,有什麽意義?清華廣播曾經采訪過我:老師,妳是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的?我當場楞在那裏,想不通這輩子什麽時候遇到麻煩了!後來仔細想想,發現不是我沒闖過禍,而是我被普通人當成了困境。我已經把它當成了壹個暫時的機會,從來沒有在意過。我剛服完兵役的時候,大兒子出生了但還是找不到工作。我以前也很焦慮,但是我想我遲早會有工作的,而且工資也不會太低,所以就沒太當回事。碩士期間家裏完全靠老婆的工資,省吃儉用對我來說並不是兩難。壹方面我在精神上過得很充實,另壹方面我知道這壹切都是為了給自己壹個轉行教書(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機會。31歲要出國了,同學要回系裏教書。我很緊張(不知道劍橋有多嚴格),但我並不氣餒。因為,我知道自己過去壹直在努力,有很滿意的經歷和成績,但是別人看不到。我從來沒有陷入困境,因為我從來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斷地和別人較勁,只在乎自己內在的真理積累。我從來沒有陷入困境,因為我確實知道,人生是壹個長期的、持續的積累過程,絕不會因為壹個單壹的事件而出現大起大落。註:清華=臺灣省清華。讀研=研究生。作者為臺灣省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原復旦光華bbs)。都說欣賞壹個人有兩種方式,壹種是與自己相似,壹種是“雖達不到,心向往之”。這大概是第二個。他打了我壹路自稱“沒腳”的地方。
上一篇:腳趾擦傷怎麽治療?下一篇:學習橫叉和豎叉的要領是什麽?如何提高柔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