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法師廟寺廟詳解

法師廟寺廟詳解

法師寺包括弘仁寺、“第壹山”寺、正覺禪林、觀音閣等建築。明代原名“天妃殿(宮)”,清道光八年(1828)重修時,加了山門,額名“媽祖閣”,國人俗稱“媽祖閣”,也稱“正覺禪林”。法師廟的建築是不同時期建造的,整個法師廟直到清道光八年(1828)才初具規模。弘仁寺始建於明朝弘治元年(1488),現存門楣上有“弘仁寺”字樣,旁邊的銘文為清道光八年(1828)。這座寺廟是壹座小石廟,供奉著天後。寺內有實物可考,歷史最悠久的是“聖山第壹寺”。供奉天後宮的廟宇,是1605年(明萬歷三十三年)由當時的官商合資興建,1629年(明崇禎二年)重修,入口處的石梁上仍有初建時的石刻。因此,馬革寺是澳門現存最古老的有明確實物可考的寺廟,也是澳門文物保存最久的原始建築。

觀音閣的建築年代無法追溯。有壹塊清道光八年(1828)重修的木牌匾,所以觀音閣應該是以前建的。觀音被供奉在亭子裏。

正覺禪林也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供奉天後。這座寺廟在1988年2月8日發生火災,文化局按原貌重建,直到次年2月。馬閣寺是中葡文化融合的起點,也是澳門最著名的名勝之壹。距今已有500多年,是澳門三大寺廟中最古老的壹座。馬閣寺,原名媽祖閣,位於澳門東南部,俗稱天後宮。它建於明朝1488年。背山面海,懸崖邊建築參天,古木參天,景色優美。整個寺廟由四個主要建築組成,即大會堂、弘仁殿和觀音閣。石獅鎮的大門和飛檐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築。

法師廟位於法師山西面的山腰上,主要由山門、牌坊、正殿、弘仁殿、觀音殿和正覺禪林組成。每棟建築規模雖小且簡陋,卻能與自然充分融合,布局錯落有致。

入口大門是壹座拱形花崗巖建築,寬4.5米。只有壹個門道。門楣兩側有“媽祖閣”字樣,大門頂部用琉璃瓦屋頂裝飾。其中門楣頂部有飛檐狀的屋頂,上面鑲嵌著瓷珠和鳳尾魚。大門之後是壹至三座四柱高聳的牌樓,也是花崗巖材質,四個石獅子分開擺放。大雄寶殿是供奉天後的神龕之壹,號稱聖山第壹殿。它在空間上與主入口建築、拱門和山腰上的弘仁堂壹致。建築以花崗巖和磚塊為主,以花崗巖為主,柱子、橫梁、部分墻體甚至屋頂都是用這種材料建造的。兩側墻壁有大面積的琉璃瓦方窗,較高位置的氣窗為圓形。石屋頂上鋪設琉璃瓦屋頂,豎脊和豎脊用誇張的飛肩裝飾,屋頂造型分為兩部分。朝拜區的屋頂以棚頂的形式出現,而神社區上方的琉璃屋頂則以重檐殿的形式出現,飛檐簡潔有力。

弘仁寺最小,只有3平方米左右。這座建築用山上的巖石作為後墻,然後用花崗巖作為屋頂和兩側的墻壁。殿內還供奉著天後,兩側墻壁內壁浮雕著天後的婢女和神兵將領,而天後雕像則放在山石前,如同正殿神龕區。在石頭屋頂上,寺廟還裝飾著綠色琉璃瓦和飛檐。位於最高處的觀音寺,以磚石為主,建築比較簡單,是硬山道。

與其他寺廟相比,位於建築群最前端、與正殿同臺的正覺禪林在規模和建築形式上更有講究。該建築由壹座獻給天後的寺廟和壹個靜修區組成。靜修區是普通的房子,硬山磚結構,寺廟是四梁結構,正殿前有內院。兩側的側廊為卷式屋頂,正廳區域被兩排三根柱子分隔成三個開間,屋頂為琉璃瓦和斜坡。兩側側墻頂部為金字形山墻,有防火之意,具有濃郁的閩南特色。它位於內院的前立面,從左到右可分為五個部分。中間最高的兩邊逐漸降低,墻體用泥塑裝飾,墻頂用琉璃瓦裝飾,琉璃瓦的屋檐下是象征鬥拱的三層花飾。另外中間部分還有壹個半徑65438。法師寺、普濟寺、蓮峰寺並稱為澳門三大寺。作為三大寺院之首,法師寺是澳門著名的東方寺廟之壹。馬閣寺,原名媽祖閣,又名正覺禪林、海覺寺、媽祖廟、天後宮,位於澳門半島南端的媽祖山腳下。建於明朝弘治元年(1488),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是為了紀念被信徒們尊為海上保護女神的天後娘娘而建造的。

“媽祖”在福建方言中是“母親”的意思。“媽祖”,姓林,,宋代福建莆田人。他從小就很聰明,學會了深奧的魔法,並且能夠與神溝通。他經常在海上救助遇險船只,“升天”後又多次出現在海上救助災民。人們感受到它的善良,尊敬它為波塞冬的護衛,歷代王朝也多次加封它。到了明代,它被命名為“天後”。相傳,400多年前的明朝,壹位福建商人在澳門附近遭遇颶風襲擊,危在旦夕。幸好“表現出海上消災解難精神”的天後娘娘幫了他壹把。後來,這位商人在女神出現的地方建立了壹座寺廟,以感謝上帝的仁慈,被稱為“娘馬腳”。

法師廟背山面海,沿山崖而建,四周參天古樹環繞;寺門口有壹對石獅子,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據說是300年前清人的傑作;寺內花木點綴,山石縱橫,景色秀麗。由正殿、石殿、弘仁殿、觀音閣四座建築組成,由石階和壹條曲徑相連。曲徑兩旁的巖石上,有名人或文人題寫的摩崖石刻。院子裏有壹塊名為“海船石”的巨石,上面雕刻著壹艘古代海船。在船的桅桿上,有壹條橫幅,上面寫著“造福大江”,這是壹幅“壹帆風順”的喜圖。廟裏的石碑上刻著紀念法師廟建500周年的字樣。

相傳400多年前,葡萄牙人在澳門登陸,在廟前的沙灘上登陸。問當地居民這是什麽地方,居民以為問的是馬哥廟,於是回答“馬哥”,這是葡萄牙人的音譯,也因此有了澳門這個葡萄牙名字。

法師廟平時香火旺盛,每年農歷除夕和3月23日“天後”神生日,香火更差。來自四面八方的朝聖者聚集在這裏燒香、磕頭、祈福,並舉行豐富多彩的節目來助興。此時,法師廟上的紫煙彌漫著祥和,這就是澳門八景之壹“法師中的紫煙”的景色。

“媽祖”不僅是善男信女崇拜的“天後”,更是壹種國際文化現象——“媽祖文化”。1874和1875年,法師廟兩次被火燒毀,於是居民集資於1875年(清光緒元年)重建,並於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完工,形成了今天的樣子。

文化局除了在1983年和1988年對寺廟的維修進行補貼外,還在1996至1997年對寺廟進行了維修工程,包括墻壁、裝飾墻和門窗框。

1998年10月28日,世界上最高的媽祖雕像在澳門最高點疊石堂頂部建成。她站在澳門的最高點,所以從海上或陸地都可以看得很清楚。自從開光後,原本人跡罕至的山頂周邊道路,車水馬龍,香火繚繞。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舉行的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澳門歷史街區包括盧溝廟舊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媽祖閣平時香火鼎盛。每年農歷除夕,3月23日媽祖生日,9月9日重陽節,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為什麽澳門馬革寺香火這麽旺,海外華人也信媽祖?設計並創作了大型媽祖像的澳門著名雕塑家、畫家梁晚年告訴大家:媽祖是人,也是海神的護衛。媽祖舍己救人、為民解難的博愛精神受到人們的尊敬,信徒們把她奉為神明。

據古代史料和福建莆田地方誌記載,媽祖生於北宋唐太宗劍龍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卒於唐太宗雍熙四年(987)二月十九日。她是福建莆田梅州縣巡視員袁林的第六個女兒。她的原名是娘,因為從出生到滿月從不啼哭,所以又叫她莫。林默娘從小聰明、善良、樂於助人。有壹年,她和爸爸、哥哥壹起出去坐輪渡。在途中,她遇到了海浪,船掉進了水裏。林默娘下水救父親。她還多次在海上救助災民,為人民驅除瘟疫,拯救生命...

為了感謝她的善良,人們稱林默娘為“媽祖”,在福建方言中是“母親”的意思,被供奉為“護航海神”莆田人最初供奉媽祖的廟宇稱為神女廟、神女廟。林默娘海上救難的故事和傳說,逐漸被人們神化,被信眾廣泛而熱烈地信仰。歷代王朝也順應民心支持媽祖信仰,宋代以“夫人”命名媽祖。元明兩代封其為“天妃”;金在清代被封為“天後”。我們看到了供奉在法師廟裏的天後牌位,上面寫著:“天後袁俊的神位是保國保民”。

因為媽祖有著博大仁愛的胸懷和扶貧濟困的高尚品格,壹千多年來,人們為了表達對她的敬意,賦予了她許多神奇的色彩和美麗的傳說。中華兒女也從媽祖的傳奇故事中體會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看到了中華優秀文化的光輝。經過千百年的演繹,媽祖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媽祖也是海峽兩岸乃至世界各地的中國人所尊崇的海上女神。上世紀80年代,聯合國授予中國媽祖“和平女神”稱號。

世界上有近4000座法師寺廟,信徒超過2億人。媽祖的名字凝聚了海內外千千千千萬萬華人愛國愛鄉、虔誠向善的心願,媽祖信仰成為連接海內外和全世界的橋梁和紐帶。2008年5月3日下午,北京奧運會聖火經過澳門盧溝宮。來自奧林匹亞的聖火將與法師廟的香火相遇,澳門將以最具本土文化代表性的迎接奧運聖火的方式展現中西文化的特色。

火炬手經過大巴和民政部門的大樓,到達了具有濃郁當地傳統文化特色的法師廟。下午3點,成千上萬的市民聚集在法師廟,他們大多穿著紅色的衣服,手持國旗、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和奧林匹克旗,熱切地期待著奧運聖火。下午4點50分左右,載著奧運聖火和火炬手的專車行駛到了法師廟門前。兩名火炬手下車,順利完成聖火交接。站在兩邊的期待已久的市民欣喜若狂,激動歡呼。

澳門沙裏投房互助會組織了100多名會員到法師廟迎接聖火。他們穿著代表澳門的綠色衣服,有的用力揮舞著巨型國旗,有的高喊“支持中國!支持奧運!”口號。

擁有500多年歷史的馬哥孛羅寺是澳門三大古剎(馬哥孛羅寺、觀音寺和蓮峰寺)中最古老的壹座。2005年7月15日,澳門歷史街區,包括盧溝廟舊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法師廟完成奧運火炬傳遞後,隨即前往西灣湖進行龍舟傳遞。

  • 上一篇:如何理解傳統文化與社會現代化的關系?
  • 下一篇:學校體育教研活動綜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