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八心八德》班會主稿

《八心八德》班會主稿

參考資料:

第二,課堂教學是加強德育的主渠道。

多年來,壹提到德育,人們就會想到政治課或轟轟烈烈的活動。其實德育還包括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從這個角度來說,更具體、更復雜的教育內容取決於課堂。

1.通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我們要求各科教師要下大力氣挖掘課本中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基本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有機地滲透到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各章節的顯性和隱性德育目標。其次,進行適當的公民意識和愛國主義教育。再次,要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自信、自強、堅忍等心理素質;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民主意識等等。如何在教學中貫徹這些要求?我們學校壹位老師成功上了壹堂語文診斷課,題目是《郵路上的梨花》。在備課上,她首先註重尋找知識點和美德教育的結合點。她精心設計了這堂課,用層層剝筍的方式闡釋了課文深刻的思想內涵。最後,她拋出了文末的那句話:“郵路處處梨花開”,啟發學生說對句。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朗讀了《雷鋒精神永在》這首詩。至此,文末“點題、點人、點靈”的詩句將思想教育推向高潮。老師在班級總結中說:“祝同學們像潔白無瑕的梨子壹樣,開遍65中學的校園。”

2.堅持課堂主渠道,善於把握隨時出現的德育機會。

針對理科教師中“理科教學與德育無關”的理論,我們組織教師學習中學德育大綱,討論初中德育要點,使理科教師明白德育不僅僅是思想政治教育,還包括心理道德素質的培養。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德育機會隨時出現。如果抓得及時,科學還可以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德育滲透和隨機教育。獲得知識後,老師們進壹步探討了科學教學過程中可操作、可實施的德育目標,確定了知識點與美德教育的結合點,最終聚焦於“智能、毅力、熱情、群體”,壹致認為科學教學應在傳授知識、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訓練中,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自信心。

第三,課內德育要輔以課外德育活動,努力使課內外教育協調並進。

1.精心設計主題班會,給學生壹次深刻的教育。

我們註重以主題班會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勞動教育。學校組織設計了“中華魂在心中”、“文明的工運”、“禮儀:時代的呼喚”、“文明需要我,我需要文明”等主題班會和高二農村農民“長征篝火晚會”。這些主題班會生動活潑,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教育意義。在我們看來,如果把班會的準備比作花朵,那麽開好班會就像果實。沒有好花能結好果。班會的準備過程是壹個很好的教育過程。每個班主任都要堅持下去,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都受到教育。這幾年來,我們學校的主題班會越辦越好,效果也越來越明顯。

2.“雙軌同步”,辦好藝校,學生“選擇”。

實踐證明,壹個學生成績差,並不代表他別的什麽都不會。我們應該把“規範有特色,合格有選擇”的宗旨深化到我們自覺的教育行為中去。於是,業余藝術學校誕生了。如今已開設14專業課,聘請校內外教師20余人。藝術院校在教學中堅持“拉大差距”和“縮小差距”相結合。“拉大差距”就是拉大學生性格和特長的差距;“縮小差距”就是縮短學生文化知識水平的距離。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培養全面人格的技巧和藝術,在於教師真正善於為每壹個學生開辟精神發展的領域,哪怕是智力發展最平庸、最困難的學生,使他在這壹領域達到頂峰。”我們不僅為這些不同專業的學生創造了更好的學習環境,也為他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空間。今年六壹兒童節期間,學校組織藝術學校學生在大連勞動公園兒童露天舞臺表演,受到社會各界好評。在今年我校第六屆排球節開幕式上,學生們表演了拉丁舞、擊劍、造型、現場書畫等。,這些都從不同側面展示了我校實施素質教育的豐碩成果。“不求人人接受高等教育,但他們都想成為人才”。《大連日報》、《大連晚報》曾以《這片土地上的希望》、《培養學生興趣有益於學生學習》為題,報道了我校對素質教育的探索。

3.排球-學校用球。

近年來,排球運動已經成為我校具有相當群眾基礎和傳統的“校球”。我們把排球作為道德培養的有效載體。以排球為主導項目的課外活動,既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又能培養其堅強的意誌和自律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集體主義精神、承受失敗和挫折的能力,培養毅力、信心、勇氣等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質。我們學校有26個班,52個男女隊,僅去年就打了64場。學校規定:除壹年級外,其他年級不允許壹次性將球擊過網。這需要團隊成員密切配合,克服“個人英雄主義”和隨意行為。團結進取的班集體在競賽中得到了考驗和錘煉。“勝不驕,敗不餒”成為學生們的座右銘。

4.開設“心理診所”,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我們學校設立了壹個心理診所,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其目的是幫助有壹定心理負擔的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患病、康復等方面的心理不適或障礙,緩解其內心世界的矛盾,增強其對挫折的承受力,幫助其開發適應環境、完善自我的潛能。“心理門診”每周舉辦兩次,學生可以直接咨詢“知音”(由兩位老師舉辦)。這半年有近百名學生去看病,有學習困難的,有家庭壓力的,有美醜歧視的,有異性問題的,有師生矛盾的。我們還在黑板報開設了心理專欄,內容和話題每周更換壹次,每周壹、二在“綠草”電臺的節目中播出。心理咨詢箱每周壹、三開放。心理咨詢每月發布壹次。為了配合“心理診所”的工作,校報點點飯還開設了“花季風鈴”專欄,這是學生心理咨詢的小窗口,也是學生訴說煩惱的專欄。

“粉絲會”的誕生,培養了學生參與社會的公民意識。

抓住大連“足球之城”的特點,我校成立了六十五中球迷協會,這是我市唯壹的校級初中球迷協會。今年5月12日下午,我們組織120球迷協會會員觀看了大連萬達隊與廣州松日隊的主場比賽。我校學生球迷自始至終都表現出了良好的體育時尚、體育道德和球評水平。此次活動教育了學生熱愛集體、學校、家鄉,正確引導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了學生參與社會的公民意識。

6.對學生要求嚴格,重在養成良好習慣。

我們根據《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和《學校常規》,在學生從入學到離校的全過程中,解決學生的“知行”問題,塑造他們美好的心靈。學生應該有很高的素質。第壹,教師必須有很高的素質。我們要求教師在行為準則中做到“身教重於言教”。二是說服教育與管教相結合。“沒有規矩,就沒有方圓”,沒有說服教育,沒有情感交流,學生很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通過兩年多的努力,我們學校有了濃厚的校風和積極向上的班風。“今天我以六十五中為榮,明天我以六十五中為榮”的校風,激勵著全體學生團結奮進。“文明需要我,我需要文明”系列教育在學校日益深化;每周的校園工作增強了學生的勞動觀。養成教育取得實效,良好的道德面貌和有序的教育教學秩序正在我校展現。

2.

田健。com消息:黨的十六大以來,大連學前三年錄取率從70%提高到80.7%。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始終保持在99%以上;初中畢業生入學率從70%提高到8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5%提高到50%。在校博士生、碩士生由6200人增加到1.79萬人,增長1.88.7 %。大連的職業技術培訓、在職培訓、繼續教育、社區教育、文化藝術教育等多種形式的非學歷教育蓬勃發展,人人都是學習者、處處都是學習地的“學習型”社會初步形成。

大連徹底解決了農村中小學校舍破舊問題。政府投資2.59億元,安排全市農村危房中小學新建項目256個,建築面積45.3萬平方米。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改善。

大力發展農村高中教育。市政府投資9000萬元,為北方三縣(市)建設1所大型現代化寄宿制高級中學。全市新建、擴建高中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在市縣鄉普及高中教育的基礎上,農村初中畢業生入學率也達到了70%。

解決城市中小學“馬路操場”問題。通過加大投入,調整城區中小學布局,大連實施了“馬路操場學校”改造計劃,困擾大連城區教育幾十年的26所中小學“馬路操場”問題基本解決。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全部進入公辦小學和初中。自2004年以來,公立中小學接受農民工子女上學,免收借讀費和贊助費。

高考成績壹年比壹年好。2004年,大連市有26238人被各高校錄取,占全市考生總數的93.93%,有106人被北大、清華錄取,占全省38%以上,多項指標居全省第壹。

全市中小學課程改革實驗區擴大到1400多所學校,57萬中小學生,占全市中小學生總數的89%。是全國最大的課改實驗區。

2003年和2004年,向166438名學生發放“寒窗基金”316438元,43152名學生減免學雜費,減少資金13973000元。市政府獎學金首次發放,400名貧困大學生獲獎。

把發展農村教育作為重中之重。

為了改變大連農村教育發展相對落後的現狀,大連市政府重點發展農村教育。我們實施了農村教育跨越式發展規劃和“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2003年,大連進行農村稅費改革,全市農村中小學收入減少近4000萬元。為確保農村稅費改革後教育投入不低於改革前,大連市政府決定從市財政調入4500萬元,用於補充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目前,大連市本級財政每年安排涉農縣區專項轉移支付達到6543.8+0.5億元,有力支撐了“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運行。2004年,大連市政府做出決定,在大力增加教育投入的基礎上,增加的教育投入主要用於農村。

大連農村中小學校舍破舊問題是歷史遺留的難題。本世紀前三年,大連投資3.3億元,實施農村中小學校舍328棟,建築面積48.3萬平方米。2004年,為了徹底解決問題,大連市政府下決心對大連市農村中小學現有的破舊校舍和舊瓦房校舍進行壹次性改造。將原計劃在未來2-3年內完成的任務提前到2004年完成。目前,農村危房改造工程進展順利,已有202個項目竣工投入使用,其他項目將於年底前完成。這些項目實施後,大連市農村初級中學和鎮中心小學將達到省級中小學建設標準。“最好的房子是校舍”在大連農村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廣大農村人民對這項民心工程的實施感到由衷的高興。

為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大連市結合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對農村中小學布局進行了調整。近年來,大連市農村小學從1300所減少到750所。很多鄉鎮實現了壹鎮壹校,集中教育,學生坐校車上學。看著高標準的農村校舍和配有風雨操場、圖書館、計算機房、學生食堂的嶄新現代化教學設施,看著孩子們控制不住的笑容,壹批批參觀學校的村民喜出望外。

2003-2007年四年間,大連農村高中適齡人口進入高峰期,更多的市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高中教育。針對這種情況,在連續三年加大農村高中建設投入的基礎上,2004年,大連市政府決定為北方三縣(市)各新建壹所36個班的寄宿制高中。每所學校建築面積2萬多平方米,占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除了土地和部分配套設施,三所學校的建設和設備購置總投資需要9000萬元,全部由大連市政府承擔。目前,3所農村寄宿制高中已建成投入使用,3所學校去年秋季招生2600人。此外,大連還安排了20個高中建設項目,大部分在農村。在增加農村高中教育資源的同時,大連還充分利用和挖掘城市高中教育資源,擴大城市學校面向農村的招生規模。2004年,城市中等職業學校在農村招生65438+90萬人。

全面推進教育均衡發展。

大連是中國第壹個提出並實施均衡教育的城市。實施了以中小學學校設施標準化、幹部教師流動制度化、學校管理規範化為主要內容的區域均等化工程。大連市領導認為,鞏固和提高“九五”成果和水平的有效途徑是全面推進區域均衡教育,即堅持教育平等原則,為同壹地區、同壹層次的兒童享受平等教育創造條件,確保他們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教育條件和成功機會。只有推進教育均衡,才能解決區域內教育條件不均衡的問題,提高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近年來,大連市、區、市、縣各級政府投入了相當大的財力,大力推進教育均衡。

全面提升辦學水平。大連市絕大多數中小學達到省級標準,400所學校達到國家標準,其中甘井子區、金州區、開發區全面規範了學校設施。城市中小學“街頭操場”問題基本解決。全市四個區和開發區有59所學校有塑膠操場。開發區城區18中小學全部鋪設塑膠操場。作為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實驗區,大連開通了教育網,各區市縣都設立了遠程教育教室。中小型計算機數量不斷增加,全市城鄉中小學活力比達到14: 1。全市高中階段教育學校在校生71000人,比2002年增加10000余人。高中入學率達到74%。

從1986開始,大連實行小學免試直接升入初中的辦法,從1996開始,市區高中實行初中分配招生指標政策,大大緩解了中小學擇校矛盾。為城市中小學均衡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建立幹部教師交流制度。全市小學和初中教師達標率分別達到99.16%和97.84%。同時,打破了學校幹部單壹任命制,實行競爭上崗,建立了中小學幹部與教師定期交流制度。各區市縣教師交流比例達到10%以上。2004年,我市首次開展面向社會認定教師資格工作,已認定教師資格6526人。大連還實行了公辦教師社會養老保險。

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貧困家庭子女的就學問題日益受到社會關註,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視貧困生資助工作。為有效解決貧困家庭的經濟困難,市政府於2004年將資助貧困學生工作列入18市民實事項目。根據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教育局關註弱勢群體。完善貧困生資助政策是優化教育軟環境的壹項重要任務。通過市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積極努力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全市近10萬名貧困學生獲得了就學救助,設立了寒窗基金,啟動了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為幫助我市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順利進入普通高校就讀,我市自2001設立“寒窗基金”,自2003年秋季入學以來,我市采取財政全額貼息的形式,並通過農業銀行,還啟動了對我省普通高校錄取的農村困難學生的國家助學貸款業務。“寒窗基金”和生源地助學貸款的配套實施,初步建立了我市今年考上大學的普通高中貧困生資助機制;設立九年義務教育扶貧專項資金。為貧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費義務教育。為保障全市適齡兒童少年接受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權利,2002年,本市設立九年義務教育專項資金,通過減免雜費、書本費等方式,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戶、農村貧困戶、特殊困難貧困家庭學生進行資助。保障困難學生接受免費義務教育的權利。兩年時間,市* * *籌集專項資金1397.3萬元,資助學生43152人,有效實施了九年義務教育扶貧工程。建立高中階段貧困生資助體系。2004年,為加大對高中貧困生的資助力度,我市采取市縣兩級政府的扶持政策,設立了高中貧困生專項資助基金,對家庭特別貧困、月人均收入低於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線的高中學生給予壹定的資助,幫助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在市內三所寄宿制重點高中設立“宏誌班”,對三北市優秀貧困家庭學生免收學費、課本費和擇校費。要努力減輕下崗職工子女上學的經濟負擔。根據市委、市政府關於下崗職工再就業的政策,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認真落實下崗失業人員子女學雜費減免標準,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與本地學生壹視同仁,取消借讀費,全市減免借讀費3800多萬元。

不斷深化素質教育

多年來,大連壹直把學校德育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根據教育規律,中小學德育內容是分層次確定的。我市多年來堅持以“八心八德兩意識”為主要內容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堅持德育實踐性,1993,大連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中小學生學農、學軍、學工等社會實踐活動,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健康成長拓寬了新途徑。10年來,數十萬中小學生參加了學農業等社會實踐活動。各縣區都建立了中小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基地,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大連還完善了中小學生品行考核辦法。* * *大連市委落實中央《關於進壹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幹意見》,出實招為全市未成年人辦了10件實事。建成或開放了壹批適合青少年活動的基地和場所,開設了兒童電視頻道,減輕了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凈化了學校周邊環境,建立了流浪兒童保護中心。中小學德育工作得到有效加強,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進壹步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德育為核心、註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素質教育模式。

大連在全國率先實施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是全國參與人數最多的課改實驗區。為紮實有效地做好課改實驗工作,建立了行政、科研、教研、培訓三級組織管理體系,下放課改實驗管理權限,調動和發揮各區市縣組織實施課改實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采取“項目驅動”等有效策略,保證和提高課改實驗的質量和水平。很多老師帶著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互動學習、自主學習等新的教育理念走進課堂,讓學生受益匪淺。國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門、科研部門多次在我市召開新課改經驗交流會。“雙語教學”也在逐步推進。目前,大連市參加課改實驗的學校有1472所,參加實驗的學生有57萬人,占全市中小學生總數的89%。是全國參與人數最多的課改實驗區。

我市在全國率先實施了“學生人格檔案研究”科研項目。全市20多所學校參與設計了學生健康成長的最佳短途線路,得到了學生家長的支持和好評。這項研究已成為教育部十五計劃的重要科研課題。我市在全國首創了集間隔操、眼保健操、校園集體舞、韻律操於壹體的“大課間操”,既增加了學生的體育活動時間,又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我市多所學校被評為“大課間鍛煉”省級先進單位。我市在全國率先推行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評價機制,取代小學傳統的學生評價。國家這些先進的改革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大連各區縣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山區率先成立的教育咨詢服務中心,為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提供各種教育服務,受到學生家長的歡迎。西崗區率先實行“教育民主”,全面構建校長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學校與社會的民主關系。其成功經驗對國內教育體系產生了壹定的影響。沙河口區在全國率先改革學生評價方式,以學生素質評價新機制取代傳統評價方式,開創了壹條新路,其做法在全國推廣。甘井子區建立的中小學科技活動中心、勞動技能培訓中心、學農實踐基地三大素質教育實踐基地更是獨具特色,其中科技活動中心被國家批準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基地。三年來,這三個基地接納了30多萬中小學生,成為孩子們特別喜歡的大課堂。這種優化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利用的做法,得到了國家、省、市領導的好評。開發區的外語教學和信息教育,金州區的藝術教育,旅順口區的愛國主義教育,瓦房店、莊河的書法教學,都形成了區域特色教育,在全國有著廣泛的影響。

在發展特色教育的同時,市區教育部門大力實施“名師、名校長、名校”三大工程,在培養合格學生的同時,著力打造教育品牌,提升教育品位,培養壹大批拔尖人才。

我市高考錄取率和清華、北大錄取人數及比例連續八年全省第壹。2004年,我市高考錄取率達93.93%,本科錄取率達64.86%,占全省600分及以上考生的24.18%,比去年提高了近2個百分點。進入我市本科壹批(523分)的考生有5146人,占我市考生的22.06%,占全省第壹批錄取考生的19.43%。進入本科二批上線(453分)的考生有11521人,占全市考生的49.405%,占全省本科二批上線考生的16.95%。進入本科三批網絡課程(390分)的考生有17003人,占全市考生總數的72.90%,占全省進入三批網絡課程考生的16.05%。我市壹本、二本、三本錄取率高於全省考生平均錄取率5個百分點以上。

清華、北大錄取110人,占全省38%,創下我市高考新輝煌。這個品牌的背後,是近年來我市培育優質基礎教育的沃土和甘露。

2004年,我市成人高考考生28491人,比去年增加1108人,參加自考考生96743人,成為全省大市。

在多方面的支持下,經過長期的文化積澱和發展,形成了壹批品牌學校。被譽為“藝術家搖籃”的大連十五中,高考錄取率連續九年位居全國同類藝術院校之首。九年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錄取了100多名學生。今年已有24人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錄取,比去年多6人,占清華美術學院招生130人的近20%,居全國同類學校之首。每年學校重點美術類大學錄取率都超過75%。目前已經有東北三省的美術生湧入這所學校學習。甘井子區周水子小學已成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壹面旗幟。這所學校辦學理念先進,實施創新教育和規範管理,為學生創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條件和氛圍,其可持續學習和發展的能力得到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廣泛認可。沙河口區裕華小學不斷改革和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建立了壹套科學的創新教育來激勵和發展學生。西崗區伍肆路小學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教師評價機制,在發展中評價教師,培養教師,形成了壹支學生和家長都比較滿意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大連市第三十九中學、甘井子區第二小學、開發區第壹中學11被省政府授予示範學校榮譽稱號。13遼寧師範大學附屬高中、大連八中、開發區壹中被評為我省示範性高中。目前,我市中小學已形成壹批在省內外有較大影響的品牌學校。這些品牌學校的形成,凝聚了歷屆校長和眾多師生的智慧和心血,凝聚了他們長期奮鬥和拼搏的精神,同時也凝聚了各級政府的支持和社會的關愛。

在打造品牌學校的同時,大連也湧現出了壹大批優秀的校長和教師。周水子小學校長孫景華,全國勞動模範、省級中小學優秀校長,以她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執著追求,在育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績,為校長和學習樹立了榜樣。全國十佳教師、大連市世紀中學教師董大方,以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愛學生、走進學生內心而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敬仰和愛戴。大連市教育局決定分別向孫景華和董大方學習。2004年,十五中姜福月等3名教師獲全國模範教師,8名獲全國優秀教師,1獲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榮譽稱號,53名、6名分別獲省級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榮譽稱號,展現了大連教師高尚的師德和進取精神。

職業教育為老工業基地振興服務。

“大連市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國家重點職業學校和省級示範學校數量也在全省名列前茅。大連的中等職業教育為全省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示範作用和寶貴經驗,這是大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的結果。按照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和大連經濟發展的要求,大連的中等職業教育給予了人才支持,今後,我們將繼續做遼寧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排頭兵。”這是教育部和遼寧省教育廳領導對大連職業教育發展的評價。目前大連有9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12所省級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大連職業技術學院被教育部確定為重點?

  • 上一篇: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會在城市化進程中消失嗎
  • 下一篇:山東蓬萊是個什麽樣的地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