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自然村數量十年間從360萬銳減至270萬,這意味著“每天有300個村莊消失”。“中國的快速城市化”正在引起人們的討論和思考。那麽,農村會在城市化進程中消失嗎?為此,本報邀請了兩位學者進行深入探討。是上海東方青年學會與本報聯合開設的“爭鋒”專欄第26期。合理的城市化會讓農村變得更好。張學良●所謂“農民的終結”其實是“小農的終結”●城鎮化的目標不應該是在空間上消滅農村●城鎮化的成果需要共享,城鎮化的過程需要尊重民意和民風。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壹些傳統村落逐漸消失,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目前,中國的村莊包括自然村和行政村。自然村是村民長期共同生活而自然形成的村落,是農村聚落最基本的組成部分。行政村是中國行政區劃體系中的最低壹級,通常由壹個自然村或幾個自然村組成,設有村民委員會或村公所等村民自治機構。隨著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遷移到城市,壹些村莊的消失是不爭的事實。官方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根據我們的計算,2009年我國城鎮人口從2001的4.8億增加到6.7億,城鎮人口增長了34%。《小農的終結》那麽,農村真的會消失嗎?事實上,早在20世紀60年代,法國著名農村社會學家亨利·門德拉斯就寫了《農民的終結》壹書,引起強烈反響。正如書名所示,門捷拉斯認為“如果整個社會完全城市化,就不會有農民”。但即使是門德爾斯所說的“農民的終結”,也不是農業或農村生活的終結,而是小農的終結。在今天看來,發達工業國家的農業從業者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無論社會如何發展,農民也不會無限減少。農業工人仍然是整個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社會群體,發達工業國家的城市化率長期保持在80%左右就是明證。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村和農民的徹底消失很難成為現實。在中國,我們還沒有進入“農民的末日”階段。從統計上看,沒有證據證實中國每天會繼續消失五三百個鄉村,也沒有證據否認消失的鄉村本身可能是所有鄉村樣本中最容易消失的個體,鄉村的消失可能只是這個歷史時期的某個特征。更重要的是,每個村莊的獨特性和異質性要求我們做更嚴謹的研究,否則可能會犯統計謬誤。我們需要更加關註這些消失的農民通過這些冰冷的數據去了哪裏。城市生活怎麽樣?消失的農村土地收益如何分配?我們保護了傳統的農村文化嗎?我們城市化的質量需要提高,城市化的目標需要考慮,城市化的成果需要分享,城市化的過程需要尊重民意和民風。城鎮化質量不高。當前,我國城市化的壹個主要特征是“隱性城市化”和“準城市化”並存,城市化質量不高。所謂“隱性城市化”是指兩種現象:壹是存在長期未取得城市正式居民身份的人;二是有大量長期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村居民。所謂“準城市化”,是指很多小城鎮規模小,設施落後。建制鎮的大量居民雖然已經是城鎮居民,但仍然沒有脫離農業,生活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對於前者,提高城鎮化質量主要涉及農民工市民化,提高其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解決其子女教育問題,真正解決城市中的“新二元結構”;對於後者,也關系到農民“進城上樓”的生活狀況,要給農民就業機會。目前,我國壹些城市的“城市病”嚴重,“城中村”現象也很普遍。在消滅農村的同時,要警惕城市出現“農村”。相對於人口的城市化,土地的快速城市化是壹個引發諸多矛盾的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中國土地城市化的速度遠遠快於人口城市化的速度。進入新世紀後,我國建成區面積從2001的2.4萬平方公裏增加到2009年的3.8萬平方公裏,面積增幅近60%,比同期人口增速快26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區和開放區建設、大學城建設和新政府辦公樓建設是土地城市化的重要途徑。土地快速城市化的背後有很多原因。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是最重要的原因之壹,農民利益受損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城市化的目標不應該是在空間上摧毀農村。國外有很多緊湊城市化的成功案例,值得我們反思。我們應該特別關註和解決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土地利益的公平分配問題。對於發達地區的城郊農民來說,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重新分配城市化進程中地方政府、開發商和城郊農民的不當收入,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落後地區的農民可能很難從目前的土地收益中受益,但我們也應該保護他們從土地未來的潛在價值和收益中受益的權利。今天落後地區農村的土地收益可能不大,但不代表未來城鄉協調發展土地收益不會增加。我們要考慮他們的利益,不能讓他們在城市化浪潮中返鄉。鄉村社會的復興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文關懷,少壹些所謂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粗暴侵犯。中國傳統文化植根於農村,傳統村落保留著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是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由於保護體系不完善,壹些傳統村落已經消失或被破壞。如何讓中國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更加自然健康,在農村土地開發中更加重視民意和民風,也是需要研究的重要命題。那麽,未來中國理想的農村是什麽樣的?門捷拉斯筆下的法國鄉村給了我們壹些啟示。在1984《農民的終結》壹書的第二版中,他闡述了鄉村社會的驚人復興。“農村已經現代化了,人也多了。”"今天的農村人享受著城市生活的所有舒適。"農業勞動力和農村居民從1970開始趕上城市人。在其他方面,他們保留了自己的優勢(住宅區)。在中小學,他們和城裏的孩子壹起上課,農村在生活方式上完全城市化了。“城市人壹有可能就從城市溜走”,城市也變成了農村。這樣的農村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嗎?(作者是上海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傳統農村在城市化進程中必然會消失。劉心靜●城市化必然導致農村和農業空間的逐漸縮小●中國傳統農村和農業必須轉型發展●傳統農村消失的根本動力在於傳統農民的消失。傳統農村的消失和城市空間的擴張是壹個硬幣的兩面。從1949到2011,中國城市數量增長了近7倍,城市人口增長了6.7倍。同時,作為容納人口的容器,城市的空間也在不斷擴大。1984年全國城市建成區面積8842平方公裏,201768.4平方公裏,增長率372%。城市的不斷擴張,意味著農村的不斷萎縮。到2020年,中國將有6543.8+0.5億人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如果城市建設標準為每人654.38+0.000平方米,那麽將有654.38+0.5000平方公裏的非城區納入城區。由此可見,隨著中國城市化的深入,農村的萎縮是大勢所趨。正如威廉·配第在《政治算術》中所說,工業的利潤往往比農業和商業高得多,所以勞動力必然會從農業轉向工業,再從工業轉向商業。在有限的空間內,以工商業為基礎的城市化必然導致農村和農業空間的逐漸縮小。傳統農業制約城市化進程的農村會不會有壹天永遠消失?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壹切社會的基礎。雖然農業的地位在下降,但這僅僅意味著其總貢獻在GDP中的份額,農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永遠不會改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農村永遠不會消失。但是,以機器生產為代表的大農業取代小農經濟是歷史的必然。農業也可以像工業壹樣采用大規模的集體生產方式,可以為農業改良提供更多的投入和更多的物質生產條件。作為“過時生產方式的殘余”,小農經濟正在“無可救藥地消亡”。談論傳統農業的局限性並不罕見。在《改造傳統農業》壹書中,舒爾茨認為,傳統農業是農民世世代代以同樣的方式耕種和生活的小農經濟。他們年復壹年地耕種同樣類型的土地,播種同樣的作物,使用同樣的生產要素和技術。是基本維持簡單再生產的長期停滯。這段話也可以用來形容中國的傳統農業。“中國的養蠶和釀酒、種植瓜果和豆類,始於商朝;戰國時期普及播種施肥、深耕細作;納稅捐稅,強本抑末,先秦提倡;鐮刀斧頭犁鏵鏟鍁耙最早見於西漢。千百年來,農民世代相傳的各種生產要素和耕作方式,基本上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和突破性的發展。”在城市化背景下,傳統農村和農業成為中國現代化的關鍵制約因素,現實問題和矛盾要求中國傳統農村和農業轉型發展。農村和農業正在迎來變革的時代,首先是資源的問題。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的短缺是推動傳統農村和農業向現代轉型的重要因素。到2010年末,全國耕地總量不足18.26萬畝,接近18萬畝的紅線。人均耕地不足0.1公頃,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2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1/4。而且,我國農村土地使用粗放的現象還很嚴重。目前我國農民集體建設用地654.38+0.68萬平方公裏,是城鎮建設用地的3.4倍。同時,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和二三產業轉移,導致農村大量良田被拋荒,大量農村青年勞動力流失,“空心村”比比皆是。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的雙重短缺,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嚴重滯後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小農業往往無力應對大市場,導致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等問題。樹立緊湊發展理念,改變農村土地經營方式,提高農村和農業現代化水平,是改變這種狀況的必然選擇。其次,產品問題。2011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躍升至1.1萬億斤,實現了半個世紀以來的首次“八連增”,創造了連續五年超過萬億斤的新紀錄,達到了2020年糧食產能的規劃水平。但在這種“奇跡”的背後,食品安全問題凸顯,如糧食、蔬菜、水果等初級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化學汙染,生化技術的大規模無節制濫用,讓中國人處於“無飯可吃”的尷尬境地。同時,過度開發和掠奪性經營導致土壤養分失衡、基礎地力支撐能力下降、土壤退化等嚴重問題。糧食安全仍然是壹個潛在的威脅。體制機制不完善是農產品安全問題頻發的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當前農村和農業的生產方式已經不適應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需要,以家庭為基礎的土地經營模式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傳統的農業勞動方式和技術水平不能協調追求利潤和社會責任之間的矛盾。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村和農業改革創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傳統的農村和農業必然會漸行漸遠,成為歷史記憶。第三,環境問題。環境功能是農村和農業的五大功能之壹。然而,傳統農村地區分散,缺乏科學規劃和必要的基礎設施。生活垃圾和水產養殖廢棄物沒有得到有效處理和回收。壹些高能耗、高汙染、資源和產能過剩的項目轉移到農村,化肥農藥的濫用也嚴重汙染了土壤和水源。根據全國汙染源普查,目前全國有654.38+0.5億畝受汙染農田、3250萬畝汙水灌溉、200萬畝固廢堆存和土地破壞,受汙染農田占耕地總面積的654.38+00%以上,每年造成糧食減產654.38+0.00萬噸以上,直接經濟損失200多億元。可見,中國農村的生態環境已經岌岌可危。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後果不堪設想。相對於他們父輩的生活資源、產品、環境,傳統農村消失的根本動力在於傳統農民的消失。正如舒爾茨所說:“壹句話,壹個被傳統農業束縛的人,無論土地多麽肥沃,也生產不出多少糧食。節約和努力不足以克服這種類型農業的落後。”傳統農民已經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這是不爭的事實。相比之下,出生於70、80、90年代的新壹代農民,盡管有較高的教育水平和城市經驗,卻很難回到農村,即使回到農村,也絕不會重復父輩的生活。新農民的出現和壯大,壹定會讓傳統農村徹底退出歷史舞臺,這是傳統農村壹定會消失的根本原因。
上一篇:古人寫了很多關於節日的詩,我可以再寫兩首。下一篇:《八心八德》班會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