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睡薪嘗膽”這個情節本身就是後人杜撰出來的。《左傳》大量記載了越王勾踐的國事,卻沒有提到他的“吃喝”。《郭華》記載了吳越爭霸的全過程,沒有勾踐“大吃大喝”的記述。史記?越王勾踐家,只記載勾踐把膽囊掛在床前,坐著或躺著都能看見,吃東西能嘗到膽囊的味道。司馬遷雖然認為勾踐“嘗過膽”,但並沒有說“躺在俸祿上”。北宋蘇軾開玩笑說孫權是“薪嘗膽”(其實是無中生有的東西),南宋呂祖謙講勾踐的死敵傅槎“薪嘗膽”為父報仇,與勾踐無關。越王勾踐的故事之所以流傳,只能這樣理解:人們需要這樣壹個逆境中堅毅的英雄來鼓舞士氣,倡導隱忍的英雄風範,樹立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爭典範。勾踐就成為了這樣壹種精神的載體,“以餘酬勇”的精神成為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世界各國的各個歷史階段,類似的情況並不少見。現在有些群體為了某種目的,利用媒體工具,誇大壹些有或沒有影子的人和事,加以潤色,編造情節,壹個個塑造“英雄”。
其次,勾踐不是真正的英雄,而是真正的小人。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是壹個“春秋無義戰”、“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霸權時代。雖然吳越獲得了越國的霸權,但勾踐的種種行為無論如何也稱不上英雄,至少是在貶低君主。吳越之爭中有很多細節讓人們看到,勾踐並不是真正的英雄。滅李之戰,本來是吳王闔閭為了稱霸而發動的壹場“無路”之戰。勾踐在抵禦侵略上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有“得道”的優勢。他本可以演繹壹部保家衛國浴血奮戰的英雄史詩,但勾踐的劍偏鋒,用兵狡詐。正當吳軍驚愕之際,越軍突然襲擊吳軍,壹敗塗地。只可惜這300個“死人”成了勾踐禦敵的“人肉炸彈”,丟了性命。勾踐視士兵生命如糞土的做法,壹是真的“人道”;兩年後,勾踐派兵攻打吳冰,打敗了伏蛟,但他在會稽山拒絕投降。他花重金和美女買通了吳太宰伯伯,伯伯又多次在夫差面前遊說,使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了越國的投降請求,保住了性命。勾踐入吳為奴,讓丞相出國,壹邊朝貢吳國,壹邊不斷拉攏、腐蝕伯伯。在勾踐滅吳的戰略中,的幫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勾踐實現了他消滅吳國的計劃時,卻輕易地以是個不忠不義的人為由殺死了他,這真是太無情了。勾踐的戰敗將把皇後和範蠡帶到吳王面前,受辱為奴為妾。忍受各種非人的折磨,像狗壹樣伺候福查,甚至“問屎”。雖然忍辱負重,暗藏殺機,但他表現出色,沒有露出任何蛛絲馬跡。最後感動了吳王,既往不咎,還虎歸山,讓勾踐贏得了喘息的機會。吳燦第二年勾踐的奴隸生涯只能用“君子能屈能伸”和“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來解釋。而勾踐的表演卻失去了基本的人格,比如“人可以被殺,但不能被辱”,“死不如賴”。能忍到這種程度,不是“大英雄”,應該是“大英雄”。勾踐回到越南後,實施了壹系列滅吳的惡意計劃。首先,他尊重吳,不斷貢獻美女,有趣的珠寶和能工巧匠來招待夫差,麻痹吳,解除他的戒心。他還派了壹個美色特工石潛伏在吳王夫差身邊,“拋下美色,以為他會努力”;二是迎合夫差的稱霸欲,引導吳以精兵入中原,浪費國力;三是離間吳國君臣,致使夫差誤殺忠臣伍子胥;第四,謊稱越國災荒向吳國借糧,甚至以雙糧返還為誘餌,將煮熟的大米作為種子返還吳國,致使吳國稻田荒蕪,到處饑寒交迫。這壹系列惡毒的報復計劃不是壹個紳士所為。但政治不是紳士的專利。為了達到目的,任何卑鄙的手段都可以讓它變得更好。最後的結果是,十年之後,吳國確實被越國滅了,也就是第四個。復仇之後,勾踐的反派出現了,沒有讓任何壹個和他同病相憐的人分享勝利的喜悅。“飛鳥盡,好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就連他的妻子和文風都被剪掉了。如果不是範蠡看到了勾踐“長頸鳥啄”的性格,他早就帶著心愛的女人去西方了。勾踐用他的“實踐”生動地詮釋了他那流傳千古的小人物性格。
第三,勾踐雖然是反派,但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反派也可能有大作為。勾踐壹生中最輝煌的時候,是他被吳王赦免回國,制定了壹系列興國政策,用文采集中生產,以充實國力。任命範蠡,委以軍事訓練的重任;我放下了君主的架子,修身養性,而我的妻子自己編織,食無肉,衣無色。對於臣下提出的好建議,勾踐經常說“仁慈”。勾踐的所作所為很像壹個賢明的君主,做這壹切的唯壹目的就是實現他滅吳稱霸天下的計劃。
勾踐“服役”的故事,是壹個充滿仇恨和陰謀的故事,但被我們全民族奉為千百年來的勵誌故事,應該是不合適的。試想,勾踐滅吳的計劃沒有成功,那麽,從古到今,“小人”二字就是對勾踐名字最好的註解。
寫於2010年3月9日武昌。2019 4月14已更改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