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教學無課。

那就是,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每個人都應該受教育。不應該按照貧富區別對待,家庭地位應該是平等的。同時,無論品行好壞,習慣好壞,所有人都是平等受教育的。

孔子的教育是對全社會開放的。面對如何選擇學生,孔子采用了“有教無類”的觀念。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涵養,不後悔。”(《論語*學》)。就是“我主動帶了壹堆肉幹來看我,我沒教他。”換句話說,孔子選擇弟子不考慮財富或家庭背景。只要妳努力學習,我就教妳。同時,不管妳品德好不好,只要妳拜在我的門下,我都會用“仁”和“愛”來激勵和引導妳,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比他小幾十歲,有的只比魯茲小九歲。

第二,學而不厭,教而不厭。

也就是說,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決不能滿足於學習,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第二,要孜孜不倦地、認真地教育別人,讓受教育者順利接受知識。

孔子認為,“學”和“教”是壹個長期的熏陶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和老師不能放松。就像他說的“我默默學習,學而不厭,教而不厭,這樣不好!”即“默默記下我所學,堅持學習不厭倦,教導他人不厭倦。我做了什麽?”這是孔子的自我反省。作為壹名教育工作者,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在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在學習上:第壹,孔子每天反省自己。今天學的知識都掌握了嗎?第二,孔子有勤學的思想。即“我非生而知,如此古,我欲求之。”(《論語》)也就是說,“我不是壹個天生有知識的人,而是壹個喜歡古書,勤學苦讀的人。”在教學上,孔子也身體力行,壹絲不茍地向學生傳授知識。

第三,全面教育。

也就是現在的“素質教育”。孔子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塑造壹個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讓其單方面發展。不能只學壹門技能。

在孔子看來,教育的內容應該是廣泛而全面的,不能局限於某壹方面,應該讓學生廣泛而全面地學習各種內容。子曰:“子教四事:文、行、忠、信。”(《論語×學》)即“孔子教育學生四個方面:知識和美德。”我們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學習,還要塑造高尚的品格。對於知識的學習,孔子教給學生禮儀、音樂、射擊、克制、書寫、計數,稱為“六藝”。至於品德的塑造,孔子非常重視。他說:“以道為旨,以德為靠。”也就是說,壹個人要立誌求道,以德為本。所以孔子的教育內容是包羅萬象的。如果我們今天來看孔子的這種教育思想,就是現在實行的“素質教育”。“六藝”是現在素質教育的內容。

第四,因材施教。

即從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他們的智力水平和個性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時候,註意到了智商的差異。人有壹定的可塑性,後天可以被知識影響。教育者不能忽視人的天賦稟賦的客觀差異而獨斷專行,否則會事倍功半。孔子能夠充分細致地考慮每個學生的特點,在引導他們學習的過程中,順其自然使他們體現個性化成長。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高於人,也可以口頭;在中國人下面,不能口頭說話。”(《論語×永業》)意思是“天賦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高深的學問;天賦低於平均水平的人,不要談什麽高深的學問。“在實際教學中,孔子遵循了這種教育思想,對每個弟子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第五,學習和思考並重。

即孔子註重啟發學生先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舉壹反三的能力。同時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將“學”與“思”結合起來。

孔子教育弟子時,註重啟發學生善於思考。他應該先思考老師教的東西,形成自己的經驗。用他自己的話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懶。”(《論語·政論篇》)即“若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則無所適從;光做夢不看書會產生懷疑。”在這壹點上,孔子在教學中註意讓學生把“學”和“思”緊密結合起來,即讓他們獲得知識,讓他們有所感悟。除此之外,孔子還非常善於運用啟發式教學,正如他所說,“不怒則不怒,不怒則不怒,三不反則舍壹角,永不復得。”(《論語》)即“教導學生,不要開導他們,直到他們迷惑不解;在他想說卻說不出口之前,不要去啟發他。給壹個問題他推薦不了其他三個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孔子的啟發式教學雖然只有寥寥數語,但它不僅形象地展示了教學的全過程,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題時會依次出現的兩種矛盾的心理狀態,或者兩種不同的思維矛盾,以及這兩種矛盾的正確處理方法。孔子的啟發式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於主動地位,自主提出問題和思考,讓學生主動發現和探索。老師的作用只是引導和促進。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有著非常深厚的認知心理學基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說明孔子註意到知識的積累和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需要壹定的時間和恰到好處的教導。孔子對弟子持民主、平等、欣賞的態度。

  • 上一篇:如何評價孟子的“重義輕利”思想
  • 下一篇:兒童讀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