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早在漢唐時期,儒家思想就超出了中國的範圍,輻射到東南亞和東北亞,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它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創立的儒學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東亞的文化傳統和文明精神,在世界思想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很多學者認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不訴諸武力的情況下,向海外傳播,向周邊國家輻射,形成了壹個龐大的儒家文化圈,覆蓋了全人類四分之壹以上的人口。
孔子文化在16年底和17年初傳到歐洲,引起極大震動。中國的文官制度被歐洲人改造,變成了西方的文官制度。孔子和儒家思想還啟發了歐洲啟蒙思想家,在啟蒙思想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法國的霍爾巴赫主張用儒家道德取代基督教,狄德羅認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藝術、知識、政治和哲學利益都高於壹切民族;伏爾泰認為儒家思想是人類最好的、最理性的哲學,在最早的法國《人權與民權宣言》中寫下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萊布尼茨主張中國文化和歐洲文化的融合與交流。沃爾夫主張用儒學來補充基督教,黑格爾《精神現象學》所用的精神辯證法與中國儒家經典《大學》的辯證法是壹致的。費爾巴哈吸收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強調合理的自我控制和對他人的愛,並試圖將這種道德傳播到家庭、群體、社會、民族和國家。
東亞經濟騰飛與儒家文化
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幾十年來在經濟上取得巨大成就,與儒家文化無關,儒家文化對這些國家產生了深刻的社會文化影響。對此,國內外學者進行了探討和交流。
日本學者田久孝翁在談到日本成為經濟強國時,認為壹個主要原因是日本的經濟貫徹了和平經濟學的思想,而和平經濟學的出發點應該是為民做事的思想,這是儒家思想的成分。他熱情倡導建立儒家文化圈。李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分析了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東亞意識”與東亞“金融危機”的關系:東亞經濟高速發展的奇跡是真實存在的,東亞奇跡的文化基礎是“東亞意識”,而東亞這次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是東亞經濟長期高速增長中積累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產業結構問題、泡沫經濟問題、銀行體系問題等。這場危機已經基本過去,克服這場危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調動東亞社會的內部因素,“東亞意識”就是其積極因素之壹。
唐恩嘉認為,日本的經濟成就和社會形成是運用儒家思想的最好結果。儒家思想對日本社會和文化影響深遠。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突出了王陽明的儒家精神和孔子思想,後來又結合現代化實踐出今天國家強大、人民富裕、社會穩定的日本。
“和”則興,“同”則衰。李紅壘(中山大學)指出,東亞在“後現代化”過程中,充分發揮“和為貴”的優勢,實行“國家統壹”制度,動員全民族、全社會,創造了像日本壹樣的“政企聯盟”、“企業命運相同”的合作模式,形成了現代化的“合力”。短短二三十年,就趕上了歐美國家幾百年的現代化進程。然而,實踐中並沒有很好地把握“和諧”與“認同”之間的平衡。他們更喜歡追求和諧,為了和諧而求同,甚至求同,造成了像韓國壹樣的“官商合壹”的僵化體制,扼殺了社會的活力和創造力,陷入了“同流合汙”的境地,帶來了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後果。這也可以成為前車之鑒。
孔子屬於全世界
孔子被稱為“聖人”,他被評為對世界有重大影響的100人之壹。孟子被譽為“亞洲的聖人”,顧名思義,他是孔子思想的繼承者和開拓者。他們千百年來為世人所景仰,不僅是因為他們創立的儒學在2000年成為中國的正統思想,更是因為古代中國強大的張力將儒學向外輻射。在東亞形成了壹個“龍文化圈”,包括朝鮮、韓國、日本、越南和馬來半島。。。隨著近代中國的崛起和亞洲經濟的發展,儒家思想開始引起西方的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