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種儒家經典,閱讀《論語》必須遵循閱讀儒家經典的壹般規律和方法。在這方面,清代考據學家、思想家戴震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他在《論與鐘鳴學習》中寫道:“仆人小的時候,家裏窮,沒有老師。那些聽說聖人中有孔子的人,那些決定顯六經的人,要求壹次,開悟後讀,他卻不知情。想了很久,心想:學了經的人也是道家,所以明道的詞也是詩化的,所以成了詞的人也是詩化的。從字到字,從字到字,要有循序漸進。”經學載道,闡釋語言(即傳統所謂小學)與道(思想)的關系,強調讀經學必須從語言入手。他所謂的“字”是指語言;所謂“字”,指的是“寫”。至於“道”,則屬於思維範疇,表現在概念、定義、推理等方面。,並且是思想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從而形成了這樣壹個鏈條:“道”反映事物,“詞”表達“道”,“詞”是記錄詞的符號。經典(甚至所有文獻)都是用文字記錄的文字文本,戴震在上面的文字準確地體現了科學的讀經方式。但“因此,詞也是詞”這句話的準確性需要考察。其實“字”並不是“詞”的組成部分,而是記錄文字的符號。然後上面的話,戴震講了他在讀聖經的時候是怎麽解決“字”和“詞”的問題的。比如他說“求所謂字,考諸篆書,得許氏(慎)《說文解字》。在知道了它的程序三年後,我逐漸看到了古代聖賢(指倉頡)的造字(指造詞)。也懷疑徐氏在舊教(即訓詁學指的是詞義)(即《說文解字》只限於解釋詞義的本義)方面未盡全力。如果是從朋友的《十三經》假註本上讀到的,就會知道壹個字的意思,而通經的時候就是六書(六書指的是物、象形字、音、義、註、借)。可見他用了三種方法,壹是字典工具書,二是十三經的正文和舊註,三是“六書”論。所謂“管群經”有兩層含義:壹是《組經》相當於壹本活字典,字的所有含義都完整地表達在《組經》中,舊註中有很多解釋;第二,該詞往往壹詞多義,在群經中貫穿上下文,其具體意義總是確定的。前壹點突破了字書釋義的局限,後壹點是根據上下文確定詞義的“隨文釋義”的方法。這裏總結的漢語釋義方法既科學又全面,沿用至今。
在戴震的信中,他在談完了對漢語的解釋之後,接著談了經書的具體內容,如人名、經、天文、地理、算術、音樂等。他說:“經典很難懂,但還是要做壹些事情:背幾行《堯典》,那就是何的壹生。不知道星宿七府為何運行,不能離校(不知道天文歷法,難讀《尚書·堯典》)。背《周南》《趙南》已經從《關雎》走了,不知古音。如果我試圖去協調同葉韻,我就會失去閱讀(如果我不懂先秦古聲,我就看不懂《詩經》的韻)。據,這是語言問題,不是內容測試)。背誦古代的禮記(即禮記)是從管家之書開始的。如果妳不了解古代宮殿和衣服的制度,妳就會被它迷住,不區分它的用途(如果妳不了解宮殿的朝向和衣服的用途,就很難理解《禮記》,它有豐富的法律法規)。如果不了解古今地名的演變,《愚公》(《尚書》地理專文)、《紙坊》(《李周地理專文》)就會失去壹席之地。如果妳不知道勾股定理,妳就不能因為文字而推斷出考公(李周考公基)的體系。我不知道鳥、動物、昆蟲、魚、植物的名字,但我比興。.....中國大地測量使用句子股票。今天西方人把名字改成三角八線(統稱三角函數)。其三角形為句股,八行組成(古代天文計算法)。但如果三角形的方法很差,就必須用句子股票來辯護。知道股票這句話的人,要做好充分準備,名副其實。管(管子)和魯(呂氏春秋)說五音(聲調)和十二律(音樂節奏)。宮在中,黃鐘宮四寸五分,為法之根本。學者應該在時鐘節奏丟失後對其進行掩蓋,而不應該在丟失前對其進行追溯。儒家不應該忽視難以理解的東西和正確的東西。仆欲究其源,再過十年,漸解經籍,進而知聖人之道,如郡(懸)索(量豎)樹(立)(立於地上量日影),必無分別。”在這裏,戴震認為,儒家經典中所包含的道,不僅取決於語言和文字,還取決於儒家經典的具體內容,如名、物、典制等。如果不考證內容,就很難理解儒家經典中的道。
總之,在這封信中,戴震提出了中國人的詮釋、內容考證,以及以此為基礎的科學讀經方式。這是讀經典的壹般規律,讀《論語》也不例外。
但《論語》作為壹部語錄文獻,有其特殊性,必須有針對性地具體閱讀。比如我曾經在我的拙作《論語》的引言中說過:“《論語》是壹部思想著作。這本書在古代文學中語言看似平淡,但寓意深刻,每壹句引語的具體脈絡並不清楚。有必要對其語言、思想內容乃至歷史背景進行全面的註釋和考證,以幫助我們真正理解它。”他還說:“這本書之所以叫‘今釋’,就是要參考前人的積極成果,在個人獨立研究的基礎上,力求把語言文字的解釋與思想正義的分析結合起來,把思想正義的分析與時代背景的考察和描述結合起來,盡可能對《論語》作出原創性的解讀,進而對孔子和《論語》作出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評價,避免因主觀依附而產生‘偽’。他還說:“註釋既註明生僻字、史實、典制、名物等具體內容,又多方搜集證據,分析思想內容,力求訓詁、考證、義理分析相結合,特別註意運用材料互相印證,尤其是《論語》前後,以準確闡明孔子的言詞和思想的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