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驟:
1.叩齒:
早晨醒來後,先不說活,心靜什凝,摒棄雜念.全身放松.口唇徽閉,心神合壹,閉目,然後使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鏗鏘有聲,次數不限。剛開始鍛煉時,可輕叩20次左右,隨著鍛煉的不斷進展,可逐漸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壹般以36次為佳。力度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此為完成壹次叩齒。
2.吞津:
從傳統中醫養生之道來看,叩擊結束,要輔以“赤龍攪天池”,即叩擊後,用舌在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面攪動,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後下,先內後外,攪動36次,可按摩齒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牙齦部的營養血供。當感覺有津液(唾液)產生時,不要咽下繼續攪動,等唾液漸漸增多後,以舌抵上腭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數次,最後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3.時間及次數
以上為完整壹次的“叩齒吞津保健法”,每當做時以十次為佳,壹天當中早、中、晚各叩齒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壹夜休息,牙齒會有些松動,此時叩齒即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擴展資料:
“叩齒吞津保健法”是傳統中醫重要養生術之壹。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據文獻記載,壹千四百年前梁武帝時的醫家陶弘景?,年過八旬?,齒緊完好?,身體健壯?,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齒法?,他認為“齒為筋骨之余”?,叩齒則會筋骨健壯?,精神爽快。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
叩齒吞津所發揮的的養生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健脾: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東坦《脾胃論·脾胃盛衰論》)。叩齒能健脾胃表現為兩個方面:壹是叩齒能健齒。齒健,則食物易被嚼細,胃負減輕,從而養胃;二是脾“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裏,涎為口津是唾液中較輕清稀的部分,具有幫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齒催生唾液,咽之有助於胃“腐熟水分(飲食物)”和脾的“運化、升清”(把水谷化為精微物質並將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減輕脾胃的負擔,達到健脾胃的目的。
2補腎: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齒健腎的機理有二:壹是“齒者,腎之標”(《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由腎中精氣所充養,腎中精氣充沛,則牙齒堅固而不易脫落;腎中精氣不足,則牙齒易於松動,甚至早期脫落。牙齒健否是腎健否的標誌之壹,叩齒能健齒、充腎精,故可健腎。二是腎“在液為唾”,唾為口津是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叩齒催生唾液,是謂“金律”,又稱“玉液”,“津”通於“精”,為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故可健腎。
3強骨益腦:腎主骨,“齒為骨之余”。齒與骨同出壹源,為腎精所養。叩齒能健腎,充盈腎精,利及骨骼,持恒進行,能致骨堅,故可健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腎生骨髓”,而腦為髓海,腎中精氣充盈,則髓海得養,腦發育健全,就能充分發揮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腎中精氣虧虛,則髓海不足而失養。叩齒能健腎,使腎中精氣得充,故可健腦。
4聰耳明目:《靈柩·脈度》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中精氣充盈,髓海得養則耳聰;腎中精氣虛衰,髓海失養則耳鳴甚或耳聾。又“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上古天真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註於目”(《靈柩·大惑論》),精氣充盈則目能辨五色。叩齒能充盈腎精,故可聰耳明目。
5美顏榮發:叩齒可活動面肌,加強面部血液循環,改善面膚的營養,進而美顏。發的生長賴於精血,精血充盈,則發長而光澤;精血虛衰,則發白而脫落。腎藏精,“其華在發”,叩齒可使腎精充盈而榮發。
參考資料: